后金(清)“不完全”征服朝鲜原因初探
2014-10-21唐烈
唐烈
摘 要:“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是朝鲜史书当中对后金两次对朝鲜用兵的称谓。而中国史书当中则把这两次战争称为“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从强烈的反差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两次战争对朝鲜的破坏程度之深。在这两次残酷的战争之后,朝鲜却又有着比同一时期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幸运的地方,那就是朝鲜并没有被后金完全的占领,究竟为什么后金会在两次出兵朝鲜,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而又迅速回师而没有对朝鲜做进一步的“占领”呢?
关键词:后金;皇太极;丁卯之役;丙子之役;朝鲜王朝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116-03
丁卯之役与丙子之役是后金(清)入关之前如何处理与朝鲜、蒙古和明朝之间错综复杂的周边关系当中两次重要的战争。通过这两次战争,后金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不但剪除了朝鲜这个与之直接接壤的邻国的威胁,而且通过战争签订了与朝鲜的盟约,使得朝鲜与明朝建立的牢固的宗藩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朝鲜不得不从“事明”变为“事明与事金(清)”并行的双轨制宗藩体制。并且后金还巩固了朝鲜这个战略大后方,不仅朝鲜不会与明朝联合夹击自己而且朝鲜还可以提供对明朝与蒙古用兵时所需的粮草等战略物资。可谓收获颇丰,但是依据以往后金对外用兵的经验,后金本可以在已经取得以上种种便利的基础上把朝鲜完全变成自己的“藩属国”,但是后金并没用强迫朝鲜走完全“事金(清)”的道路,这其中既有后金(清)统治者的谋略与始终坚持以入主中原为目标的理想的原因,也有各种无奈。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为日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尽些微薄之力,敬请老师同学们指正。
关于两次战争的研究,国内学界直接的研究论文并不多。大多集中在某些专著以及同一时期相关的硕博士论文当中。笔者所接触到的研究成果中论文主要有:徐凯的《论“丁卯胡乱”与“丙子胡乱”——兼评皇太极两次用兵朝鲜的战略》,韩国学论文集,魏志江、潘清的《关于“丁卯胡乱”与清鲜初期交涉的几个问题》,王臻的《“丁卯之役”的交涉及战后金鲜的矛盾冲突探析》,王臻的《“丙子之役”及战后清鲜交涉的几个问题》,石少颖的《和约背后的制衡——对“丁卯之役”及金鲜谈判的再探讨》,等。专著主要有王臻的《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汪高鑫、程仁桃的《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杨军、王秋彬的《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王臻的《后金(清)、晚明、朝鲜三角关系研究》等。
在这些研究成果当中笔者注意到,研究大多集中在后金的用兵战略以及后金(清)和朝鲜、明朝之间的关系方面。而对于两次战争大多是作为这一时期的事件仅仅进行论述而已。对于两次战争所产生的后果及后金(清)在两次战争之后对朝鲜的政策等所进行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这也是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一、丁卯之役
(一)起因
公元6世纪末建州女真部在中国东北崛起,努尔哈赤经过一系列的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权,与明朝对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战役”之后不久,后金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占领了整个辽东,大有将战火蔓延到山海关内之势。但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将领毛文龙率一百九十七名勇士取得“镇江大捷”,随后招抚辽民、训练士卒,建立起一支海外劲旅,收复金州、旅顺、宽甸、阳①、旋城②等大片土地,在后金统治区内“飞书遍投”([明]汪汝淳《毛大将军海上情形》)③,发动辽民反抗,严重威胁着后金的后方。此时的明朝不仅要应付后金,还要应对农民起义军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来巩固本就已经很薄弱的统治,所以对后金也只能以牵制为主,一时间明与后金形成了谁都不敢轻举妄动的战略“均势”。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因宁远战败抑郁而终,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为了打破明清双方的战略均势,树立新大汗的威严并巩固好朝鲜这个后金的“后方”。皇太极在天聪元年(1627年)初,以铲除盘踞在鸭绿江口皮岛得到朝鲜支持的毛文龙为借口,发起攻击。一方面可以解除这一“腹心之大患”,为南下进攻明朝本土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还可以伺机进攻朝鲜,对明朝的藩属国朝鲜起到敲山震虎之作用。
(二)经过
刚刚成为新大汗的皇太极一面派遣方金纳为首的九人代表团,前往宁远与当时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议和。作为假象以疑惑明朝方面。另一面则派当时的镶蓝旗旗主阿敏、镶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红旗旗主岳托,贝勒济尔哈朗、杜度、硕托,总兵李永芳等人率大军攻打皮岛,以解除心腹之患。对于后金方面的出兵人数,明朝廷有“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的说法。([明]温体仁《大明熹宗实录》)
后金铁骑乘冬季鸭绿江的冰坚,进攻皮岛。毛文龙率部英勇反击,双方在冰面上展开激烈战斗。互有杀伤,后金军强攻多日,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后金军队转而进攻朝鲜义州和安州,大开杀戒,直捣首都汉阳。在后金铁骑逼近朝鲜首都汉阳之时,朝鲜国中便十分震恐。仁祖曾多次遣使求和,带领妃子等皇室成员逃往江华岛避难。
与此同时,皇太极担忧明朝和蒙古诸部会趁机袭击后金,在驻军平山后,遣使主动向朝鲜提出议和。朝鲜仁祖派族弟原昌君李觉献马百匹、虎豹皮百张以及大量的丝绸和布匹等赴后金军中,以示谈判的诚意。不久以后,后金派使者刘兴祚等到江华岛。金朝双方于三月庚午在江华岛达成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为:后金为兄国、朝鲜为弟国,双方订立兄弟国的盟约。朝鲜停止使用明朝天启年号。遣王子李觉赴后金为人质。后金、朝鲜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
交涉期间,阿敏贪图平壤城的财宝,有意占据朝鲜之地自立为王,因此故意不承认和约,纵军队在平壤掠夺数日。李觉只好再次与阿敏在平壤城世盟。在得知和议对后金有利以后,皇太极同意从朝鲜撤军,阻止了阿敏的不轨企图。在侵略的第四个月,后金军队撤回沈阳,仅留三千人守义州。九月,在朝鲜仁祖的再三请求下,后金从义州全部撤军,释放李觉及部分朝鲜俘虏,规定春秋输岁币、互市。
二、丙子之役
(一)起因
丁卯之役之后,后金和朝鲜的兄弟之盟关系并不和睦。后金军刚刚退却,朝鲜马上向宗主国明朝“疏奏被兵情节”(续资治通鉴长编·崇祯长编卷之二),崇祯帝在答诏中对朝鲜被迫与后金媾和的行为表示谅解。1629年,袁崇焕诱杀桀骜不驯的抗金名将毛文龙,成为明朝与朝鲜在抵抗后金行动当中的重要损失。而在与后金的交往中,朝鲜多次表现出厌恶、不情愿的情绪。边境开市,被朝鲜以边地残破、百姓乏食为由一再拖延,定期交纳的贡物,朝鲜也找一切机会削减其数额。明朝将领孔有德自山东叛逃后金后,皇太极命令朝鲜助其以粮饷,朝鲜不但拒绝,甚至还曾帮助明朝“锄奸”。1632年,皇太极派巴都礼、察哈喇等人前往朝鲜颁定贡额。仁祖仅同意贡献贡额的十分之一,推托说金银、牛角不是朝鲜的特产,拒绝献出。皇太极致书仁祖,责其减岁币额,并窃畜、匿逃人之罪,欲罢遣使,专互市。朝鲜索性拒绝同后金在会宁城的互市。此后朝鲜又多次拒绝互市,并加筑京畿、黄海、平安三道白马等十二城,以加强对后金的防备。1635年,皇太极攻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玉玺投降。皇太极准备称帝,遣使通报朝鲜。朝鲜将后金使臣囚禁,宣布不承认1627年的城下之盟[1]。
1636年4月(丙子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朝鲜闻讯大哗,积累了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纷痛切陈词,拒绝承认皇太极称帝。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1]。皇太极对此事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加之以前双方之间往来当中的种种不快,以及新的大清皇帝皇太极为巩固自身政治地位的需要,遂决定亲征朝鲜,以宣示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权威。
(二)经过
1636年12月,皇太极以朝鲜违背盟约为借口,准备入侵朝鲜。在正式出征之前先派济尔哈朗守沈阳,阿济格、阿巴泰守辽河入海口以遏明军(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仁祖十四年),皇太极亲自率领清军十二万入侵朝鲜。皇太极令多尔衮、豪格分统左翼满洲、蒙古兵,从宽甸入长山口;户部承政马夫大等率兵三百人突袭朝鲜王京汉阳城,多铎、岳托等人率数千兵马接应。皇太极与代善则率主力兵马进攻朝鲜。马夫大、多铎等率部击败了汉阳的守军,朝鲜仁祖再一次将王室成员转移至江华岛避难,自己则退守南汉山城。随后清军主力渡鸭绿江,一路几乎未遇任何阻挡就乘临津江结冰之际渡江攻占汉阳,与之前各部汇合包围南汉山城。
1637年(崇德二年)正月,清兵先后击败全罗道、忠清道等地前来的援军。朝鲜仁祖被迫向清军求和。皇太极恐朝鲜再次反清,于是遣多尔衮突袭江华岛,俘虏朝鲜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属等大量人口并以此向威胁,要求朝鲜仁祖出城投降。仁祖将亲明反清的主要人物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及台谏官洪翼汉等人贡献给清军,随后出城,脱去王服,改穿青衣,在三田渡拜见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清朝双方达成了历史上成为“三田渡之盟”的议和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为: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接受清朝的册封。朝鲜国王仁祖向皇太极行大礼。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次子李赴清朝作人质。世子李长居沈阳,另外一质子则由凤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轮流担任。朝鲜应向清朝朝贡。贡品包括每年黄金百两、白银千两以及众多的朝鲜土产品和绫罗绸缎等。此外,清朝禁止朝鲜大量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等。在举行了一系列的仪式之后,朝鲜在三田渡地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即三田渡碑)。皇太极旋即撤军归国。
三、结语
通过对两次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两次战争的发生绝非偶然。从十五世纪末的“壬辰倭乱”以后开始,在东北亚地区就在酝酿着对传统的以明朝为中心的封贡体制的变革。原本日本想借助“壬辰倭乱”将自己的势力深入到东亚大陆上,但是由于国内形势和攻打朝鲜的失败,便退出了这种争斗。而在“壬辰倭乱”之后,女真人逐渐崛起并建立后金政权,将漠南蒙古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传统封贡体制给予沉重的打击。面对这种局面,明朝一方面要维护国内已经有些混乱不堪的统治局面,另一方面则竭力的奉行与朝鲜交好的传统政策。推行这种政策,不仅是出于维护传统封贡体系的需要,更是出于想要联合朝鲜一起遏制正在崛起的后金(清)的现实需要。
明朝这种联合朝鲜把后金(清)扼杀的想法后金(清)的统治者自然会知晓。皇太极又是一个雄才大略,并且善于在不利的环境当中发展的英明君主。面对明朝对自己的步步紧逼,朝鲜与明朝的进一步联合以及明朝利用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影响力离间自己在漠南蒙古诸部当中的影响。更确切的说就是识破了明朝想联合漠南蒙古与朝鲜对自己进行三面夹击的策略。面对这种非常不利的对外困局,皇太极冷静分析,积极应对。经过对当时的周边局势的分析,果断地选择了战斗力最弱的朝鲜作为维护自己统治需要的战略进攻对象。在两次进攻朝鲜之后又迅速退兵,并非是皇太极不想完全的占领朝鲜,而是当时的后金(清)的国内和周边形势决定的。
首先,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后金从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反明直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一直还处在以抢夺牛马、奴隶等为主要目的的以游牧经济为主体的低级生产力发展阶段。而朝鲜自从事明朝为宗主国开始便一直接受先进的儒家文化,而且生产力比后金(清)要明显先进。并且朝鲜半岛尤其南部是东北亚地区在当时重要的粮食产地。明朝对后金(清)早已采取经济封锁的措施,而后金(清)的重要盟友内喀尔喀五部与后金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相似,无法为其提供相应的粮食等对外作战物资。所以皇太极两次出兵朝鲜在达到自己目的与朝鲜达成君臣之盟之后,便马上撤军,一是为了防止受明朝支持的蒙古部落的侵扰,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太极不想对朝鲜大范围的用兵而导致像壬辰倭乱那样的生灵涂炭的事件发生,而使自己断绝对明战争中的主要粮草供给地。
其次,从当时的东北亚地区形势来看,形成了后金(清)、蒙古与朝鲜和明朝、蒙古与朝鲜的四角关系。这样的四角关系更确切地说是明朝、蒙古与朝鲜的南三角与后金(清)、蒙古与朝鲜的北三角关系的相互对抗。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当中,朝鲜和蒙古就成了后金(清)与明朝两个强势国家相互争夺的目标,特别是朝鲜,素来与明朝保持友好的关系。如果皇太极要对朝鲜采取完全的征服和高压统治,不仅会激起朝鲜人民的强烈反抗,而且明朝还会可能全力救援,如若这样,后金(清)不仅会陷入对朝鲜战争的泥潭,而且处于后金另一侧的蒙古也势必会借机骚扰后金,所以综合经济与政治方面的考虑,为了防止自己陷入三面受敌的窘境,后金(清)在两次出兵朝鲜使自己与朝鲜的关系从“兄弟”升级为“君臣”之后就迅速退兵,这样做,不失为一种英明的举动。而且从盟约的变化上也对明朝宣示自己是得到朝鲜认可的国家了,而非明朝下辖的奴儿干都司一隅之地。这两次出兵朝鲜可以视为后金(清)为日后入主中原在外交和舆论上的一次重要的准备活动。
参考文献:
[1]叶赫那拉氏喀尔宾阿.建立清朝——后金军事攻略[EB/
OL].(2012-12-31)[2013-12-06].http://www.fs7000.com/
news/nvzhen/201212/7120.html.
[2]朝鲜被皇太极征服始末:表面降清私下追思明朝[EB/OL].(2007-12-30)[2013-12-06].http://bbs.tiexue.net/post2_249
3350_1.html.
[3]吴晗,辑.朝鲜王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朴真,姜孟山,等.朝鲜简史[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5]徐凯.论“丁卯胡乱”与“丙子胡乱”——兼评皇太极两次用兵朝鲜的战略[C].韩国学论文集,1994.
[6]金在善.韩国三田渡所立大清皇帝功德碑考述[J].清史研究,2001(3).
[7]王臻.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8]王臻.后金政权对朝鲜的第一次征服战争述论[C].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5.
[9]杨军,王秋斌.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魏志江、潘清.关于“丁卯胡乱”与清鲜初期交涉的几个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7(1).
[11]王臻.丁卯之役”的交涉及战后金鲜的矛盾冲突探析[J].韩国研究论丛,2008(1).
[12]石少颖.仁祖时代朝鲜对后金(清)交涉史研究(1623-
1649)[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3]孙红英.清朝前期朝鲜的对华观[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4]王臻.“丙子之役”及战后清鲜交涉的几个问题[C].韩国研究论丛,2009.
[15]王臻.后金(清)、晚明、朝鲜三角关系研究[M].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0.
[16]石少颖.“名分外交”的困境——以朝鲜仁祖时期“斥和”与“主和”论争为中心[J].兰州学刊,2010(7).
[17]王燕杰.清朝前期与朝鲜边务交涉与合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8]陈放.朝鲜与女真、满族诸政权关系变迁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2.
[19]刘吉国.试析1616-1644年朝鲜对明、后金(清)的外交政策[D]延吉:延边大学,2012.
[20]石少颖.合约背后的制衡——对“丁卯之役”及金鲜谈判的再探讨[J].历史教学,2012(7).
[21]洪波.皇太极两征朝鲜的“盟誓神判”及降礼[J].学习与探索,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