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4-10-21朱成登
朱成登
摘 要:目前国外社区的居民发展及需求主要为社会教育、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业余爱好及娱乐,并已走向完善,其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健康服务等教育活动。
关键词:社区教育;基本准则;启示
一、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史
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学校本位社区教育:早期的社区教育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的体制,让学校教育走进社区,并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改善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将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开放教育,采取学术与实践结合的教育;(2)社区本位教育:社区本位的社区教育产生于社区功能强化、社区力量壮大的背景下,此时的社区教育已经成为居民自觉渴求教育的阶段,居民已经成为从事或者发展社区教育的一股力量。社区本位的社区教育是实现居民自我价值的场所;(3)整合社区教育:整合社区教育,不但能让学校充分认识教育走向社区的好处,更好地为社区服务,进而将社区视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而且能让社区认识到学习学校教育,利用学校教育的资源来发展社区教育的好处,可让社区教育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将社区资源与学校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将“教育社区化”与“社区教育化”的思想整合为一,实现学校与社区的互利双赢,成为社区学院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美国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基本准则
1.社区教育的内涵
美国社区教育指的是建立在社区学校之上,全力为社区内的成员(如居民、学校、公众和私人组织等)创造机会,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社区教育的实施机构主要为社区学校,可为各种年龄段的人提供专业的学校课程、健康咨询、社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社区教育属于教育社区化及社区教育化的有机结合,属于复合教育范式之一。社区教育注重的是教育的多元性及选择性,并赋予非正规的教育和非学历的教育以正规合理型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可平等地对待社区内的每个居民,并将其看作有个性和发展潜力的人群,学习将成为每个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并满足居民的学习欲望。
2.社区教育的基本准则
(1)非营利性:社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共享理念,通过对话与交流的形式,形成社区价值观,因此,其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基金会的拨款、捐赠;(2)居民自主学习权:社区内的居民可自主选择教育的类型、内容;(3)社区教育具备服务性质:居民能在社区教育中得到较好的服务,并在享受教育和学习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能为社区作出贡献,改善社区的环境、生活等;(4)社区教育具备地方特色,能发挥出每个居民的个性,或每个社区的个性;同时,能将社区内的资源整合后,实现利用最大化;(5)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广泛的,并且不会有民族、收入、年龄、性别和宗教等限制;也属于一种终身教育。
三、美国社区教育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启示
在我国实施社区教育之前,需充分借鉴美国社区教育模式的理念和成功案例,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社区教育模式。
1.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这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符。因此,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尊重居民的个性特点,将居民培养为有文化内涵、品德和才能兼备的独立个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才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实现社区教育的成本最小化,进而形成社区的向心力,在社区形成积极向上和文明活泼的社区生活方式。
2.借鉴非正规教育的“正式性”特点
社区教育属于开放式的教育,它鼓励非正规教育(如成人教育等)转向社区教育,成为一种“正式”教育。因此,社区内的成人和职业教育都属于社区教育的范畴。借鉴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提升居民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居民将社区教育當作自己的事情,引导其进行“自我引导、自我发展”式的学习。
3.重点开设“社区公德”课程
社区公德课就是将不同信仰、民族、性别和行业的人引入社区的交流平台上,促进整个社区的整合,调动居民共建“互帮互爱”的社区生活。社区教育不但需开办实用较强的职业培训,从而满足居民就业与再就业的教育需求,而且需开设集审美性、道德性和体闲性为一体的课程,如音乐、舞蹈、美术和保健等,使社区居民能得到终身教育。
4.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无需过多,可对现有的教育资源实施重组、改造和再分配,从而实现社区教育的低成本发展和影响。具体方法有:(1)动员社区周围的“正规”学校,积极发展社区教育,从而有效利用周围的学校资源;(2)社区居民需要主动接纳社区教育,并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引进专业化的社区教育机构,支付日常费用,使社区教育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社区教育,需以“人本主义”为主线,并将其贯穿在社区教育的整个过程;以“政府管理”为保障,促进社区教育的顺利实施;以“社区课程”为活动载体;以“资源调整”为物质基础,从而全面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在具体的操作中,需结合社区的实际,引起社区居民的普遍关注,从而在社区内形成“以人为本、管理科学、课程多样、资源共享”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