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游推销”的故事说起……
2014-10-21何伟
【教学背景】
“怎么到现在都没音乐,搞旅游推销啊?”“图片老闪,头昏眼花!”“在干吗?上地理课还是历史课啊?”……“傣族音乐”第一次上课的一瞥,显然学生对课堂的抱怨声很大。
相同执教者,相同课题,第二次上课,结束时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太精彩了,太精彩了!这才是音乐课嘛!”
这个转变不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而是对他们同伴的肯定和鼓励。其实,学生走上讲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要有实效却不是一件易事。教学本身就不是一味“追新”甚而“弃效”,它更多的应该是求实、求效。在初中阶段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从“排斥”到“热爱”的转变,正是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国西南民族音乐”开始的。
课堂片段1——主讲学生的设问
生1:请大家听一首歌,猜猜是哪个民族的?
生1:你们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1: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都很好,但你们有没有从音乐上判断出来呢?
生1:没关系,今天我们组就一起带大家走入“傣族情韵”(课件揭示课题)。一提到傣族,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有一首乐曲叫《月光下的凤尾竹》吧?这首乐曲是由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演奏的(投影图片,简介乐器——葫芦丝)。我们组把这首乐曲带来了,一起来感受葫芦丝的独特韵味吧。请大家边听边看乐曲介绍。(投影乐曲简介)
生1:在刚才的欣赏中,除了葫芦丝的独特音色,还有什么让大家感受到傣族音乐的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乐谱,说说始终没出现的是哪两个音?
生1:很好,所以这首乐曲也是民族调式(投影五声调式的知识点,进行知识回忆)。再看看它的尾音落在什么音上?
生1:do对应的五声调式的名称是什么?
生1:对。可见,宫调式的都是傣族音乐。
课堂片段2——教师的临时调控
教师:对不起,我要打断一下。首先为你们探索傣族音乐已经到了这一步而深感骄傲,但我有个疑问:所有宫调式的音乐都是傣族音乐吗?我个人觉得你们的说法有些欠妥。判断一段音乐具有哪个地方的风格,是不是还有别的音乐要素?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
此时所有学生都赞同老师的话,认为这组同学的结论比较笼统。从他们的眼神和小声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学生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教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提及过,每个民族的音乐,其调式都是由旋律中的“骨干音”决定的。就这首乐曲大家觉得主要是围绕哪些音在旋转,旋律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这样的音乐一听就知道是傣族的?一起跟着老师的琴来唱一唱,看有没有“新发现”。
跟琴学唱乐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一、学前任务要“精审”
第一次上课“失败”,其原因是课前提出的学习要求不明确:布置学生作业时,只是简单地将全班分成四组,要求各自回家搜集相关资料,结果上演了一场“旅游推销”。事后,在第一组学生试讲完,虽将全班仍分成傣族、苗族、彝族、侗族四组,用一周的时间进行整理研究,但对课前学习任务有了明确的要求:如PPT展示的时间、演讲的内容及与师生之间的课间交流研讨等,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在学习西南民族音乐时通过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个很高的起點,因此第二次,整个课堂从“导入”阶段就进入了良好状态。很明显,学生在学习任务如此“精审”的前提下进行课前学习,事半功倍。这再次确证:学生不是不会学习,而是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学中点拨要“精妙”
片段2可以借用一个教学名词——动态生成。当课堂中出现原计划中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时,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眼睛,发挥教学机智,用不同的处理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处在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探求的欲望。这节课的点拨就是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和研讨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当然也缩短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在乐谱片段跟唱、教师引导的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傣族音乐中常出现的“调式交替”特点,还体会到东亚(中国)乐系中五度相生律的“五声性”特点。并继续深入尝试简单对比藏族、苗族、傣族之间的“三音小组”差异。虽然这些点拨都没有事先做好的课件“帮忙”,但在教师的板书、范唱中,学生一样有直观的体验,对音乐感知和认识有了质的变化。相信这为日后民族音乐学习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同时也向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唯有勤加学习和积累,做到活水源不尽,才能让点拨精妙而实效。
三、学后延伸要“精细”
像片段1这样精彩的案例还有很多,每组同学的成果展示仿佛都给大家准备了一次听觉、视觉和精神的盛宴。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教师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达到什么目的?这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又有什么帮助呢?如果说“精审”是前提,“精妙”是过程,那结果必定是“精细”,三者彼此制约,又彼此影响,缺一不可。众所周知,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多想想这节课好在哪里,哪里还有欠缺的一种习惯。但在探究性学习中,除了教师需要反思,还应引导学生写一写“历程随笔”,让他们从授课者、听课者两种角度对这样的学习进行琢磨。所以每组学生在千姿百态的“执教”后,不仅都做了理性分析,还在课后进行资源共享。面对这样的自发行为,教师应该加入他们的行列,和学生一起分享、一起碰撞。
诚如一位前辈所言:“教师教学就是一件自寻烦恼、自找苦吃而方便学生学习的工作。”在初中阶段,这样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分类、提取、整合、制作PPT等等,教师要付出很多,但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和自我教育,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只要坚持,相信学生和教师都会在成长中奔跑前进。
作者简介:何伟,女,1978年8月,本科,中学音乐,就职于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