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活起来 能力练出来
2014-10-21贾晓红
贾晓红
重视语文实践,重视语文课中活动,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动起来,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所谓“课中活动”,余映潮老师做过如下阐述: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发展智能、培养情操的操作演练;就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充分地想办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写读,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有读有写。总之,就是把读写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写作应用能力。
如:我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安排了这样的读写活动。
精读文章第19~27段,阿长仅仅说了一句话“哥,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为什么仅一句话、仅仅一个场面,却会有那么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经过阅读、讨论后发现,在这句话之前,作者做了大量的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山海经》的渴望。
1.远房叔祖给我讲了《山海经》里离奇、有趣的故事,我被深深地吸引了。
2.叔祖疏懒,不会帮我找书。
3.有书卖的大街离家很远。
4.正月去过书店,都关门。
5.一闲下来,就想《山海經》。
6.我一直念念不忘,以至于阿长问我《山海经》是怎么回事。
7.“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到,我对《山海经》有强烈的渴望,却迟迟没有得到。同时,我也坚信:没文化的阿长根本不可能帮我什么。而事情的结果是:根本没有能力做到的阿长,却为我买来了《山海经》。所以,当阿长说“哥,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仅仅一句话、仅仅一个场面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之前的蓄势铺垫,以及后面的直接称颂、烘托。
之后,我适时阅读了前苏联的克拉夫琴科的《母亲的来信》,让学生体会蓄势铺垫的妙处。
最后,我要求学生以《令人心动的时刻》或《尴尬时刻》为题,写命题作文。
当我看到学生的作品时,简直欣喜若狂。我真的没有想到,学生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文章,这是他们写得最优秀的一次习作。平时写作水平很一般的几个孩子,甚至是后进生,这次竟然崭露头角。
我不禁由衷地赞叹,余映潮老师教的方法真是太棒了。同时,我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为什么余老师那么强调研究文本?……
这节课后,学生明白了一些事理。
余映潮老师说得好:有的课不是讲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活动”出来的、“实践”出来的。虽然“课中活动”只有四个字,但是要把它做好、做得有艺术性、做得有科学性,却也是十分的不简单。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去做,就比不做强;只要我们每天都进不一点点,时间久了,就会进步一大步。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