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传播中的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
2014-10-21潘家珍
潘家珍
【摘 要】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同时也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只有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才能准确传递信息,实现沟通。然而从近段时间来央视及地方卫视播出的汉语语言类节目来看,我国汉语言文字规划化还存有对词义错误理解、错别字严重及多音字误读等问题,说明汉语言文化规范化仍然存有一定问题。本文主要以上述规范化存在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加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文化传播;措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代表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流传和语言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如今,中国正走向国际及更广阔的全球化经济社会舞台,传播中国文明,树立中国良好形象都无法脱离汉语言文字。但也正因为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及网络语言的普遍使用,都极大地威胁了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我国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推进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要性首先是人们日常生活正常交流需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汉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们传递思想观念的载体。不规范的汉语言文字使用现象会使人们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精准度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为了降低信息交流的误差和保证语言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应规范化汉语言文字使用并及时纠正身边不规范或错误使用汉语言文字现象,使人们更加顺利的交流沟通。其次对社会稳定和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想让社会群体行为高度一致,就应语言文字规范化,因为汉语语言服从于社会交际所需。作为我国主流交际语言,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能增强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统一性,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二、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存在问题
1.语言文字不规范问题。(1)多音字误读。多音字即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读音用法、表义及词性都存有差异。例如“薄”,若读“bo(二声)”,一般用于合成词,厚古薄今、薄利。若读“bao(二声)”,为不厚的意思,一般用于薄纸、薄饼;若读“bo(四声)是专用名词,指薄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多音字语境或组词,较易出现误读情况,导致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多音字误读也是汉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推进的主要问题之一,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某台大型晚会上,主持人就将恐吓(he四声)读为恐吓(xia四声)。(2)词义误解。目前社会上大量存在不理解词语意义就随意使用现象,导致不少因词义误解而乱用词语的现象。例如“高屋建瓴”比喻势不可挡或居高临下的含义,然而不少人却将此成语与“高瞻远瞩”混淆。也有不少人会出现胡乱搭配动词、宾语现象,如“锻炼水平”或“提升数量”等。
2.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问题。(1)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当前一些行业领域根据实际需要都出台了相关标准,也细分了部分人员的普通话水平,也不断推行汉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测试。然而很多人在思想观念上对汉语言文字规划化使用的认识还有较大距离。部分人认为所传递对象能理解自己所要传递的信息即可并能进行交流沟通,对于其规范化并不重要。甚至相关个人与单位认为地方语言极其有特色,还予以大量宣传和推广。随着网络语言的普及,也影响着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正是这种偏颇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汉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开展。(2)缺乏健全的规范化机制。我国一直以来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都给予高度重视,不过都是通过规章制度对具体规范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并没有一个较为健全和完善的统一工作机构负责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开展、统筹及管理,以至于目前所开展的规范化工作都各自为政,人们除了认为政府对此项工作不重视,还会让其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产生心理上的偏差,导致规范化工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3)推广宣传方式单一。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宣传汉语言文字规范使用,都会在每年举办相应的活动。然而在推进工作中,由于思想不够解放,推广方式集中于汉语言文字规范化计划和宣传阶段,只是单纯的以召开会议、贴海报、口头传输等,这些宣传区域和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以至于方言占据我国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大部分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宣传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流于表面,使部分地区人们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接受程度较低。
三、加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相关机制。面对上述汉语言文字规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法律法规机制入手,利益法律的强制性使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成为硬性标准和规范。2000年我国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是首部规范语言文字的法律,因为法律是具有权威性的,它以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实施,正是这部法律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逐渐走向法制化方向,加快推进汉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进程的同时极大地肯定了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的地位,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也因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有了强制性保障,进而成为全国上下语言使用单位规范的标准。此外,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借助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法制的构建,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格局。(2)采取多元化宣传推广手段。以往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因宣传推广方式较为单一,导致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微弱的宣传力度使规范化工作影响范围甚小,不能引起广大群众的重视和关注。对此,需扩大宣传范围,通过当下流行的新媒体渠道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及方针。例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2013年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引发了许多观众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思考。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键盘打字,手写能力开始下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汉语言文字的认识。此节目的播出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宣传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督促当下人们都能使用正确的汉语言文字,对振兴我国汉字文化,建立学习型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很强的助推作用。电视媒体或网络媒体有较强的宣传和舆论功效,应广泛利用媒体的宣传作用让人们认识到汉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然而媒体及各种宣传渠道在运用汉语言文字时也应以严格规范的标准,避免出现读音错误、词意错误及多音字误读等常识性错误,尽可能地为广大受众提供规范标准的语言环境。(3)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学校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规范化汉语言文字的水平,是开展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途径,为加快推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电子白板教学的推广应用,备课用笔写教案及上课用粉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基本上都是无纸化办公。所以,利用学校教育优势可以规范教师对汉语言文字的使用,必要时可以将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工作机制纳入学校长远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中。例如学校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发挥榜样效果,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向学生推广标准汉字和普通话,促使学生树立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意识。
综上所述,增強汉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当代文化传播的要求。这是一项异常艰巨且迫切的工作任务,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依靠国家、社会及广大群众共同努力,通过法律法规使汉语言文字规划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相关部门也应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予以辅助,树立群众汉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必要时可借助学校教育平台,加快推进汉语言文字使用工作进程,进一步保证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成效。(作者单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①张荆萍.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93~95
②孙媛媛.浅议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24~24,53
③李美珍.试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学刊.2012(1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