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2014-10-21闻红君
摘 要:语文教学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感悟。
关键词:自主探究;学会提问;走进生活
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教师牵得多,学生悟得少,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失去主动性,被动应付,使课堂失去生机,使教学活动出现“启而不发”“引而不达”的尴尬局面。
一、自主探究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乐趣。我听过一节作文课,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上都摆着孩子们喜爱吃的水果。老师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孩子们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刚说完,孩子们就热闹开了。由于老师打破传统的整齐的座位编排方式,让孩子自由组合,随意而坐,这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自由感”,从而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让孩子学会提问
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
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覺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三、自主探究的拓展:让探究走进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
例如:“三八”妇女节到了,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呢?“六一”儿童节到了,让孩子说说心中最美的心愿;外出旅游了,让孩子写一写所见所闻;出现了什么有争议的事情,那就干脆让孩子开个小小的辩论会……这样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把生活中的各种契机巧妙地利用起来,为孩子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这些经验都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们动起来,即让孩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感悟。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王贤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4(1):104.
作者简介:闻红君,女,出生于1965年10月,本科,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朝阳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