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评价观念,真正为孩子减负
2014-10-21张菊花
张菊花
摘 要:近年来学生厌学成了学校的普遍现象,是谁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近两年,学生在校有意外家长索赔的事屡屡发生,学校为了避免意外,早中晚都安排老师督学,原来一天6节课变成了9节。除了规定的活动、短暂的课余休息,除了上課还是上课。长时间的学习和单一的活动让孩子对学习厌倦,成绩不升反降,到小学高年级已经出现个位数这样的怪异的分数。因此,厌学、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逐渐增多,孩子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分数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它不仅评价着学生,还评价着老师。小学教育成了伪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
关键词:学校;减负;改变
当“减负”在学校里开展,修改后的教材许多知识点都不作要求了,而考试的题目趋向灵活,本来是为了检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为了让学生能考出好成绩,老师会将不考的知识点千方百计地渗透,可谓用心良苦。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则另谋生路,给孩子报辅导班,有条件的甚至请老师“一对一”加餐,孩子的负担非但没减反而增加了。老师和家长的不放心让减负成了一句空话。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减负?
一、要改变人生观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直以来中国传统观念就是在暗示:只有读书才有出路。这种观念被传承下来,根深蒂固。因此,为了“决定着一生命运”的高考,“十年寒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考入理想的大学,就一定出人头地吗?高校的学生精神出现异常的新闻屡见不鲜,大学之后没有工作能力流落街头的都有,啃老的更是数不胜数,纵观这些是否感受到教育的失控?如果孩子的未来是这样,你是否还想为分数逼迫孩子为之奋斗?而决定命运的不是分数,而是性格、心态、能力……只有改变观念才能真正认识教育的意义。
二、改变评价观念,重新评估学生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着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杜鲁门的母亲微笑着回答:“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杜鲁门的弟弟是一位农夫,但他的母亲并没有认为这位做农夫的儿子是无能的。对她来说,每个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无论儿子是总统还是农夫。
中国的父母们应该好好向这位母亲学习,改变自己的评价观念,而不是将两个儿子放在一起比较,从而伤害了其中一个。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而我们老师,应该把教学的目标从知识目标偏向能力目标,我们不仅在教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自己运用内在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遵循教育原则,减轻课业负担
中国有句古话——水到渠成。师范《教育学》课本中有这样一个对比实验:让一组6个月大的婴儿学爬楼梯,一组则什么也不教,几个月后,让两组幼儿比赛,结果先学的一组并没有人们想象的优胜。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拔苗助长”的教育行为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不仅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也吃力。在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下,我们舍去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忘记了教育的目的。
降低现在的知识难度才是适合孩子的发展,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时,有些知识不需要教,他自己就懂了。最实际的例子莫过于数学中教学的24时计时法,教时怎么教都不会,学生怎么学都不懂,可长大了谁搞不清时间啊,可见其原因可能并不是你不会教,而是知识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
四、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成人的思维是以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作为知识背景的,知识背景几乎为零的孩子自然无法与我们相比,一件在大人看来很简单的事,在孩子看来真的很难理解,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我们成人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成人的知识背景要求孩子,所以孩子一旦出差错就会受到指责或者暗示性语言的引导。孩子在一次次的错误中变得胆怯,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知识的探索热情。总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却是教育的缺失,我们总是努力地引导学生向着我们制定的目标前行,却一次也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可我们老师和家长却都只往一个目标——“考出好成绩”,在前行的道路上逐渐掉队的学生就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我们总是抱怨世道不公,原来淘气成绩不好的同学如今成了老板,而总是考高分的好学生却只能上“三班”,却忽略了成绩不好并不表示他能力不行,淘气是因为他不遵循规则,总是玩别人没玩过的,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创新。创新不是只有在知识探索中才存在,而是在孩子生活中无处不在。知识学习中的创新是有限的,而在生活中的创新却是无限的。
因此在教学时只有改变我们自己的评价观念,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多样的教育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为学生减负,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刘红豪.改变“评价标准”才能真正“减负”.河南日报,2010(5).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