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苗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探析

2014-10-21杨正怀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7期
关键词:侗寨黔东南侗族

杨正怀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5560000)

为了深度开发民族地区的旅游产品,以贵州省黔东南苗侗文化旅游区为例,结合当地的苗侗文化旅游资源特质,合理开发民族旅游商品,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展现苗侗文化魅力,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为苗侗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载体,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方向。关于黔东南民族旅游开发研究,周芙蓉2008年在《贵州日报》发表《黔东南着力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1],陈丹2011年在《贵州日报》发表《牵手民族文化·黔东南旅游商品发展态势调查》[2],张预立2011年在《旅游学刊》发表《贵州省2011年春节黄金周假日旅游情况综述》[4],罗永常2010年在《贵州民族研究》发表《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6]。他们分别对黔东南民族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及采取的措施提出各自的见解,但在民族旅游产品文化的融合性与可操作性上还未成熟。为了使该地区旅游产品得到合理开发,笔者将从苗侗两大旅游区域的实际出发,以游客的主要感官系统为主线索贯穿苗侗的品牌文化进行设计,使苗侗旅游产品得以深度开发。

1 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开发较为成熟的主要有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以全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苗族吊脚楼建筑文化、苗族服饰、苗族芦笙舞、苗族拦门酒、苗歌、苗族舞蹈、苗族银饰、苗族饮食、苗族文化博物馆、苗族文艺表演为主要旅游产品。自从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召开以来,2009年游客为64.6万人次,门票纯收入1 216万元;2010年游客为69.9万人次,门票收入为1 407万元。雷山县接待游客人数238.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11亿元,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139.55%和205.22%。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100余家苗家乐,16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已经开发的旅游商品主要有苗族银饰系列、苗族服饰、苗族刺绣,苗族土特产系列等[7]。

1.2 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黎平肇兴侗寨景区早在1994年开始开发,因多方面缘故,再加上这几年高速公路的建设,肇兴侗寨旅游区重新规划,2013年竣工。现在的肇兴侗寨于2013年被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列入全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中的示范景区,按五星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主要打造侗族文化旅游深度体验景区,在保护与传承侗族文化基础之上,坚持以弘扬侗族文化为主导方向。主要旅游产品有可观看的侗寨全景、侗寨的吊脚楼、花桥流水人家、鼓楼群等景观;还有参与民俗活动的拦门迎宾仪式、侗族大歌、侗族多耶舞、抬官人活动、行歌坐月、古法纺纱织布染布刺绣作坊、古法榨油作坊、古法侗银饰作坊等侗族优良的传统文化。

1.3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1.3.1 游客与居民核心价值问题。黔东南苗侗文化旅游发展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为当地居民,了解当地居民想要的是什么;二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民族文化旅游给外来游客什么样的惊喜。要考虑当地苗侗民族在经济上得到提升同时,当地固有的人文生态环境不能受到干扰与侵犯。对游客来说,让他们感受大山深处的美丽纯野,古朴、神秘的山里人家的原始生态和原始人文,让他们穿越时空,走入远古文明、世外桃源般的恬静生活。这样的环境既是当地居民想要的生活,也是游客想体验的环境。

1.3.2 旅游产品定位问题。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定位不合理,没有把民族文化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放在第一位。目前人们看到的西江和肇兴侗寨是旅游开发后的,是新的苗乡侗寨,它是用吊脚木楼和水泥钢筋仿制的鼓楼、风雨桥造就的城市,已经没有与苗侗同胞应有的原始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苗侗服饰只有在舞台上昙花一现、古老的苗舞侗歌表演者在先进的音乐处理技术下都是南郭先生;古老的农耕文化、行歌坐月、游方等民风民俗活动没有生存的土壤,全部是快餐式化、舞台化、商业化。

1.3.3 产品文化内涵不强。苗族服饰、苗族古歌、苗族居住的自然环境等是苗族的一部史诗,但在产品开发中总是缺少一种在适合的时空和事件表现出苗族文化的介质。特别是这里的很多苗族文化遗产,其所发生的背景、历史作用及对未来的启示等得不到体现。同样的,侗族居住环境、农耕文化、侗族大歌、风雨桥、鼓楼、服饰、民俗风情等文化内涵得不到挖掘与传播。

1.3.4 横向开发不够。在开发黔东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这两大优秀资源提升相关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开发系列的旅游产品,即原生态自然环境下的空气产品、饮用水产品、水产产品、水果、中药材等绿色产品;开发原生态环境背景下的科普知识旅游产品,让世人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一可贵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还有充分利用独特民族文化下的民族英雄、学者、学家等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8]。

2 苗侗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2.1 合理展现景区民俗旅游产品 根据苗侗的传统习俗,根据人的感官系统,在旅游景区科学地安排旅游活动。白天主要满足游客的视觉需求,观看有形的文化景观,如苗侗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银饰文化等;晚上体验参与无形的民族文化活动,如饮食文化、歌舞文化、民风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如篝火歌舞会、行歌坐月、宗教活动等,把主要活动安排在晚上,以留住客人。

2.2 充分利用民族风情的魅力 黔东南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这些民族风情主要在传统的节假日和各种喜事之时得以完美展现。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同时自然村相对集中,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节日不断、喜事不停。为了避免民族风情的舞台化,以景区为中心,向周边的村寨辐射,通过前期的联系,组织游客到四周的村寨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比如,过苗年或者苗族的牯藏节,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游客的集散中心,在参观西江景区后,安排游客到附近的苗族村寨去体验实实在在的节假日或者婚庆酒等民俗风情。

2.3 发挥品牌效应 打造民族品牌,发挥品牌效应。要合理地规划、设计,挖掘出产品的主要文化内涵,找到最好的表现形式。合理打造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文化产品,让外人读西江、知苗寨。同样,黎平肇兴侗寨侗族文化品牌的打造要突出肇兴侗寨的主题文化,让世人看肇兴、懂侗乡。

2.4 深度挖掘传统文化

2.4.1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黔东南由于处在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喀斯特与非喀斯特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文化千岛,并且保存得比较完整,留下了丰富多彩、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目前,这片神秘的土地有39项59个保护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地州级名列第一,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州。可以把这些遗产作为产品加以开放与保护,充分利用这一影响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4.2 农耕文化保护与开发。原朴的农耕文化是原生的苗侗风俗赖以生存的土壤,以种糯禾、棉花为例,如果没人再种植,摘禾、侗布侗衣的场景和用具一旦消失,由糯禾、棉布所构成的文化景观将不再出现。

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政府补贴方式,旅游产业部门直接扶植帮助,合理规划农耕区并进行农耕活动展示,以鼓励从事农业生产,开发农耕旅游产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强对苗侗农耕文化的研究,收藏生产用具及其他文化资料。

3 总结

总之,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打造原生态的民族品牌,深度挖掘苗侗文化内涵,以市场需求特征为导向开发旅游产品,做好营销宣传和市场推广工作。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面向目标市场,加快景区精品建设,创建品牌,并不断完善卖点市场,实现区域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系统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而有效推进黔东南经济、生态、文化建设的步伐。

[1]周芙蓉,施雨岑.黔东南着力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N].贵州日报,2008-10-05.

[2]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背景[FB/OL].(2005-05-14)http://learning.sohu.com/20050514/n225563124.shtml.

[3]陈丹.牵手民族文化·黔东南旅游商品发展态势调查[N].贵州日报,2011-04-14

[4]张预立.贵州省2011年春节黄金周假日旅游情况综[J].旅游学刊,2011(2)

[5]杜典翼.谈贵州旅游资源的特点[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刊,2009(3):45.

[6]罗永常.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2):63-68.

[7]周娟.贵州黔东南州: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N].贵州日报,2010-08-08.

[8]王丽.贵州推出“特色旅游商品成长计划”[N].贵州日报,2009-06-04.

猜你喜欢

侗寨黔东南侗族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寨里的斗牛舞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