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导师制
2014-10-21潘德顺
潘德顺,中学高级教师,荣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徐州市拔尖人才、徐州市名教师、全国百位德育名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在科学教学的园地中,潘德顺老师像一个立锄为禾的农夫,潜心育人,静心教研。他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指导,探索出“结构预习—问题生成—合作探究—交流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形成了结构性、简约性、思辨性的课堂教学风格。近几年来,举行县级以上公开课、示范课、讲座30余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市级上课题10项,其中《小学科学课有效性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当前,素质教育的号角吹得正响,而教育部新出台的减负十条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需要教师低投入高产出的背景下,在当前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的大背景下,如何寻求一种低耗高效的学习模式能暂时接替“翻转课堂”这样的技术变革?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适用小学生高效的学习?笔者一直在探索,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有效的学习模式——三级导师制,即家长、学生小组长、学生小导师三位一体的合作学习模式。做为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三级导师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合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针对学困生而言,效果更加明显。
一级导师——家长:好家长胜过好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教育。而在当下,很多人都把教育狭隘地定义为学校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忽略了家校合力的功效。时下流传的《伟大的教育之33条》前三条分别是: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因此,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可替代。
所以,我们要树立家长为学生第一导师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传输给家长,使其意识到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作为第一任导师,家长应该切实负起责任,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工作;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家长明确教育的方法。家长素质的提高及教育方法的选择,可以通过参加家长学校讲座、阅读书籍或与教师交流等多种途径获得。
例如,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方面,要让家长明确以下几点: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而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小学阶段要完成1万次的肯定,采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
又如,在如何做好奖励与惩罚方面,要让家长明确以下几点:关注孩子的喜好,奖励要适时适当,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孩子的自尊,让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错误和爱分开,犯错应该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
当然,家庭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独特、有新意的点子,这些方法是基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是科学合理的。以书中案例“家长是否应该陪同孩子做作业”为例,供大家分享。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我见过许多看起来确实需要有人陪着学习的孩子,没人陪就一点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长陪着写作业,这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个正常要求,这只说明他已养成一个坏习惯。他学习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会管理自己,造成他内心的无力感和无助感。他对自我管理极为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反抗这种“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长在身边,他也不可能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想办法从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将总也不能生成,那么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陪”的效果也将越来越小。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错误,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决定你的帮助是否能对孩子有正面作用。
抽身的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在整个过程中尽量制造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立,否则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惨。
作为家长,对于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要及时检查,即使不能天天检查,也要定时检查或抽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配合学校做好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切实肩负起第一级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在帮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的应该是导师、朋友、合作伙伴等多种角色,应该俯下身来,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细心呵护孩子成长。
二级导师——学生小组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每个班级可设置多个小组,小组长由学习成绩好、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课堂班级授课制中均衡用力的不足。
小组设置需要注意哪些呢?通常情况下,一般以4~6人为宜,以4人为最佳。美国教育家杰克布斯曾明确指出:“一般而言,不论从教室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方面看,四人小组都有许多便利之处。”4人组成的小组最为灵活高效,它便于人员和分组形式的随时分配,有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这种分组对40人以下的小班额更为适合。当然,一个小组到底采用多大的规模,既要看它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方法和充分交流机会的同时,也要看到能否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可将全班学生按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等分为4个等级,分组时均衡配置,使各组男女比例均衡,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大体相同,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学,做到按需协调,根据学习需要、内容以及小组实际状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小组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