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文化立校 伴着书香成长

2014-10-21孙虎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城关镇学生

孙虎原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部,中华民族的两大象征——万里长城与九曲黄河,在此相见握手。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它特殊的区位优势——往南进入中原,往北走向大漠。于是,这里融合积淀了多元的历史文化。

清水河县现有34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12700多人。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通过校园文化立德树人。

读书活动与文学社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相当于拇指厚16本书的内容)。为此,清水河县在规模化的中小学建起图书室,总藏书近30万册,倡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

城关镇逸夫小学是香港邵逸夫基金会捐赠60万港币,与“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投资捆绑建成的。针对农村学生比例大、没有课外阅读习惯的状况,该校从2012年启动“随年级主题阅读”实验,在此基础上召开班级故事会,用故事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城关镇第三小学精心打造书香校园,全天开放图书室,各个班级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把家里的好书拿来与同学们分享。

2010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举办“风铃下”少年儿童系列阅读活动,清水河县中小学生的参与率和获奖率都名列前茅。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智慧是城关镇第一小学的一名学生,她读过的书相当于小学生课外必读书目规定数量的三倍。她曾参与第五届“全国少儿书信大赛”、第十届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我是90后”读书征文等活动并荣获多项大奖。

文学社团是读书活动的延伸。几年来,清水河县学校文学社团雨后春笋般出现。普通高级中学的《河水清清》、清水河县第一中学的《沃土》、清水河县第二中学的《常青文苑》、城关镇第一小学的《槐花飘香》、城关镇逸夫小学的《启梦》等校刊,都有鲜明的特色。

校园环境人文透视

清水河县近些年新建、改建的学校大都比较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迁址后的清水河县普通高级中学占地6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0多平方米。高大的橙色教学楼,方方正正的图书实验楼、造型独特的圆柱形学生服务楼、深红色的学生公寓楼以及宽敞的塑胶体育场错落有致,其间树木环绕、橱窗点缀、华灯矗立……整体格局给人高雅圣洁的享受。广场中心弧形墙上的浮雕“琴棋书画”“孔子游学”“四书五经”古朴大气。校园东围墙镶嵌45幅仿紫铜浮雕,从盘古开天地到现代高科技……画面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浓厚的艺术气息为主,再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师生徜徉其间,指指点点、心领神会,思想境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清水河县第一中学在有限的校园空间内合理布局,掩映于教学主楼前绿树丛中的大理石“启迪”雕塑寓意深刻,黑色底座上展开一本厚厚的书,上面竖一把钥匙—— 读书方可打开智慧的大门。

城关镇明德幼儿园拥有2600平方米的绿化面积,为打造花果园特色,邀请林场师傅为原有海棠嫁接了沙果和海红;园舍四周栽植云杉、樟子松,道路两边遍植丁香、榆叶梅。孩子们游玩于花香四溢、绿篱幽深之中,欢乐情趣无需言表。

城关镇第三小学的校园里摆放着石桌、石凳,上面备有多种棋类,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下下棋,既娱乐又益智;校园固定的几个角落里,备有跳绳、球拍等体育用品,学生玩过后总能自觉地放回原处。文明儒雅的校风逐渐形成。

让民族之花绽放

清水河县有蒙、汉、回、满等12个民族,蒙古族是主体少数民族。挖掘蒙古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既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又是文化传承的实际行动。

地处喇嘛湾黄河古渡口的民族中学,开展每人学唱一首蒙古族民歌、学说一句蒙古族问候语、学讲一个蒙古族故事的“三学”活动。节日庆典或接待来宾时,蒙古族服饰及礼仪让民族氛围更加浓厚。在呼和浩特市民族中小学学生运动会的搏克和蒙古象棋比赛中成绩喜人,学校被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教育局授予“民族教育管理三A级”单位称号。

清水河县民族幼儿园利用电教设备播放少数民族风情,不断加深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2012年12月,蒙古国乌兰巴托教育考察团前来考察。小朋友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博得了蒙古国友人的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客人们争着与头戴尖尖帽、身着蒙古袍的小演员合影,说要带回去与亲朋好友分享中国小朋友的可爱。

牢记文化的根

汉字不但表音而且表义,一个汉字就有一个故事,它是中华文化的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清水河县第一中学被内蒙古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确定为“书法教育实验学校”以来,牢固树立“写字就是育人”的思想。学校成立写字教学指导小组;印发习字帖要求中青年教师习写,并将“作业”每月上交教务处,作为对教师业务考核的依据之一;教学技能大赛把粉笔字列入评分内容;每学期举办一次师生书法展览;邀请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党委原书记张钧和呼和浩特市刘振雄等知名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将作品装裱悬挂。师生的写字兴趣在一系列活动中受到激发,写字教学有声有色,师生写字功夫日益提高。

城关镇第一小学的前身是乾隆六十年官民捐资兴建的“义学”,已有210多年历史了。近年来,学校以“七彩成语”系列实践活动为契机,让学生与成语结为良友。一个个成语故事、一本本成语笔记、一系列成语活动,点亮了学生学习成语的眼睛,也点亮了学生学习母语的眼睛。

清水河县第二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是政府指定的农民工随迁子弟就读学校。他们将《名贤集》《弟子规》等传统蒙学典籍加以整合,开发校本教材。初一年级以《弟子规》为蓝本,每学期举办一次蒙学经典诵读和一次国学知识竞赛;初二年级以《名贤集》为蓝本,每学期召开一次国学主题班会和一次国学演讲比赛;初三年级以知名国学研究者的视频讲座为蓝本,编排文艺节目汇报演出。通过校本国学课程,学生犹如与历史圣贤平等交流,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基本消除,集会上操时喧哗、推搡、吃零食等现象再也看不到了。

城关镇第三小学每天早上安排十分钟的古诗词诵读,现在有的同学能吟诵300多首古诗词。记诵、领悟春雨般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

留住美的记忆

美术是少年儿童智慧和灵感的源泉。清水河县城关镇第三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少儿版画、剪纸、泥塑等兴趣课程,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写生。学生作品多次在自治区和全国大赛中获奖,从这里走出的许多学生考上了艺术类院校。该校还是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唯一在旗县挂牌的基地学校。

清水河县拥有丰富的耐火土资源,制瓷业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现在完整保存于黄河岸边黑矾沟村的“馒头窑”,被誉为瓷窑“活化石”。为传承这些历史文化,城关镇第三小学于2013年投资6万多元购买陶瓷烤箱,创建陶艺工作室,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捏动物、捏人物、捏器物……然后烤制,发展观察思维与艺术创造能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走向世界的。从2013年开始,城关镇第三小学又掀起人人学吹葫芦丝的热潮,聘请葫芦丝表演艺人辅导培训后,老师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方法与技巧。2014年5月,呼和浩特市中学生运动会在清水河县举行,该校500人的葫芦丝表演队在开幕式上一展风采。

乡村建起少年宫

宏河镇小学是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学生们长期吃住在学校,生活相对单调。2011年12月,由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在这里建成。每天下午放学或节假日,音乐室里歌声飘荡,琴声飞扬;手工制作室里一件件充满童趣的作品想象奇特;乒乓球室,小小银球飞来飞去,一张张笑脸,一声声喝彩,穿行在快乐与幸福之间。室外竹竿舞、打陀螺、滚铁环……展示着农村孩子内心的快乐。

清水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于2013年9月建成,可容纳800名学生同时开展兴趣活动。中心利用每年学生校外160多天的休息时间,开设了古筝、水墨画、民族舞蹈等十几门课程。活动中心现有学生500多人,已成为清水河县少年儿童发展智力、培养特长、陶冶情操的乐园。

清水河县教育史馆是在关帝庙正殿基础上改造成的文化场馆。文化墙上装饰孔子、叶圣陶、苏格拉底等14位古今中外教育家头像及言论。三个展室共展出图片400多张、实物900多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清水河人200多年来耕耘智慧家园的坎坷历程。2013年8月,教育史馆正式对外开放,是清水河县教育的一张名片。

猜你喜欢

城关镇学生
三种思路求体积
快把我哥带走
舒城县城关镇乡村治理工作现状及对策
社区文体中心建设探索
我爱家乡的田野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小产权房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
学生写话
城关镇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