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014-10-21权龙出胡顺路

关键词:政策建议韩国

权龙出+胡顺路

[摘 要]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正逐渐成为韩国各地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韩国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生态文化城市可以被定义为生态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包括可持续性、公众参与、文化景观构建三个核心构成要素。中韩两国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加强相互间在城市建设政策、规划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韩国;生态文化城市;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010-06

On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ultural cities in South Korea

QUAN Long-chu1, HU Shun-lu2

(1. South Korean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eoul 151742, South Korea;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ultural city is becoming the core content of each district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South Korea. The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ultural cities in South Korea in recent years show that an eco-cultural city can be defined as a city with ecological culture including three core elements, of which are the sustainability,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eco-culture, China and South Korea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each other in the field of policy and planning.

Key words:South Korea; eco-cultural cit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以及城市发展的停滞不前,建设生态文化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正逐渐成为韩国各地的核心发展规划,生态文化城市成为各地方着力打造的城市品牌,在环境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推动下,韩国各地正蓬勃开展各项城市建设、社区建设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化的构建对于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一、韩国生态文化城市研究现状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研究是一个颇具多样性的领域,生态文化城市比较分析的研究也多种多样。不同学科的研究都坚持自己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它们之间既存在共性,又有差异。

(一)生态文化城市的定义及建设目标

洪成泰通过不断研究,逐步将“生态文化社会(eco-cultural society)”的概念正式化,按照他的观点,要想克服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就应当把生态和文化以统合的观点进行结合[1]。高吉葉主张,虽然“生态城市”与“文化城市”这两种概念是相冲突的,但从生态环境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的生存条件来看,生态城市是文化城市的存在条件,所以,以统合的概念来说,生态文化城市也就是“生态型的文化城市”[2]。具谟龙主张,生态文化城市是利用文化因素,要在市民的日常生活领域体现美观和景观,都市的历史性、艺术性,普遍性的生活和行为,规范的模式等[3]。

(二)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

李洪钧认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既有的自然开发主义发展模式,因为实现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均衡发展是一个无法实现的课题。因此我们应该更关注可持续性研究,而非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洪成泰认为,要想克服现代社会生态危机就必须把生态和文化看做一个整体,即所谓生态危机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5]。此外,许多韩国学者还讨论了社会资本论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的重点是关系网络,也就是如何认识韩国社会的裙带关系[6]。

(三)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指标研究

李再俊认为生态城市规划指标由土地利用和交通信息通信、生态和绿地、水利·风能、能源、环境和废弃物、舒适度6项构成。文化和公众参与等社会·文化指标只是“舒适度”的一个组成部分[7]。学者李尚文、李再俊构建的城市规划评价指标结构也大体类似[8]。

二、生态文化城市的定义与核心构成要素

本文以更简明的形式给出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生态文化城市定义,设定环境、文化、地区(空间)三个轴心,三者分别代表城市的环境性、文化性、社会性。

(一)可操作性定义:生态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印度首相甘地(M.K.Gandhi)把生态文化分为个人生态文化、物质生态文化、知识生态文化三种类型,认为生态文化包括个人的生态文化意识、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个人及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这种观点对生态文化的物质性层面和非物质性层面都做出了全面解释。在他看来,生态文化城市是实现了生态层面的意识、价值、科技、社会制度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城市[9]。

环境性(生态性)是生态文化城市的前提条件(最大价值),文化性表现为与环境性相融合的体现环境性的城市文化。换言之,两者的关系相当于生态文化景观(文化设施)和在该景观场所进行的生态文化活动、文化运动、文化项目的关系。社会性是指在城市空间中努力促进生态性、文化性与社会关系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上三种因素完美融合才能建成理想的生态文化城市。因此考虑到项目规划分析及案例研究的可操作性,在选定建设地区时,应选择至少含有两种因素的地区。

(二)生态文化城市的核心构成要素

生态文化城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体系,对生态城市的建设、维护、管理、发展意义重大。生态文化城市理念并不是单纯地给生态城市的建设披上一层文化的外衣,而是旨在把生态城市的价值、哲学、建设过程等因素转化成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样式,进而演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体系。生态文化城市包括三个核心构成要素(见图1)。

图1 生态文化城市核心构成要素

1.可持续性,关于社会生态性转换的认识和制度建设

生态文化城市的首要构成要素是可持续性,它是生态文化城市价值的体现,也是其最终建设蓝图。可持续性建设的目标是找出不同的生活方式或社会体系,以代替无法实现可持续的现有社会系统。可持续性建设类型的划分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的可持续性建设方案

可持续性主题 案例

个人方案/家庭方案 绿色消费者运动

团体方案 独立团体 边山共同体、甘地社区

社会团体 城嵋山社区

社会方案 制度途径 可持续城市项目、生态城市政策

结构改革 停止盲目的城市开发模式,开发利益回笼政策

资料来源:???. ????? ????? ?? ??(2000)

2.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管理工作

生态文化城市的第二构成要素是建设工作的推进方法,即依靠公众参与或公众主导进行的城市管理工作。为落实公众参与原则,在推进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切实落实公众主导(参与)原则。一个地区如果有自发性的公众运动传统或有一定程度的社会资本累积,则比较容易开展官民合作。

第二,开展官民合作时充分重视专家的作用。专家(团队)不同于既有的NGO机构,他们可更为积极地斡旋于地区社会内部关系网,鼓舞并引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

第三,对公众长期开展可持续环境教育项目。

3.文化景观构建

文化景观概念不仅包括城市景观的物理性建筑,也包括全面认识并充分利用该景观价值的社会文化性实践活动,还包括对城市周边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认识及利用。城市的文化景观建设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该地的历史文明和精神风貌,是因地制宜打造和发展特色生态文化的有效方式。

三、韩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案例研究

本文重点介绍韩国城嵋山、镇安郡、太白市铁岩洞三个地区的城建工作。这三个地区分别是公众主导型、行政组织主导型、专家主导型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本文拟将这三种类型与前文提及的生态文化城市核心构成要素—可持续、公众参与及管理、文化景观进行对照,以便得出更为合理的城建指导政策与方案。

(一)城嵋山

城嵋山地区位于首尔麻浦洞城山1洞,面积约为0.8平方千米,环城嵋山而建。人口为8893户21301人,约占麻浦区总人口的5%。环城嵋山而建的城山洞地区是公众通过开展基层团体运动改变地区面貌的典型案例。2001年首尔市计划在麻浦区唯一一处拥有原始森林的城嵋山上修建蓄水池,汉阳财团也计划在此建设公寓。为阻止这些规划,公众合力发起了城嵋山保护运动(见表2)。该运动持续了2年零3个月后,首尔市自来水总厂才被迫接受公众的意见,发表了暂时搁置城嵋山蓄水池建设的声明。

表2 城嵋山建设发展历程

城嵋山运动阶段 主要活动 生态意义

以联合育儿运动为代表的萌芽期 联合育儿组织

橡栗托管班

萌芽托管班 联合育儿和开放式儿童之家等生活团体运动,以教育和休闲娱乐为工作重点,促进了地区生态价值的形成(自然体验教育等)

城嵋山保护运动 城嵋山地区庆典

城嵋山森林音乐节

麻浦生活互助组 通过城嵋山保护运动,当地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得到深化

团体运动的发展 城嵋山汽车医院

自行车专用车道

生态地区建设 运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新引入了环保的生活方式,并逐步进行了城市空间改造

资料来源:Agency data-dong, Mapo-gu, Seoul(2005)

1.城嵋山地区建设现状

目前城嵋山社区建设工作由“人与地区”组织全权负责,常任理事为李京兰。城嵋山地区团体运动的参与阶层不断扩大,活动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各组织团体之间重视加强合作交流,努力构筑地区内部和谐的关系网络,全民共享活动成果。城嵋山地区被选为2007年韩国行政自治部(现安全行政部)宜居地区建设项目的试点地区,借此机会成立了城嵋山社区建设促进委员会(以下简称“促进委”)处理社区建设的各种具体问题,并对原有的各项地区运动进行重新整合规划。

2.评价及启示

(1)可持续性。城嵋山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是以绿色产业化体现绿色发展,即将“环境和发展”从对立和冲突关系转向共存共赢的关系,最终实现环保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城嵋山因加大了对生物能源、太阳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才能取得今天的发展。同时,随着全体国民对环境质量和环境技术的高度关注,也提高了城嵋山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城嵋山民间机构及公民团体间的对话与合作。

(2)公众参与及管理。城嵋山地区建设项目是一起典型的自下而上发起的公众主导管理型的地区案例。优秀的地区活动领导人员在建设实践活动中不断涌现,这是城嵋山地区建设可持续性的有力保证。

(3)文化景观构建。城嵋山地区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的觉悟性高,这也给地区景观带来相应变化。地区内出现很多类似的民主组织、互助合作社、社区厨房等公众自主运营的机构建筑;通过城嵋山保护运动在道路两旁建成的自行车专用车道,也是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之一。

(二)镇安郡

镇安郡位于全罗北道的东北部山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落后地区。面积789平方千米,人口为2.9万,在韩国234个自治单位贫困排名中居231位。在此形势下,镇安郡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镇安郡建设的主旨应为地区公众和地方自治团体在充分了解地区实际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规划出完善的应对方案,并切实贯彻落实于村庄建设的实践工作中。

1.镇安郡建设主要活动

(1)公众主导型最美村庄建设。最美村庄建设项目的理论基础是公众自发主导发展论,2004年开始成为一项正式的由基层自下而上展开的村庄开发项目。2005年利用中央政府下拨的10亿韩元特别税金,进行农产品加工设施、公共住宅设施、柿子树园区等总共23个项目建设,同时还开展了村庄发展规划和民众教育、村庄指示牌制作三项工作。2006年利用全罗北道下拨的5亿韩元进行柿饼加工厂、农产品加工器械、道路花草栽培等18个项目的建设工作。2006年3月成立最美村庄促进委员长协议会。在这一民间主导的体制框架下形成了财务管理、规章制定等村庄活动的基本体系。

(2)村庄干事制度。目的是支持村庄建设活动,进一步落实归耕政策。从2006年开始在回村返耕的人员中挑选优秀人才,聘任为村庄干事。该项目的宗旨是引进年轻的专门人才援助村庄建设活动,汲取其他地区返耕失败案例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城乡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

(3)白云面村庄调查团活动。此项活动是2006年与“生命之林”组织合作开展的试点项目,其宗旨是为希望回村返耕的青年专家提供工作岗位,同时进一步发掘村庄文化价值。

(4)白云面生态博物馆。白云面中长期综合发展规划的理念是在地区公众主导、行政机构和专家提供援助的模式下,打造宜居、理想、有吸引力的白云面生态博物馆品牌。

2.评价及启示

(1)可持续性。镇安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地区自给自足的循环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地区自然环境生产力基础上的一种生态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地区自给自足循环经济的建设工作面临很多困难。虽然地区公众在抽象层面上都认同环境保护,但落实到具体规章制度时有人却持反对意见。公众已习惯了既有发展模式下的地区建设,对环保型地区发展项目感到陌生。

(2)公众参与及管理。由于社会格局激变、人口不断流动,农村社会的内部统一性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近15年间实施的地区自治制度使地区选举也成为引发公众团体不断分裂的直接原因。镇安郡立足于韩国农村现状,提出了农村型治理体系。镇安郡官民合作体系的特征是行政组织为民间组织提供长期的援助及推动力量。2010年成立了由公众力量主导的村庄建设援建中心,此后该中心同郡政府下属的战略产业团进行通力合作,实现了镇安官民合作体系的均衡发展。

(3)文化景观构建。镇安郡景观建设项目的特点是大规模建筑物比例较小,大部分景观建筑都是在专家规划下进行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实验性项目。类似于村庄调查团活动和白云面生态博物馆的项目在韩国还没有成功先例。如果该项目建设能取得成功,便会成为示范案例,对其他地区的村庄建设工作具有巨大指导意义。

(三)太白市铁岩洞

铁岩洞位于太白市东南部,下设四个管辖区域,是韩国最早进行近代煤炭产业开发的地区,也是韩国最早的煤炭产业遗址区,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与其他城市相比,铁岩洞亟须一个完善的整体性发展规划来指导城市重建工作。

1.铁岩洞项目介绍

铁岩洞的重建规划,即将原有的煤炭产业资源遗址转化为旅游资源,是由外界专家团提出的。1999年11月成立的铁岩地区建筑城市工作队负责调查铁岩地区城市现状和产业文化遗址情况。2001年6月开展了保留矿区产业文化遗址运动。7月举行的铁岩站选煤厂旧址复原活动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并在12月份的KBS(韩国广播电视台)环境节目中播出。2002年2月铁岩站美术展览开幕;5月铁岩站煤矿选煤厂项目被正式评选为韩国文化遗产;7月举行了第一届铁岩短期贷款活动,为铁岩洞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开展了房屋建设公益服务活动,参与总人数达712人;12月成立了“铁岩视窗”机构。2003年4月发行了《铁岩视窗》刊物;7月、8月举办了第二届铁岩洞房屋建设公益服务活动。

(1)铁岩洞项目战略。由周大关所长和首尔建筑师所组成的铁岩洞建筑城市工作队负责保留铁岩洞历史建筑并打造特色户外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建筑师团队和地区运动团体经过共同协商,决定依照英国矿区把产业遗址建设成户外博物馆的模式对铁岩洞进行改造。在铁岩洞进行生态式户外博物馆项目建设不仅为了保留产业遗址,也是为了努力复原村庄的历史生活面貌。

(2)政府和自治体对铁岩项目的支持。2003年文化观光部拨款133亿韩元用于铁岩矿区生活文化复原项目建设,此外地方财政拨款57亿,民间融资220亿,总援助金额达410亿韩元。同年12月江原道颁布矿区复原项目实施规划。此项目的总投资为1267亿韩元,建设时间为2004-2008年。铁岩行政部门积极推动矿区生活文化复原项目建设,但铁岩洞民众却认为此举意义不大,他们更加支持城市扩张建设。

(3)铁岩项目的搁置。2006年7月太白市市政建设委员会在听取当地公众意见后,决定搁置矿区生活文化复原项目,转而进行铁岩路4车道道路扩建工程。加上拆迁户赔偿款,铁岩共投资了129亿韩元,于2008年建成了一条920米长的4车道道路。事实上,除铁岩之外的其余4个矿区(宁越、旌善、三陟、太白)的生活文化复原项目建设也是举步维艰,9个复原项目中只有1个正在建设,其余8个都被搁置或重新研究。由于4车道扩路工程的建设,铁岩路周边的传统商铺纷纷消失。这些传统商铺所具有的独特废墟美学价值也慢慢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滚滚长河之中。

2.评价及启发

(1)可持续性。铁岩案例实际上是违背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外界专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铁岩发展的新道路,并为推行这一模式倾注了无数心血。但在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公众对此模式产生怀疑,最终还是选择了既有的传统型地区开发模式。

(2)公众参与及管理。铁岩洞的村庄建设工作并未正式开展,因此不易对公众参与和官民合作的具体事项进行评价。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构成公众参与基础的地区团体影响力行进评价。根据周大关的调查,因矿产业衰退,目前铁岩洞的人口仅为全盛时期的1/10。

(3)文化景观构建。铁岩洞历史遗产景观是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作用下建成的,拥有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特色资源。建筑师认为正是铁岩洞特有的废墟美学吸引了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去进行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活动。

四、韩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

(一)环境部:生态城市示范项目

首先是选定试点地区进行项目规划,然后由中央政府主导建设进程,同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地区自治体及公众参与,此项目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城市。

(二)国土海洋部:理想之城建设项目

国土海洋部推进理想之城建设项目是在确保提高地方城市和农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国的均衡发展。此项目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行,依据评选标准评选出试点村庄和试点城市进行援助建设。

韩国原有的国土均衡发展概念是指通过建设幸福城市(Happy City)、创新城市(Creative City)、企业城市(Enterprise City)等项目,在分产、分权、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国土均衡发展。理想之城建设项目则打破了以首都圈为发展中心的既有模式,在充分发掘地方城市及农村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地区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的规划。通过强化全体国民的精神纽带作用实现更为广义的国土均衡发展。

(三)安全行政部:宜居地区建设

宜居地区建设项目的法律依据为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试行条例,其目标是解决产业化、城市化引发的城市及农村问题,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宜居地区建设项目的规划蓝图是建设高生活质量的宜居地区,建设舒适优美的特色地区。

该项目提出了9种地区建设模式,包括产业型、教育型、信息型、生态型、传统型、文化型、旅游型、健康型、家庭型。申报该项目的自治地区需先提交宜居地区建设规划,上级部门根据相应评选标准做出审批。2007-2009年,该项目的国家指定试点地区为30处,道政府指定试点地区为17处。其中13处为生态型建设模式,10处为文化型建设模式。

五、推进中韩两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合作的建议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因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建设的侧重点、内容和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中韩两国在开展本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加强相互间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规划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

(一)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政策研究

1.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应制定专项法律法规,以支持生态文化城市的建设。同时还要保证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各项原则与国家和地方的法律规定以及行政管理体系和措施良好结合,确保其目标一致。

2.制定系统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确保可实践性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相关的评估机制,以指标体系指导方案实施,量化能源、资源、环境效益,以评估机制定量评估生态城市建设的效果,并在评估后将数据反馈回指标系统。

3.构建政策实施机制

在进行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时要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系统地监测进展情况,并建立内在学习和调整机制,保证在现行政策不适宜时及时作出调整。

4.加强公众参与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决定了单靠政府来应对生态文化城市建设中的种种问题是很难奏效的,加强公众参与势在必行。

(二)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

1.规划和参与的协调

创新的城市规划和自发的公众参与是生态文化城市政策推行过程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正如城嵋山村庄案例所展示的,当地公众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开展单纯环保运动的局限性,于是他们转换方向,积极参与到村庄规划建设之中,这样不仅更好地维护了自身利益,还实现了城嵋山村的生态建设。

2.硬件政策和软件政策的统一

硬件政策用于指导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软件政策则致力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努力实现这两者的有机统一。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先建好基础设施再考虑其用途,而是应该在动工之前就做好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3.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试点—中韩生态园

为切实加强中韩两国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规划领域的合作,建议两国之间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实践层面的试点项目—中韩生态园,作为中韩两国政府间战略性合作项目。

作为中韩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城市,近年来,大量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设厂、开展业务,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韩国人员的涌入。目前,在青岛的韩国企业有2600多家,主要有LG丽东化工、LG电子、浦项钢铁等企业,常住青岛的韩国人口有3.2万余人,加上流动人口,这个数据可以上升至20万。基于此,我们建议中韩生态园项目选址于青岛市。

中韩生态园拟围绕“生态、宜居、宜业”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以中韩生态文化城市建设合作为核心目标,以高端制造、生态商住、商务金融等现代产业为发展支撑,功能高度复合、低碳生态、宜业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社区”。

???. ??????? ????[J].????46:182-202

???. ???????:???????? ??? ??[M].????? ????,1993:68-70.

??? ?. ????? ?? ??? ????[D].?????????,2007.

???. ????? ????? ?? ??:????? ?? ??[J].?????34.2000:807-831.

???. ?????? ??? ???[M].??????,2005:10.

???. ????、?????、??? ??[J].????37.1998.

???. ??????????? ??? ?? ??[J].????40.2005(4):9-25.

???,???. ?????? ???? ??? ?? ??? ?? ? ???? ??? ????[D].????36(2):7-17.

??? ?? ???著、???译. ??? ??? ???[M].?????,2013.

[责任编辑 王艳芳]

2.评价及启发

(1)可持续性。铁岩案例实际上是违背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外界专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铁岩发展的新道路,并为推行这一模式倾注了无数心血。但在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公众对此模式产生怀疑,最终还是选择了既有的传统型地区开发模式。

(2)公众参与及管理。铁岩洞的村庄建设工作并未正式开展,因此不易对公众参与和官民合作的具体事项进行评价。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构成公众参与基础的地区团体影响力行进评价。根据周大关的调查,因矿产业衰退,目前铁岩洞的人口仅为全盛时期的1/10。

(3)文化景观构建。铁岩洞历史遗产景观是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作用下建成的,拥有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特色资源。建筑师认为正是铁岩洞特有的废墟美学吸引了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去进行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活动。

四、韩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

(一)环境部:生态城市示范项目

首先是选定试点地区进行项目规划,然后由中央政府主导建设进程,同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地区自治体及公众参与,此项目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城市。

(二)国土海洋部:理想之城建设项目

国土海洋部推进理想之城建设项目是在确保提高地方城市和农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国的均衡发展。此项目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行,依据评选标准评选出试点村庄和试点城市进行援助建设。

韩国原有的国土均衡发展概念是指通过建设幸福城市(Happy City)、创新城市(Creative City)、企业城市(Enterprise City)等项目,在分产、分权、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国土均衡发展。理想之城建设项目则打破了以首都圈为发展中心的既有模式,在充分发掘地方城市及农村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地区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的规划。通过强化全体国民的精神纽带作用实现更为广义的国土均衡发展。

(三)安全行政部:宜居地区建设

宜居地区建设项目的法律依据为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试行条例,其目标是解决产业化、城市化引发的城市及农村问题,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宜居地区建设项目的规划蓝图是建设高生活质量的宜居地区,建设舒适优美的特色地区。

该项目提出了9种地区建设模式,包括产业型、教育型、信息型、生态型、传统型、文化型、旅游型、健康型、家庭型。申报该项目的自治地区需先提交宜居地区建设规划,上级部门根据相应评选标准做出审批。2007-2009年,该项目的国家指定试点地区为30处,道政府指定试点地区为17处。其中13处为生态型建设模式,10处为文化型建设模式。

五、推进中韩两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合作的建议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因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建设的侧重点、内容和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中韩两国在开展本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加强相互间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规划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

(一)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政策研究

1.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应制定专项法律法规,以支持生态文化城市的建设。同时还要保证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各项原则与国家和地方的法律规定以及行政管理体系和措施良好结合,确保其目标一致。

2.制定系统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确保可实践性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相关的评估机制,以指标体系指导方案实施,量化能源、资源、环境效益,以评估机制定量评估生态城市建设的效果,并在评估后将数据反馈回指标系统。

3.构建政策实施机制

在进行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时要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系统地监测进展情况,并建立内在学习和调整机制,保证在现行政策不适宜时及时作出调整。

4.加强公众参与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决定了单靠政府来应对生态文化城市建设中的种种问题是很难奏效的,加强公众参与势在必行。

(二)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

1.规划和参与的协调

创新的城市规划和自发的公众参与是生态文化城市政策推行过程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正如城嵋山村庄案例所展示的,当地公众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开展单纯环保运动的局限性,于是他们转换方向,积极参与到村庄规划建设之中,这样不仅更好地维护了自身利益,还实现了城嵋山村的生态建设。

2.硬件政策和软件政策的统一

硬件政策用于指导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软件政策则致力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努力实现这两者的有机统一。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先建好基础设施再考虑其用途,而是应该在动工之前就做好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3.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试点—中韩生态园

为切实加强中韩两国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规划领域的合作,建议两国之间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实践层面的试点项目—中韩生态园,作为中韩两国政府间战略性合作项目。

作为中韩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城市,近年来,大量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设厂、开展业务,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韩国人员的涌入。目前,在青岛的韩国企业有2600多家,主要有LG丽东化工、LG电子、浦项钢铁等企业,常住青岛的韩国人口有3.2万余人,加上流动人口,这个数据可以上升至20万。基于此,我们建议中韩生态园项目选址于青岛市。

中韩生态园拟围绕“生态、宜居、宜业”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以中韩生态文化城市建设合作为核心目标,以高端制造、生态商住、商务金融等现代产业为发展支撑,功能高度复合、低碳生态、宜业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社区”。

???. ??????? ????[J].????46:182-202

???. ???????:???????? ??? ??[M].????? ????,1993:68-70.

??? ?. ????? ?? ??? ????[D].?????????,2007.

???. ????? ????? ?? ??:????? ?? ??[J].?????34.2000:807-831.

???. ?????? ??? ???[M].??????,2005:10.

???. ????、?????、??? ??[J].????37.1998.

???. ??????????? ??? ?? ??[J].????40.2005(4):9-25.

???,???. ?????? ???? ??? ?? ??? ?? ? ???? ??? ????[D].????36(2):7-17.

??? ?? ???著、???译. ??? ??? ???[M].?????,2013.

[责任编辑 王艳芳]

2.评价及启发

(1)可持续性。铁岩案例实际上是违背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外界专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铁岩发展的新道路,并为推行这一模式倾注了无数心血。但在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公众对此模式产生怀疑,最终还是选择了既有的传统型地区开发模式。

(2)公众参与及管理。铁岩洞的村庄建设工作并未正式开展,因此不易对公众参与和官民合作的具体事项进行评价。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构成公众参与基础的地区团体影响力行进评价。根据周大关的调查,因矿产业衰退,目前铁岩洞的人口仅为全盛时期的1/10。

(3)文化景观构建。铁岩洞历史遗产景观是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作用下建成的,拥有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特色资源。建筑师认为正是铁岩洞特有的废墟美学吸引了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去进行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活动。

四、韩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

(一)环境部:生态城市示范项目

首先是选定试点地区进行项目规划,然后由中央政府主导建设进程,同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地区自治体及公众参与,此项目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城市。

(二)国土海洋部:理想之城建设项目

国土海洋部推进理想之城建设项目是在确保提高地方城市和农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国的均衡发展。此项目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推行,依据评选标准评选出试点村庄和试点城市进行援助建设。

韩国原有的国土均衡发展概念是指通过建设幸福城市(Happy City)、创新城市(Creative City)、企业城市(Enterprise City)等项目,在分产、分权、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国土均衡发展。理想之城建设项目则打破了以首都圈为发展中心的既有模式,在充分发掘地方城市及农村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地区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的规划。通过强化全体国民的精神纽带作用实现更为广义的国土均衡发展。

(三)安全行政部:宜居地区建设

宜居地区建设项目的法律依据为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试行条例,其目标是解决产业化、城市化引发的城市及农村问题,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宜居地区建设项目的规划蓝图是建设高生活质量的宜居地区,建设舒适优美的特色地区。

该项目提出了9种地区建设模式,包括产业型、教育型、信息型、生态型、传统型、文化型、旅游型、健康型、家庭型。申报该项目的自治地区需先提交宜居地区建设规划,上级部门根据相应评选标准做出审批。2007-2009年,该项目的国家指定试点地区为30处,道政府指定试点地区为17处。其中13处为生态型建设模式,10处为文化型建设模式。

五、推进中韩两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合作的建议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因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建设的侧重点、内容和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中韩两国在开展本国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加强相互间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规划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

(一)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政策研究

1.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应制定专项法律法规,以支持生态文化城市的建设。同时还要保证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各项原则与国家和地方的法律规定以及行政管理体系和措施良好结合,确保其目标一致。

2.制定系统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确保可实践性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相关的评估机制,以指标体系指导方案实施,量化能源、资源、环境效益,以评估机制定量评估生态城市建设的效果,并在评估后将数据反馈回指标系统。

3.构建政策实施机制

在进行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时要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系统地监测进展情况,并建立内在学习和调整机制,保证在现行政策不适宜时及时作出调整。

4.加强公众参与

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决定了单靠政府来应对生态文化城市建设中的种种问题是很难奏效的,加强公众参与势在必行。

(二)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

1.规划和参与的协调

创新的城市规划和自发的公众参与是生态文化城市政策推行过程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正如城嵋山村庄案例所展示的,当地公众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开展单纯环保运动的局限性,于是他们转换方向,积极参与到村庄规划建设之中,这样不仅更好地维护了自身利益,还实现了城嵋山村的生态建设。

2.硬件政策和软件政策的统一

硬件政策用于指导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软件政策则致力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努力实现这两者的有机统一。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先建好基础设施再考虑其用途,而是应该在动工之前就做好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3.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试点—中韩生态园

为切实加强中韩两国在生态文化城市建设政策、规划领域的合作,建议两国之间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城市建设实践层面的试点项目—中韩生态园,作为中韩两国政府间战略性合作项目。

作为中韩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城市,近年来,大量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设厂、开展业务,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韩国人员的涌入。目前,在青岛的韩国企业有2600多家,主要有LG丽东化工、LG电子、浦项钢铁等企业,常住青岛的韩国人口有3.2万余人,加上流动人口,这个数据可以上升至20万。基于此,我们建议中韩生态园项目选址于青岛市。

中韩生态园拟围绕“生态、宜居、宜业”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以中韩生态文化城市建设合作为核心目标,以高端制造、生态商住、商务金融等现代产业为发展支撑,功能高度复合、低碳生态、宜业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社区”。

???. ??????? ????[J].????46:182-202

???. ???????:???????? ??? ??[M].????? ????,1993:68-70.

??? ?. ????? ?? ??? ????[D].?????????,2007.

???. ????? ????? ?? ??:????? ?? ??[J].?????34.2000:807-831.

???. ?????? ??? ???[M].??????,2005:10.

???. ????、?????、??? ??[J].????37.1998.

???. ??????????? ??? ?? ??[J].????40.2005(4):9-25.

???,???. ?????? ???? ??? ?? ??? ?? ? ???? ??? ????[D].????36(2):7-17.

??? ?? ???著、???译. ??? ??? ???[M].?????,2013.

[责任编辑 王艳芳]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韩国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揭秘韩国流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揭秘韩国流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