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014-10-20张群娥
张群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呢?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兴趣
1、增强竞争机制,激发兴趣。从教学过程看,教师通过创设比赛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刚一开始,教师便别开生面地向学生提出:“咱们分两组来比赛拍球好吗?”孩子们自然喜出望外。“怎么比?”眼看每人都来拍球时间来不及,于是大家提议“选代表。”每组派四人(这里蕴含着统计中的“抽样”概念),并当场统计每一代表的拍球个数。不一会儿,甲组发现本组拍球总数超过乙组,高兴地欢呼起来。此时,教师也自告奋勇参加比赛,并把她的拍球数记录了乙组之中,顿时乙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道:“这不公平!”(甲组4人,乙组5人)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甲组也再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孩子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把每组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入“平均数”这一概念,与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教师不仅把这一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多而意味深的游戏,以情导知,以知促情,而且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制造悬念,引发兴趣。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产生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例如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一课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都迅速地说出它能否被5整除,并通过学生计算证实老师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如此几个回合,学生感到奇、绝、悬、疑,于是就会自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3、故事导入,诱发兴趣。儿童启蒙每每始于故事,故事对儿童有着惊人的魅力。故事导入容易唤起学生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教师一上课就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熊大熊二一起送光头强回家,有一天熊大摘来了一个大西瓜,要让大家解解渴,贪吃的熊二急得直流口水,就想去抱西瓜,熊大大喝一声:“熊二,你是想吃这西瓜的还是呢?”熊二连忙说:“我肚子这么大,当然吃这个西瓜的了。”于是熊大便拿起刀切了这个西瓜的给熊二。熊二拿着自己的西瓜,再看看熊大他们的西瓜,疑惑不解。”同学们,你们认为是大还是大呢?
通过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去。
2 重视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信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索由于受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以及任务难度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问,这也就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其次是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于包办代替,而应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角度完善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索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小明家买了一袋水果,第一天吃了总数的,第二天吃了剩下的,正好是4千克,这袋水果原来有多少千克?”时,多数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探索都能列出算式:4÷÷(1-)=24(千克)。这时,教师就问道:“第一天吃的量是把水果分为了几份?吃了几份?剩下几份?第二天又把剩下的分为了几份?”学生通过思考这几个问题,很容易就得出了:第二天吃剩下的,恰好是总数的,正好是4千克。由此很快就列出了极其简单的算式:4÷=24(千克)。事实证明,在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只要教师精心“扶”一把,就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轻松解决问题,体会到自主参与探索的价值,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探索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3 拓展思维,交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进行,而是要给学生指出一定的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会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参与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当揭示课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问题:一是面积公式是怎样来的?二是怎样求出长方体体积?探索问题时教师必须做好“向导”,要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长方体转化已学过的图形,探索两图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体积公式。第二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灵活运用求解。在学生探索体积公式来源时,教给了他们三种思维方法,第一种是猜想,第二种是转化,第三是推导。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动手实验,用长方体学具转化成一学过的图形,同时要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自己转化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二是怎样推出长方体体积公式。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了探索方法,学会了怎样通过实践获取真知、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还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培养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具有探索意识和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