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数学教学
2014-10-20文毓强
文毓强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领域的深入开展,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7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领域的不断深入开展,教育在一步步向着更加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旧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并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首先是利用生活中就有的三角形,通过对这些三角形的观察,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外部特征,其次,提出:为什么要用三角形而不用其它图形呢?有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最后,通过拉一拉自制的三角形,再拉一拉平行四边形这一活动,学生比较后,就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即:稳定性。这样,问题也就很自然的得到解决,同时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先通过观察、画一画三角形,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三角形的高,再通过动手拉一拉三角形的实验活动,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够按照自己的特点得到尽可能的发挥,以获取新的知识,因为学生的大部分创新都是通过发散思维获得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在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不能把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奥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时机,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予以肯定、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精神。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中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因为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六、理解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每个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可说容易做起来难,往往是一节课上完,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说到底还是没把握住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大家都是在摸索,有时还会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作为教师应该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理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