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教学应用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2014-10-20姜洋
姜洋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调整,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的教育方式是以创新精神和教学能力为主导,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和能力为目的,重视各学科间的综合性教育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以图形图示的方式,能够把教学内容和问题具体、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转化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教”和“学”效果的双向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教学;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89-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落实,培养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如何在高中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是当前教学方式创新改进的重要内容。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创新型思维方式,在欧美国家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的学校教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思维导图通过图片、文字等结合并用的方式,把不同主题间的内在关系表现出来,把相关的关键词与图像、形状等构件成科学完整的知识记忆链接体系,实现逻辑空间和想象间的平衡发展,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思维导图概述
1、思维导图构成
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呈现放射性形态的。主要的构成元素包括:节点、连线及关键链接词。其中,节点就是概念,可用几何性图形、学科符号、知识图案等形式进行表达;连线则是把各个概念节点的内在联系进行串联,连线的方式有单向式、双向式及非方向式;关键链接词则是各个连线上的不同文字,是不同节点间文字的表述。概念与连线则通过相关的节点和关键链接词按照一定的顺序构建成简单化的命题。思维导图中,概念这一节点是通过不同的层级结构来表现的[1]。
2、思维导图特征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具体表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性体现。其基本特征是:(1)关注的焦点集中的、清晰的展现在中心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则作为分支在中心图形上呈现向四周的放射性态势;(3)每一个分支是由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或者图形标注在联想性的线条上构成,相对次要的概念节点则以分支进行表现,依附在相对层次较高的分支之上;(4)各个分支形成一个以不同节点的结构体系。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中的手段
1、传统型--纸加笔
教学过程中,纸和笔对于学科知识记笔记、复习及概念的归纳总结和知识点的联系是一种极为方便、快捷的工具。在纸的中央区域写成或者绘制出相关知识的主题,注重节点的清晰感和视觉效果。把树状的形式把知识点按照一定层次进行排列,再根据不同的分支和主题的关联向外放射扩展。从中心主题把相关的主干分支列出,主干分支控制在5条左右。使用恰当的关键词把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表达出来,尽量使用直观、主题的关键词。同一的思维导图可进行多次的延伸和扩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效率和周期。
2、现代型--计算机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当前高中教学中具有广泛性的应用。在构建思维导图时,运用计算机可迅速、快捷的进行图像、文字的操作。当前有专业的课件制作软件,可以有效、迅速的制作出学科知识的思维导图。同时,计算机可以进行大容量的操作,比传统型的纸加笔有着很大的优势。
3、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学习的优势
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最终目的在于方面学生的学习,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生动形象性,思维导图简洁明了的把相关知识点展现出来,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知识结构的建立;(2)支持整体性学习,思维导图可以把某一特定的知识领域以整体化、结构化体现出来;(3)提高组织和协调能力,思维导图可围绕一个观点或者知识主题展开拓展和探索;(4)增强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提升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思维导图可把不同因果、层级及内在联系的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教学的反思,学生的复习;(5)提高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比如:记记笔记、理解和掌握知识等[2]。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有助于转变学习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会把以往知识点和新的知识进行梳理、阅读及再构建,有助于师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快捷、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有力重点知识和关键内容的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强化,深化掌握所学的知识。
2、建立完善的知识架构体系,提升知识整合质量
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利于课程的教学设计,促进师生形成整体性、统一性的观念和知识的全景构造,把以往的课程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更为系统、科学、有效。同时,可根据教学过程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合理化的调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1]。
3、实现教学的师生互动性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学生作为主导,而教师则为引导,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进行积极的、正面性的引导,并指导和回答学生的疑问。
思维导图的应用是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学生主导,教师实行有效的引导,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实现。思维导图的应用,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国内教学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来完善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和理论,最终实现思维导图的科学、有效、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 晶.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0,23(2):115
[2] 郑金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1):203-204
[3] 任长松.高中新课程与探究式学习[J].天津教育与教学.2013,9(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