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4-10-20顾晓波
顾晓波
摘 要: 以学具为依托,通过观察、操作等行为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利用学具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形成表象,并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学具 小学数学教学 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借用学具,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呢?笔者对此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借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释义是指人在遇到自己感到有吸引力的事物或从事有吸引力的活动时所产生的喜好的、兴奋的心理状态。在奥苏泊尔看来,学习兴趣就是一种认知的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要求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动、爱玩的天性,借用学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制作及运用孩子们所感兴趣的教具、学具,并尽可能地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他们,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分与合》。数的分与合,把一个较大的数分成两个较小的数,把这个较大的数看成两个较小数的合并,一年级学生对这些会感到相当的抽象和枯燥。教学时,教师给每位学生分发4张桃子卡片,让他们考虑给自己的好朋友几个桃子,先动手把卡片分一分,再说一说自己有几个,好朋友有几个。学生会地利用学具给出1和3、2和2、3和1几种分法。通过观察和验证,可以得出4能分成1和3、2和2这两种情况,反之,1和3、2和2能合成4。一次简短的操作后,教师立即抛出问题:把5个桃子分一分,有几种分法?要求同桌两位同学在所有卡片中取出5张,合作分一分,确认有几种分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直接接触枯燥的数字,而是对学具进行操作。这样,让学生操作数学学具,经历动手分一分,写一写,说一说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原来枯燥的数字变成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借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历来为教育家、学者、教师和各位家长所关注。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只依靠老师的教才能学的学生,对碰到新的问题往往没有能力解决,对于其以后离开小学,步入更高一级学校都会受到制约,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使其终身受益。
1.利用学具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事物不能很好地形成表象。例如四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把一个三角形按照一条直角边和斜边相交的点顺时针旋转90度。由于斜边在方格图上并不与横轴、竖轴重合,对于画后的位置往往学生很难掌握。为此,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方格纸和透明的三角板,要求同桌合作,一位同学转一转,另一位同学画一画。在得出答案后要求学生观察斜边的前后关系,从而得出顺时针旋转90度,不仅直角边顺时针旋转90度,斜边也是,三角形的每条边都顺时针旋转90度。借助学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借助手边事物制作相关物体的习惯,从而突破难点,学会知识点。
2.利用学具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对问题的思考都相对于局部,虽然能够比较深入,但在整体性上相对不够。有些数学问题比较复杂,直接解答过程会比较繁琐,思考的完整性更高。如果在结构和数量关系相似的情况下,利用学具,就能使学生找到更简单的方法。例如求“台阶上铺地毯的面积”,首先学生明确计算地毯的面积是台阶的前面和上面的面积之和。利用学具,让学生用纸在上面铺一铺,然后还原成长方形,明确这个过程中面积不变,由此得出题目中虽然要求的面很多,其实只要求(宽+高)×长的面积。借助学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仅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还能清楚地发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本质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借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强调:“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克服传统教学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弊端,明确学生的学习是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不只是纸上谈兵。教学中需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道路。
如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中有这样一题:“做一个长1分米,直径为2厘米的通风管,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张?”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要求学生用纸根据所算结果制作一个模型。通过亲手制作,学生进一步明确通风管表面积只需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明白数学中所说的表面积会随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而改变。又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各种人民币学具若干,在学生已经认识人民币后,设计一个到超市里买物品游戏环节。让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计算想买物品的价格,从而正确使用人民币。通过学具,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值得重视的是,还可以借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考性的学具,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学具,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具操作探索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为学生准备4个等边三角形、2个正方形、1个圆形的卡片。要求学生把4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先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4÷2=2(个)。同样要求把2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再要求学生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在学生明确1/2的概念。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再来表示出每一个图形的1/4,学生这时有横着折,竖着折,斜着折,甚至是交叉折的,通过交流,同学们都表示出图形的1/4。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给予学生对知识结构突破和重建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