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村庄的气息告诉你
2014-10-20张凭栏
张凭栏
村气
感受到村子的气息,不须倚仗仪器,只要你一脚踏进村庄的路口,深深地吸一口气,那灵敏的鼻子就可以嗅出村气的味道。
那是庭院里草木炊烟烧焦的气味,还有地头里肥料久沤而发酵的气味,更不用说腌渍的酸菜的气味和那些猪圈鸡舍的气味……
一代又一代,村里的人生活在这种气息里。早晨,那青青草木,给村子注入一种百草的清香,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感觉到满村子都是一种甜甜的气息在飘荡。
傍晚,从田间收工回家的人们,身披晚霞,浑身上下散发着一天劳作积存下来的汗气。年老的妈妈和年轻的媳妇,做出了各家最拿手的饭菜,只要是天晴的日子,一张四方桌都会摆放在庭院的中央,于是,村子里便弥漫着米饭的清香和各种蔬菜、瓜果的气息,分辨不出是从哪家院子里飘荡出来的。
常常也有乡邻走出村门,到城里工作的儿女家住上几日,虽然城里好吃好喝,但几天时光,便浑身不自在,巴不得长出一双翅膀,飞回自己的窝里,那儿才是自己的家。
一些上了年纪的父辈,别说到城里住不惯,就连在乡下其他村子里走亲访友也总感觉到没有自家的院子里那么舒坦,那些老亲戚们,说上一大堆的好话,也挽留不住客人。其实心里各自明白着一个理儿,不论在哪儿,都没有自家的味道。
那就是蕴藏在心底,抹不去的村气。
暑气
进入三伏天,日头像一盒烧化了的铁水,时时可能溢泼下来。在田野里劳作,就像装在蒸笼里烤着一样,身上的衣服晒得发脆,背上的皮肤晒得有些灼痛,把手伸向稻田里的水里一摸,不禁烫得缩了手,这样的三伏天的日子,正逢村子里“双抢”的农忙季节。
山谷野地上的柴草,也在这三伏天里疯长,母亲不会错过这个,家里一年四季烧饭过日子也少不了这些烧柴。天刚蒙蒙亮,母亲会带着哥哥和姐姐们上山砍柴,这是一天中最凉爽的时候。
一只野鸡,从草丛中飞起,打柴的大哥一走神儿就划破了手指头,母亲扯下围裙下的衣角替哥哥包扎。好在姐姐是砍柴的高手,不到两个时辰,便撂倒了一大片。
天亮了,母亲把从家里带来的草绳分给大姐和哥,一捆一捆地把山柴扎紧,一人挑上一担,从山谷里的小道上往村子的方向前行。挑柴的扁担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这样的节奏,母亲可以感受到儿女们的稳健步伐,最沉的一担柴属于母亲,她走在队伍后面,这样,有母亲的注视,走在前面的儿女们心里踏实许多。快到村口,不由得加快了步伐,因为奶奶已在家里的大铁锅里下好了“伏面”,这是进入盛夏中难得的一餐美食,奶奶说:“吃了伏面,可以避避暑气,脸上、身上都不会长出那些带青的痱子。”
地气
一场春雨,把肥腻的山坡、沟渠,浸染得湿漉漉的一片。
不需要用手去触摸,种了一辈子地的农人,心里早已感受到了那略带些土腥味儿的地气。
娘把孩儿们轰出家门,拿着脸盆到小沟地畔去采摘春雨后的地木耳。那可是一年四季中唯有春雨后肥沃的地里才能孕育出的美味。
小姐姐们是拾地皮的能手,十指灵巧,把那些盛开在草丛中、沃土边的黑木耳,一朵一朵地摘下。小弟弟们在山坡上借此机会疯上一阵子,把头仰向天空,小嘴喝上几口春雨,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叫“好甜”,他们装着醉了的模样,在地头上打着“雨仗”,小脑袋在草丛中晃动。
回家的路上,捧着胜利的果实的人无疑是小弟弟们,他们要在娘面前炫耀他们的“本领”,母亲们在庭院门口迎着,在小弟弟嫩嫩的脸上亲一个,算是给孩儿们最好的奖赏。
这天的午餐最为丰厚,饭桌上多了一道白豆腐煮地木耳,一家老小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老奶奶会借此机会,俯下身子,贴近孙儿的耳边夸上几句:“只有咱家孙子能干,奶奶也能沾上光了。”
夜里,又一连下过好几场春雨,雨中带着几声春雷,母亲说:“地皮老了,最嫩的还是第一场春雨时的地皮。”
于是,孩子们多了个期盼,不知不觉中长大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