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逛汴京 赏秋菊

2014-10-20林迪

时代报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赏菊重阳王安石

林迪

正是汴梁好风景,菊开时节逢留香。一年一度的开封菊花花会即将来临,不由人又想起了开封菊花的历史传承。

开封菊花早在北宋时期就盛极一时,每逢重阳,不仅有花市赛菊,街道两边挂有菊花灯,人们不约而同地开菊花会、饮菊花酒,场面热烈。现今的开封人爱菊更甚,每到金秋,全市的机关、学校、工厂、商店、街道、院落到处都有盛开的菊花,市民倾城而动,赏菊吟诗。1983年开封市把菊花定为开封市花。

以开封为代表的菊花文化,在我国花卉文化历史中十分悠久,古代经典史册、文学著作和民间传说中关于开封菊花的故事很多,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开封菊花文化。

...

开封菊花文化的产生..

菊花原产于中华上古时期。菊花被称之为秋华,或秋菊。秋菊花开的鼎盛时期大致就在“重阳”节前后,而重阳正是河图洛书文化传承的结果。由于“河图洛书”文化发源于上古时期,重阳、菊之名也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女儿之山,其草多菊”。..

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之“五帝”,以在“五行”的方位不同,而称“青帝、赤(炎)帝、白帝、黑帝和黄帝”,并以“五色”地名而饰不同颜色的衣服。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开始在百官百姓中禁穿黄色衣服,黄袍遂成为皇帝专用之服。五代后周时期的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谋夺帝位,诸将替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黄袍”就是帝位的象征。

可见,我国古代崇尚黄色,因为黄色被看作君权的象征。这起源于古代农业民族的敬土思想,土为黄色。因此,从唐、宋时期以后,黄色便成了皇帝专用的颜色。同时,黄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黄帝的“黄”色和炎帝的“赤(红)”色,都是上古“中国”和现代中国的主色调,表明中国人是炎黄二帝的后裔子孙。新中国红底黄星相结合的五星红旗,就是这一文化的产物。此外,黄金的颜色也具有财富的含义。

..

开封栽培菊花

中国人工栽培菊花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中国最早一部搜集词语、解释词义的书《尔雅》记载:“鞠、治蔷也。”其中“治蔷”,即现在的秋菊。..

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歌颂菊花的诗词。据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离骚》记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是秋菊与木兰一样都是高洁的花草,吃了令人长寿,能够助人做成大事、树立美名。

许多学者认为,到了汉代,菊花早已进入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晋代已配置菊花于人们的庭园之中;南北朝时期菊花已入药使用;唐代菊花已培育出黄、紫、白三色,并传播到国外。对此,我们深以为是。.

到了汉魏时期,古人对菊花已经相当重视。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的信中,有对大臣钟繇谈论菊花的记载:说是秋天里只有菊花长得茂盛,说明它汲取了天地真气,能够使人延年益寿。

东晋大诗人、文学家陶渊明,他不仅自己种植许多菊花,还经常采菊入酒。他在《饮酒·其五》的诗中写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说,喝菊花酒不仅能除祛各种烦恼,忘记各种忧愁。因为贫穷,陶渊明有时无钱去买酒喝,只好光吃菊花解馋。陶渊明虽然嗜好酒菊,但却因不事权贵而坚决辞官,并安守贫穷,洁身自好,甚至到了时常无酒喝的凄惨境地,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陶渊明的高贵品格由此跃然而出。

到了唐代,帝王不仅开始为菊花写诗作词,还在皇家花园里种植菊花。唐高宗李治在《九月九日》的诗中写道:“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这表明唐代种植菊花早已传播到了陕西等西部地区。

事实证明,尽管菊花在唐代已经种植繁衍到苏州、杭州、洛阳、西安等广大地区,但仍然只有开封的菊花品种最多,也最有特色。就是在这一时期,作为农历节气的“重阳节”,被唐朝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菊文化的繁荣

以“节、会”为标志的宋代菊花文化空前繁荣。

开封是北宋皇都和古代菊花的发源地,而北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北宋王朝信奉道教,道家与菊花有着深远和密切的历史关联。道家自上古时期形成“延年益寿”和“羽化升仙”教义,使得北宋时期对菊花的药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十分重视,而道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菊花观赏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的开封菊花闻名遐迩,官方或民间都有农历重阳节气展示菊花的喜好,因此“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此时,“菊花节”之“节”,已经有了“节气”和“节庆”两种含义。

每逢重阳佳节,不仅宋都开封民间有花市赛菊之举,而且宋朝宫廷内也种养菊花、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开“菊花会”。据宋代学者孟元老《东京梦华卷·八录》中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这不仅表明北宋皇都开封菊花的品种很多,还表明菊花的数量也很多,民间已达到普遍种植和大规模展示的程度。

菊花种植和栽培在北宋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公元1104年,宋代刘蒙在《菊谱》中收有菊花品种163个,这是我国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专著。《菊谱》主要记载了所收集栽培的菊花品种,并在菊花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菊中窥史

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花,以其冷艳傲寒、高洁清雅的品格,自古便倍受中国文人骚客的青睐。人们咏菊、议菊,不仅留下了大量赞颂菊花的优美文字,而且还与文人故事相关联,流传至今,其中以北宋三大才子的“菊花门”事件最耐人寻味,从一个侧面发反映了北宋社会的政治关系。

北宋时期有一位改革派叫王安石,一位保守派叫欧阳修,两人都曾分别任过宋朝的宰相或刑部尚书之职。他们有着不同的治国理念,也有着对菊花的不同观察和认识。据南宋学者蔡绦《西清诗话》记载,一次,宋代宰相王安石写了首《残菊》的诗,开头两句为“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读后,笑着纠正说:“百花都落,唯独菊花在枝上枯干。”接着,又带着嘲讽的口吻说:“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王安石据理反驳说:“欧阳修难道不知道屈原的《楚辞》里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吗?真是不学习啊”。欧阳修无以言对。endprint

南宋道教学者曾慥《高斋诗话》也有另一个版本的记载,只是将欧阳修与王安石菊花之争,演绎成了王安石与苏东坡菊花之争,其余则与《西清诗话》无异。后人认为此事为民间以讹传讹,并批评《西清诗话》与《高斋诗话》审稿不严格。到了明代,冯梦龙在小说《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却有了更为传神的记载:

一次,苏东坡拜访宰相王安石,被宰相府的下人安排在书房里等候。苏东坡闲着无事,随意走动,看见一首题为《咏菊》的诗稿摆放在案头,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苏东坡认得这是王安石笔迹,但却想不通王安石怎么会吟出如此有悖情理的诗句来。以苏东坡的观点,黄花即菊花。菊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最能耐久,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花瓣。王安石将其写成“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荒唐?

于是,苏东坡即兴而发,举笔舐墨,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后又觉的自己为宰相续诗不妥,担心王安石责怪,便不待晤面就一走了之。后来,王安石得知此事,决定煞一下苏东坡的傲气,将其贬至黄州为官。

苏东坡赴黄州上任那年正值重阳之后,恰有好友陈季常来访,两人便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没想到连日大风过后,吹得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花瓣,枝上全无完整的一朵菊花。见此情景,苏东坡猛然醒悟。陈季常见而疑问原因,苏东坡便坦诚说道:“去岁在王荆公(安石)府中,见他《咏菊》诗二句,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写错了,便唐突续诗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因此王荆公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是让我来看菊花啊。难能可贵的是,苏东坡在事实面前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变得谦虚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修、苏东坡同为王安石改革政策的反对派。故事本身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尽管冯梦龙故事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杜撰,但菊花确实有落花与不落花之分,而屈原《离骚》的“落英”也有菊花飘落与菊花初开两种解释。通过三大才子关于菊花生长情况的争论,为后人了解菊花文化留下很多启迪、醒悟和美好佳话。

宋代词人对于菊花的诵咏格调高远,寓意深刻。宋代女词人朱淑贞在《菊花》的诗中写道:“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冬景》的诗中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宋代诗人陆游在《晚菊》的诗中也写道:“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诗人喜欢菊花,既赞菊花的品格,也隐喻自己的志向。因此,说菊花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应不为谬言。

北宋的开封金秋送爽,桂菊飘香,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佳节文化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就连远离宋都开封的梁山英雄们,也要举行菊花会庆贺。据小说《水浒传》记载,重阳那天,宋江在梁山大排筵席,会同众头领赏菊,“唤做菊花之会”。宋江大醉,作《满江红》一词,中有:“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的佳句。这段极为有名的描写,说明在宋代民间也有过菊花节,举行菊花会的风俗。

总的来看,宋代菊花会的风俗大致有以下几项:

登高。在北宋开封过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九日,“都城人多出郊外登高,入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台、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聚宴。”上述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土台、阜岗、高塔等。而宋代开封仍为丘、陵、岗、台地貌,丘、陵、岗、台之上多为上古时期的人文遗址。如“仓王庙”,为炎黄时期仓颉造字台遗址;砚台,也称“宴台”,是禹王在塗山铸九鼎、大宴诸侯遗址;“独乐冈”,是黄柏氏驯养驾驭伏羲御车六龙(马大五尺为龙)遗址;“梁王台”,是大禹王都阳城,即汉代梁孝王“梁园”遗址。因此,登高还具有祭祀先祖的含义。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等。“糕”与“高”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吃“糕”,运气就会往上走,生活就会步步高。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记载说:“九月九日,以糖面蒸糕,上以羊肉、鸭子为丝簇,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对重阳糕作了详尽地描述:“各以粉(麦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在开封民间,九月九日天明之时,人们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大概也是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之一。当时,讲究一些的人们将重阳糕做成九层,有的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有用“点灯”、“吃糕”、“小红纸旗”代替“登(灯)高(糕)”、“茱萸”的意思。至今住宿在开封古城里老户,依然要在这一天蒸豆糕、枣糕,其文化传承不言而喻。

重阳糕做成“九层”,除“九月九日”的含义外,也与祭祀昆仑山华夏人文始祖、列为神仙有关。据前秦学者王嘉《拾遗记·卷十云》记载“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重阳登高“九层”,具有不忘盘古、三皇五帝开封华夏人文历史的感恩含义。因此,北宋皇都开封道教盛行,台岗之地神庙很多,宋人外出游宴,登高祭祀之风至今不绝。重阳糕并无固定品种,以松软、易嚼为主,以便于老年人食用。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菊花盛开的金秋时节。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有关。后人跟随仿效,便有重阳赏菊之俗。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菊花“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因此,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相结合,以示与陶渊明食菊嗜酒的品行更为接近。北宋皇都开封的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菊花品种千姿百态。为此,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皇城周边的百姓进城观赏菊花,成了享受佳节风光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十月下旬,找个秋高气爽的天气,在开封菊花盛放之时,赏花、饮酒兼怀古,岂不是人间一大乐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赏菊重阳王安石
北陂杏花
梅花
刘秋梅
赏菊
叹流年
吃重阳糕
金秋赏菊
初夏即事
重阳天高话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