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视角的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分析
2014-10-20王玉霞
王玉霞
摘要:从共生及其相关理论的角度出发,探析了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并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乡村旅游产业共生结构进行了分析。在共生视角上,分析了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期为促进全国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共生理论;乡村旅游产业;路径选择;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6-3947-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symbiotic theory, the current trend of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was studied and symbiotic structure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was analyzed from the micro, meso and macro levels. On the symbiotic perspective, the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problems were analyzed. The developing path was proposed to achiev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Sichuan province.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in China.
Key words: symbiosis theory;rural tourism; industry consolidation;Sichuan province
21世纪初乡村旅游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改善我国农村的产业体系、缩小城乡之间差距方面贡献颇多。加之其经济、环境以及生态效应突出,国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促使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声势日涨。虽然为了促进乡村旅游的更好发展,学者们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缺乏正确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指导,发展局面混乱,乡村旅游的实际功效被大打折扣。本研究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四川省的乡村旅游为例,试图从共生理论这一视角出发,探索乡村旅游新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1 共生相关理论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发挥其更多的功能价值,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理论给出了不同见解,以下从共生理论角度出发,结合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进行理论阐述。
1.1 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最早来源于生物领域,是指两个生物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中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后期的发展中,共生理论逐渐向诸如社会、经济等领域扩展,并逐渐发展为由基本单元、共生条件、共生环境三部分组成体系的理论。扩展后的共生理论是指两个或多个共生单元,通过一定共生条件的联系,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形成一定的共生界面,从而相互协同发展的生存状态[1]。共生理论的实质是共生单元之间的必然的协商与合作关系。
1.2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理论是应用比较广泛的经济学理论,反映的是产业部门之间的在空间上或是逻辑上的一种技术上客观存在的链条式的动态关联。产业链是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以及空间链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生产、交易过程的关联系统。在这一系统的联合运转下,形成产业内在的运转动力,推动产业各部门的共同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需要从价值链整体系统的角度出发,找到乡村旅游发展产业整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1.3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西方经济学家发现并逐步加以应用。从根本上说,产业集群理论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以及其他组织的集合与共同发展。产业集群理论能够将产业聚集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以及外部效应等合力,能够提高整体区域的竞争力,也是现代应用较为广泛的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反映了区域内产业之间的合作与共同竞争发展,与共生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2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乡村旅游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但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具有一些基本规律,对这些规律的把握,是对乡村旅游深入研究的第一步。总体上来说,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乡村旅游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根据早期学者的研究,旅游地的发展会经历探查、参与、发展、巩固、稳定与衰退六个阶段。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且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选择也更倾向于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产品,这是乡村旅游产品最为重要的产品特色。因此,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处于产业的上升发展时期,亲近自然、绿色生态是日后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乡村旅游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故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旅游仍然会向前发展,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发展趋势。
2.2 乡村旅游向体验式方向发展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旅游者出游动机的改变,旅游也从最早的审美、观光得到发展,与以前的旅游活动相比,旅游者更为注重体验旅游而不是参与旅游。在体验的过程中,旅游者能够实现放松压力、愉悦身心、转换心情等心理需求,并且体验式的旅游能够提高旅游者对旅游过程的感受程度,提高游客满意度。乡村旅游除了向游客展示其清新自然的生活环境外,还让游客参与乡村的一些农事活动、节庆习俗,以深切感受乡村生活的无限乐趣来吸引游客。游客也往往更喜欢乡村旅游的体验活动,通过体验,游客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与熏陶,是不同于城市生活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经历,会让游客流连忘返。endprint
2.3 乡村旅游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对乡村旅游的功能价值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之后,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生态效应逐渐得到了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不再仅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开发其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功能。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政府极为重视其广泛的拉动效应,将农产品生产、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加工融入到乡村旅游之中,既能够丰富乡村旅游的产品种类,使其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又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 基于共生视角的乡村旅游产业分析
共生理论虽然从生物领域发展而来,但是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对社会现象极具说服力的基础理论。共生理论表现的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协商与合作,共同进步与发展,应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乡村旅游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三次产业都有涉及,而且产业部门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关系系统。共生理论能够将旅游产业各部门看作共生单元,通过理论分析其共生条件清晰反映旅游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乡村旅游更好地根据这些联系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方法,故而共生理论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研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乡村旅游在共生理论的推动下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共生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需要对其共生结构有清晰的认识,找到乡村旅游的发展障碍,进而找到合适的发展策略。基于共生理论的构成,乡村旅游的共生结构包括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次。
3.1 微观层面的乡村旅游共生分析
微观层面的乡村旅游共生分析主要着眼于对乡村旅游个体、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的生存环境的分析。从共生理论的组成结构来看,微观层面乡村旅游的共生单元主要是指乡村旅游内部的微观企业主体,包括旅游行业内部的企业主体,如乡村建筑、乡村采摘园等;还包括跨行业的企业主体,如乡村食宿企业,乡村交通企业等。共生环境主要是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生存环境,既包括产业内部上下产业链之间的环境,也包括外部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等。共生模式则是指乡村旅游产业内外联系方式,由于乡村处在不断地演化发展过程之中,故而其内外部的联系也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只能从动态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对其作出规律性的把握,才能对其共生关系有更为透彻的认识。其主要表现方式包括同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与产业外其他产业之间的合作互补等共生模式。
3.2 中观层面的乡村旅游共生分析
中观层面的乡村旅游共生分析是将乡村旅游产业整体看做一个共生关系,与城市旅游产业以及城郊旅游产业共同构成一个共生系统[3],并存在这三种旅游类型之间的内外部共生关系。中观层面的乡村旅游的共生环境相对于微观层面,则需要扩展至整个休闲产业的生存环境的角度。中观层面的共生模式一方面表现在乡村旅游产业内生的共生模式,主要是指在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上乡村旅游产业及与之广泛联系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4],如乡村旅游产业与农业、餐饮业、文化产业等产业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三种不同区域类型的旅游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是指找到三种区域旅游产业共生模式。
3.3 宏观层面的乡村旅游共生分析
宏观层面的乡村旅游的共生分析则是将乡村旅游产业放置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范围,探究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此时乡村旅游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共生单元,但与中观层面相比,其关联的单元个体更多、范围更广。对宏观共生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方面,而共生模式则主要研究跨区域、跨部门合作的共生模式。
4 基于共生视角的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四川省的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和具有代表性,但四川省的乡村旅游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功能效应没有得到完全释放,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这就首先需要对其现状和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准确的为其“切脉”。
4.1 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现状
四川省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早的地区,主要得益于四川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四川省的乡村旅游在发展中逐步建立了川西藏羌风情,环城市天府农家,川、攀西阳光生态,南古村古镇和川东北苏区新貌五个发展模块。四川省地域辽阔、历史悠久、风光旖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其优势资源逐步开发出了农家园林型、花果观赏型、古迹民俗型、特色餐饮型、特色手工艺型、自娱自乐型、农业科技型、特色主题型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和别具一格的产业体系。
截至2012年,四川省已经建立起了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8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3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9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645家乡村酒店、14 379家农家乐。四川省是我国农家乐最多的地区,2012年全省农家乐接待的游客人数占全国农家乐总体接待客源的31%,农家乐总收入占当年全国农家乐总收入的38%,同时带动当年四川省休闲农业收入大幅度提高,高达1 000亿元,而且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达1 000万个,综合效应十分明显。
四川省为了推动乡村旅游的更好发展,从201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其乡村旅游优势。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兼具质量与数量、内涵与外延的并重发展。在四川省政府颁布的《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鲜明勾画出了四川省在新时期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四川省要实现建设1 000个特色民族村寨、100个特色观光农业园、10个城郊型乡村旅游产业带以及培育10大国际性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目标。
4.2 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共生问题分析endprint
四川省的乡村旅游成果斐然,但从长远来看,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完美,还存在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弥补了这些弊端,四川省的乡村旅游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4.2.1 微观上四川乡村旅游的问题 乡村旅游本身是一个由多个共生单元构成的共生系统,在整个共生系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市场结构不够合理,共生单元规模较小,质量不高,分布也较为分散。四川省的乡村旅游产品众多,但是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发展方式粗放,同质化现象严重。②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挖掘其精神价值,释放文化心灵精华的功能,但四川省的乡村旅游有“形”而无“神”,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发,没有注重精神上的升华。③协作意识淡薄。四川省乡村旅游多为自主开发和经营的,开发商和经营者往往将重点放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对企业合作则缺乏相应的意识。
4.2.2 中观上四川乡村旅游的问题 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共生单元,与城市旅游产业以及城郊旅游产业存在共生关系,但四川省乡村旅游没有协调和处理好这些共生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区域沟通不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弊端就是区域封闭式的发展,四川省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上就属于相对封闭型,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旅游产业以及城郊旅游产业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都是从自身角度考虑发展,没有形成更大范围的发展合力。②共生界面的断层。城乡之间的共生关系需要一些基础性共生界面的支持,才能完善整个共生系统。对于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而言,诸如交通等基础设施则是其共生关系的硬件层面,但目前四川省自身交通闭塞,城乡基础设施差别较大,造成共生界面出现断层。
4.2.3 宏观上乡村旅游的问题 四川省的乡村旅游产业作为独立的共生单元,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其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区域合作和相互促进上。但四川省还有需要完善的方面:①没有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四川省在旅游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必然存在部分供不应求的资源,四川省更注重自身资源的利用,没有很好地进行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的互惠互利。②存在较严重的区域壁垒。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最有利的竞争优势所在,但资源的合作共享才是实现资源最大价值的最有效途径。四川省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过程中区域争夺资源情况严峻,存在严重的行政区域壁垒现象,极大的影响了其资源的充分利用。
5 共生理论指导下的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路径选择
基于共生理论,乡村旅游有不同层次的共生关系,四川省乡村旅游也需要从不同层面分别选取合适的路径,才能促进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图1)。
5.1 完善四川省乡村旅游的产业链结构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乡村旅游产业是一个共生系统,主要是协调产业内外部的共生关系,正确的路径对发挥旅游产业链具有良好的传输带动作用。形成四川省乡村旅游良好的产业链结构,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具有带头和引导的作用,四川省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建立产业的龙头企业,并以该企业为导向标,领导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其次,增强共生意识,形成产业链的联动力。四川省乡村旅游要形成整个产业链的联合作用,让各个共生单元意识到产业链的同生共荣关系,使其自发的形成产业链内部的联合动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并为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还需要加强共生界面断层的弥补。四川省乡村旅游在注重产品种类和层次多样化的同时,还需要增强对其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联结微观共生单元的共生界面的断层,保证整个产业链运转的畅通性。最后,需要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创造旅游文化品牌。四川省乡村旅游产品需要进一步从文化内涵上进行深度开发,创造出一批独具四川省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并形成其乡村旅游的品牌产品,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
5.2 优化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城乡一体化结构
在中观层面上,四川省的乡村旅游产业需要建立和城市旅游以及城郊旅游产业一体化的共生系统。城市、城郊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具有广泛的内在联系性,是一个相互交换资源的共生体,不能形成各自封闭发展的环境。根据四川省城乡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首先,政策上完善城乡的共生界面。我国长时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为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弊端,近年来,国家在不断改善这种结构模式,而针对目前的发展现状,四川省政府应该加快改革步伐,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推动四川省城乡的融合发展。其次,要建立城乡产业集群。城乡在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要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必须建立起城乡广泛合作的产业集群体系,促进城乡产业体系的共同完善。最后,还需要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城乡信息的共享与互换,以便更好地把握旅游市场的动态。
5.3 建立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实现四川省产业的跨区域合作。乡村旅游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在仅有的区域范围固步自封,应该实现区域合作、资源共享,加强区域之间的沟通交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制定跨区域合作发展制度。区域之间的合作需要协调解决好多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因此要建立起完善的合作制度,促使各区域间在达成共识的制度上进行具体合作,有效避免合作中的各种矛盾,从而保证合作区域的利益共享。其次,打破行政壁垒的约束。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行政区域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相互合作和协调,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目标,才能促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发挥最大价值,增加联合区域的整体价值。最后,还需要完善区域合作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共生资源、信息的共享与沟通,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分工明确的合作体系,创造区域合作的良好环境。
6 小结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其存在着广泛的企业内外部共生的联系和模式,需要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形成区域发展的集群效应和区域竞争力。四川省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种类也较为丰富,但由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其资源特色并没有得到突出发展,建立起品牌效应。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完善其区域产业合作,形成产业内、区域内广泛的共同发展合力,才能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放异彩,取得长远的持续竞争力,成为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 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 秦 学.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15-718.
[3] 韩宾娜,王金伟.东北三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基于“城——乡”极变模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50-55.
[4] 李亚楠.基于共生的山西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责任编辑 刘文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