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2014-10-20陈庆明李红垒
陈庆明+李红垒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块就是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即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
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并不容易。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不易接受单纯的道德说教,如果历史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历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历史德育教学就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呢?实践证明,“比较法”能较好地处理历史教学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无论有关科技文化、历史事件的教学,还是两种制度的差异的教学,都可运用“比较法”。“比较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更能让他们进一步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科技对比激豪情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令世界瞩目。而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就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如果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就不能真切感受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文明。如果教师运用“比较法”将中外的科技文明进行对比,那么既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又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前教师务必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例如,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将同一科技在不同民族出现的时间进行对比)。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时,教师可先展示一些考古的图片和资料,以使学生了解,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最早的纸张出现在中国的西汉时期,而在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还没有发现纸张。然后,教师进一步展示相关的考古资料。据历史学家考据,大约在公元400年,高丽和新罗在中国人的帮助下掌握了造纸术。200年后,日本以及一些中亚国家也通过各种渠道学会了造纸术。另外,阿拉伯人和欧洲人也向中国人学习造纸术,并且时间已经晚于公元1000年。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既能明确中国的造纸术出现的时间最早,又能懂得中国的造纸术对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造纸术外,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还有很多“世界之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直接向学生展示同一科技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出现时间,更可引导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以使他们发现、体会中国科技文明的博大精深。例如,有的学生在查阅课外资料后,发现关于日食、月食以及哈雷彗星的很多天文知识在几千年前就已被中国人发现并记录下来,这比近代西方的发现早了一千多年。总之,通过查阅、对比资料,学生不仅折服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更油然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二、人物对比明善恶
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古为鉴,反思自我。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历史的道德教育作用,即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感化,反思自我,并自我鞭策。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历史人物。例如,在人教版的高中历史选修教材中就有专门评说人物的教材,其中,讴歌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开疆拓土的皇帝——秦始皇,有积极改革的革命家——孙中山,有为国捐躯的烈士——张自忠,还有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等。为了让学生真正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到“真善美”,教师可巧妙地运用“比较法”,以使他们通过善恶对比完善情感认知。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时,涉及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林则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主持虎门销烟,率兵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林则徐的历史功绩,教师可设计一个善恶比较,即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为他们展示在那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人如何选择与行动,这样,通过善恶行为的对比,便能有效地完善学生的情感认知。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林则徐毅然决然地挑起重担前往广州赴任,他知道前途凶险,所以,拒绝了好友龚自珍的陪同,只是不想因为自己连累朋友。在广州就职期间,林则徐一心为百姓和国家谋福利,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禁烟决心十分坚定,并且不计个人得失,从而成为百姓爱戴的父母官。而同时期的琦善、余葆纯却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做了可耻的卖国之徒。通过这样的善恶对比,学生就会对民族英雄产生敬佩之情,对卖国贼充满厌恶和鄙夷,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制度比较树信念
很多学生看到当今美国、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状后内心会有这样疑问: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非常繁荣,为什么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呢?甚至,有的学生看到中国存在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后,便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面对这样的情况,高中历史教学务必让学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并树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结合高中历史教材,教师可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比较,以使学生明白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教材中涉及太平天国、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多次变革运动。其中,太平天国洪秀全提出“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口号,希望实现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人提出君主立宪制;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提出资本主义立宪制,并建立中华民国的纲领。总之,历史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长盛不衰,中国人民幸福安康,因此,教师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进行对比。例如,“一人专政”与“工农联盟”,“落后挨打”与“世界强国”,“照搬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只有通过比较,学生才能清楚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至此,也许有些学生依然对社会主义心存疑虑,这时,教师应循循善诱。例如,运用“比较法”将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全面对比,以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制度和国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样的差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不要自我无限怀疑或对他国盲目崇拜,而要从比较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坚定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心和信念,从而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最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四、成败比较立决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块——人类历史的重大改革。要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就应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一些具有关键意义的改革。的确,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不禁会产生疑惑:这些历史上的改革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发生的,今天我们学习这些有什么意义呢?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了解历史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过去,更在于从改革的成败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收获知识,提高认识。
例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的社会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国家遭受西方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然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让日本走上了强国发展的道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对此,教师可安排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不同之处。于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后发现,戊戌变法失败、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国情的差异外,最大的不同在于:明治维新是由上到下的改革,因此,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而戊戌变法没有群众基础。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人民群众对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国情,明确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最重要之处: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振兴崛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站在世界前列。接着,教师可进一步鼓励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既积极学习,又提升自身修养,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努力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具体有两点。其一,教师可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善恶对比和成败对比,既使学生明晰中华民族的伟大,又使他们以史为鉴,懂得荣辱,完善自身,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二,教师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做到求真求实、积极探索和明辨是非。总之,高中历史德育教学,既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使他们懂得只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开拓未来,传承华夏文明。
(作者单位:1.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 2.山东省临沂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