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对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
2014-10-20周瑾
本文旨在探讨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及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材中应用多元文化教育的观点、积极促进中小学生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悦纳的良好品格,从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多元文化观 民族团结教育
一、我国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加深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形式
当前多数引发民族冲突、民族矛盾的事件根源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举国上下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内地学校中组织这个单元的教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民族地区教学上就存在较大的困难,因为很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风俗习惯上有较大的差异,甚至会有部分少数民族过年的习俗与汉族完全不同,如穆斯林的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等。一些山区、牧区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与其他民族接触,很少关注不同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及风俗习惯,所以在民族地区进行本单元的讲授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要求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增进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组织教学时要能够让各民族学生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理解、宽容、尊重、悦纳的情感与态度,使他们持有一颗宽大的心去学习并欣赏兄弟民族的文化。
2.有助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对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
随着世界竞争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而且具有多元求同、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特色。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开放的民族观,在具有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形成多元的民族认同。
为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的思想,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要帮助所有学生培养社会文明成果共享的态度,从文化多元主义角度反对民族歧视,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不同的社会与文化,培养学生多视角地观察社会,健康地发展他们的自我认识。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特点、民族文化,感受文化间的差异,悦纳不同民族及其文化,并能与其友好相处,不断完善本民族的文化。
3.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并为今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坚持多元视野和个性指向,进行结构统整,以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力,强调通过教育环境的改革,使得各民族的文化平等发展,基于对社会中文化差异的认同和多种文化相互依存的认可的基础上使得各民族学生享受平等教育。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来展开,既满足社会关于“四个认同”的需要,又为青少年形成理解、尊重、悦纳的良好心态和个性和谐发展,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状态。旨在逐步培养各民族学生在认同、发展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二、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教育部自2004年起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2008年12月9日,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办公厅又印发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首次提出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专项教育列入地方课程。由此,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各学段教学内容,由国家审定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纳入地方课程教材使用规划并予以落实。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第一次较为系统、详尽地以独立教材的形式问世。
从课程的运行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新时期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顺应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需求,教材在强调“差异性”向“共性”的转换过程中,担负起了培养未来公民的历史和社会使命。但是作为一门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当前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还存在较多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教材内容不尽合理
从目前使用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看,目前在处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上体现“多元”和“差异”较多,而体现“一体”与“共性”较少,客观上加大了民族之间的距离和隔阂。如对民族的概念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国家教材的主导倾向强调各民族的分,客观上弱化了各民族的和;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宗教等问题阐述不准、把握不准;教材中设计到的民族的节日不能较好体现区域特色,对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强调不够。
同时,为适应多元文化发展和不同地区特色的需要,各地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标准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优良传统,自主开发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目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课程的顶层设计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尚未根本统一思想,课程的理念和标准尚不统一,一些群众关心、外界关注的理论问题没有解释清楚,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发展,所以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且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片面强调多元文化教育而增加课程科目,致使中小学师生负担加重,很多科目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无实质内容,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队伍尚不能满足多元文化教育需要
文化的多元性并不是要把各民族文化隔离开来,而是追求在尊重特殊性和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意义上的“统一”。可是一些教师甚至是管理者对此有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单一民族的学校、各民族交往较好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只是那些问题学校和问题地区的事情,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层含义没有完全理解,仅仅停留在学习民族知识、体验不同民族文化、懂得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层面,并未从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个高度去认识。同时,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党的民族政策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于在日益频繁的民族交往中产生的冲突及矛盾的处理能力不足。而且一部分民族成分较为单一的学校教师缺乏对多元民族文化的了解,民族意识比较狭隘、封闭,不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绝大部分教师是兼职教师,承担过多课程,没有精力研究课程、研究学生。所以在实施国家统编教材过程中,无法系统地处理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不够恰当、教材内容难易度的把握方面做得不够到位。endprint
而且从整个师资队伍来看,自2009年民族团结课程列入国家课程以来,在教师没有增编的情况下,师资数量严重不足,而现有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缺乏教材教法教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效果。同时,受应试的影响,一些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急功近利,只求得分多少,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体验、思考感悟和自觉自为意识培养,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学生知行不能统一。
3.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的教学和活动内容、形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作为面向全体青少年的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教材及活动内容应当是多元的,须得适合不同民族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但是当前的课程教材存在着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生认知特点、规律和心智发育特点。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强、政治倾向重、寓教于乐的活动少,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便不能转变为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觉地贯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当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宽、内容偏难,导致实施状况不理想。
一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上级安排学习什么就学什么,全校上下统一内容、形式,没有结合本学校师生的思想实际、认知水平、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或者活动虽形式多样、轰轰烈烈,但主动地、有目的性、有序开展的少,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工作安排的多,各项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无序、随意,缺乏时代感、针对性,未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因而缺乏实效性。大量的理论说教一方面使广大师生知的多,自觉行动的少,另一方面,过渡的言语刺激易使师生产生厌烦情绪,引起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反感,缺乏生活、情感体验的教育显得空洞、无说服力,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三、体现多元教育观,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
1.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
民族的多元性、差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民族地区要实现和谐稳定发展,必须尊重不同文化,把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贯穿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校设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渗透多元文化教育,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学校整体课程,从而体现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材要更加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大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践问题,帮助全体学生树立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体的观念,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加深他们对作为中国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以及与人友好相处、宽容团结友爱的精神品质,使他们学会尊重、欣赏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形成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的意识和行为,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锻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乐于了解和欣赏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感受祖国文化的多元性,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态度,培养积极的爱国主义情感。
2.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政策性强、敏感度高的工作,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关键在于一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十分扎实和过硬的师资队伍,他们能够正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具备分析和处理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因此,就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待师资队伍培训工作,采取加大经费投入和激励机制,“走出去”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引进来”专家讲座等形式,使更多优秀教师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研究,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教材的实施研究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中,从而培养一批具有多元文化价值观、不断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教师队伍。
3.开展更加丰富多彩、且有实质性教育教学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理论性、政策性较强,但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关于各民族风俗民情、以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和外在的自觉行动,帮助学生面对问题形成自己有价值的创造性的思考,并能够正确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在真实、富有趣味的生活型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进而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
————————
参考文献
[1] 徐建军,陈迎明.在教育和实践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中国民族教育,2010(2).
[2] 李仁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现状综述.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1).
[3]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民族教育研究,2003(6).
[4] 邵晓霞.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看我国多元文化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作者:周瑾(1969-),女,天津人,新疆教育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任洪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