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感恩教育热议问题的理论探讨

2014-10-20陈昌兴刘利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施恩热议作业

陈昌兴+刘利才

从布置感恩作业,到“施恩索报”、“现施现报”现象,再到让受助者签“道德协议”,感恩教育频频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感恩教育被热议是伴随着感恩教育实践的深入而出现的,而对于这些问题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式的争论,缺乏整体视角上的系统研究,理论上仍然存在很多模糊之处,严重影响了感恩实践的开展与效果。这就需要深入探讨感恩热点问题背后的深层根源,并积极探寻应对之策。

感恩教育 热议问题 理论探讨

一、问题的缘起

近年来,感恩的呼声越来越高,它既源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源于当前不少人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不少专家、学者撰文强烈呼吁全社会都需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感恩教育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检索项检索“感恩教育”,检索出的文章从2004年、2005年的几篇、十几篇猛增到这些年每年两百多篇。感恩教育活动也蓬勃兴起,学会“感恩”写入了上海市《中学生守则》,不少大中小学都发出了感恩倡议,开展了不少感恩教育活动。同时,随着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于一些话题在社会上引发了热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较为集中。

第一,感恩教育形式化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感恩教育形式,努力进行感恩教育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而当前,以布置感恩作业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青岛开发区四中尝试着把感恩、反思作业纳入未成年人德育体系,首创以布置感恩作业的形式进行感恩教育,极具新意但又颇具争议。以布置感恩作业的形式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促进那些不懂感恩、不愿感恩、对生活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参与感恩。通过持续的感恩练习还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怀,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其生命。然而,以布置感恩作业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不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感恩,那么,这种感恩教育就极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也正因为如此,以布置感恩作业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第二,施恩者的意图和受恩者的地位、尊严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或个人将感恩教育作为赢得良好名声、形象等的工具,严重地歪曲了感恩教育的实质。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某纯净水企业天天在一家覆盖全国的大电视台做这样的形象宣传广告:一个满脸通红、眼含泪光、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在特写镜头下,用断断续续、战战兢兢的同期声说:“我叫某某,今年11岁了……我家里很穷,该交学费了却交不起,老师让我站起来……可我妈妈没有钱……多亏某某助学基金帮了我……我一定要好好读书……”[1]一些人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错误地将市场经济下的“等价交换”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将感恩视作功利的交换,这种施恩是缺乏良好意图的施恩,结果常使受恩者感到更加糟糕。再加上感恩教育出现谢主隆恩式的下跪磕头,以及一些企业家认为给了员工薪水与就业机会员工就应该感恩,使感恩教育中受恩者的尊严感、自尊心及其所处的地位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们的又一个热议问题。

第三,感恩教育中的强制问题。近年来,“强制感恩”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要求受捐贫困生定期向捐助者汇报,到由慈善组织出面让受助者签“道德协议”,在道德领域是否应引入契约机制,实行“强制答谢”,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强制感恩”能对那种“知恩不报”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效应,也能更好地避免出现救人者“流血又流泪”的现象;而另一方面,从受恩者这一角度来看,感恩是受恩者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无须强制,也无法强制。仅凭借强制措施,受恩者即使在制度的约束或舆论的压力下被迫感恩,这也只是缺乏感情含量而流于表面的感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恩。

二、对于感恩教育热议问题的多维解析

感恩教育的这些话题引热议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只有对感恩教育热议问题进行多维解析,才能更好地把握感恩热议现象的本质及其深层根源所在。

第一,从具体实践方面看,感恩教育热议问题是伴随着感恩教育实践的深入而出现的,并且随着感恩教育的进一步深入,难免还会出现一些新的热议话题。由于感恩缺失事件屡见报端,在感恩教育一开始,人们便十分强调受恩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为施恩者诸如丛飞等人的助人得不到受助者应有的感恩之心而鸣不平。但是,当为强化施恩者的形象而将受恩者感恩的心态重复呈现于别人的视线下进行“展览”时,当对受恩者的要求强化为“强制”感恩、成为施恩者的求报理由、甚至出现少数稍有“施恩”表示便想沽名钓誉、将感恩作为工具之徒,以致一些受恩者的人格、尊严受到伤害时,人们开始反思这种施恩者与受恩者处于失衡状态的感恩教育。因此,对于这些热议问题的关注,既是人们对于当前感恩教育实践中一些问题的反思,也体现了人们探寻感恩教育有效路径的努力,以及保持感恩教育在实践中不变味的强烈意愿,是感恩教育要求回归理性的一种诉求体现。

第二,从理论研究方面看,受到相关理论研究不足的影响。例如,当感恩实践中施恩者与受恩者关系出现失衡时,感恩教育理论研究中却缺乏相关的理论准备,我们有很多关于引导链条一端的受恩者进行报恩的研究,对于链条另一端的施恩者,在理论上却存在着不少模糊的地方。实际上,真正的行大善是无条件的、不分对象的,正如同上天无差别、无偿地赐予所有人阳光和雨露。在感恩教育中引入契约机制,实行“强制答谢”,这实际上是有条件地强制要求回报的“感情投资”,会使受恩者背上沉重的“人情债”。如果学界对于感恩链条两端的施恩者与受恩者及其相互关系有充分的研究与理论储备的话,就不会在施恩者与受恩者关系处于失衡状态时不知所措。同时,对于当前热点话题的研究,学者们是出现一个讨论研究一个,没有将实践中引发的这些热议现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深入探讨出现热点话题背后的深层根源及其中的内在规律,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式的争论与研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感恩热议现象,还需要对这类问题进行统一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endprint

第三,从历史文化层面看,是人们对于当今社会需要何种感恩文化的寻思。在中国传统社会,统治者要求人们对皇帝和上级要时刻“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正所谓“皇恩浩荡”,要“每饭必思君恩”。奴才须向主子感恩,穷人则要感激富人的救济,形成了强者的“债主”心态和弱者的奴仆心理。因此,人们对于施恩者与受恩者地位及关系问题的热议,是人们对于传统单向的、主体地位不平等的感恩文化的反思,也体现了人们对当今中国需要怎样的感恩文化的寻思。

第四,从学校教育层面看,不少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智育上,学校感恩教育存在形式化倾向,不仅难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反会因其违背感恩教育的本义而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引发人们对于感恩教育问题的关注。受当前存在的“形式化”、“口号化”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校在实践中盲目地“顺应潮流”和“追赶时髦”,在千篇一律地布置写“感恩信”、给父母洗脚等感恩作业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内在感受。而实际上,很少有学校将感恩教育序列化与系统化,并将其纳入到学校的长期规划中。感恩无疑需要形式,但“当一种情结、一种精神开始追求表达的形式而非其精神的、内在的、实质的本身时,浮华、虚饰便会盛行”。[2]如果远离了感恩教育的初衷,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这样的感恩教育最终难免会沦为作秀与表演,成为智育的附庸,这也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思与热议,使之成为热点问题。感恩是人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感恩教育形式化倾向不仅会影响感恩教育的效果,而且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导致人们情感的迷失,加剧人性的扭曲,感恩教育形式化倾向引热议,反映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与警惕。

三、当前感恩教育热议问题的应对之策探讨

面对感恩教育中热议话题频现,在对感恩教育热议问题作多维解析,并探讨出现感恩热议问题背后深层根源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相应的对策,促进感恩教育健康发展,在当前显得极为紧迫。

首先,要及时分析并找出问题所在,做好引导工作。近年来感恩热点话题频出,而其中很多问题至今仍然在争议之中,大家各执一词,难以达成共识,教育界的长期模糊态度也严重影响了感恩实践的开展与效果。例如,对于布置感恩作业,有的人认为这极具新意,有的认为其极易片面化、虚假化,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这就需要及时分析意见分歧的根源所在,尽快达成共识。实际上,布置感恩作业这种方式是否可行,也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于学生在完成感恩作业时对感恩作业有怎样的认识,看其是否为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在完成感恩作业后是否获得了相应的宝贵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情感认同,只是把其视为不得已而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反而会令学生感到不快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背离了感恩的基本精神。

其次,要内外共同努力,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与风气会对感恩实践产生巨大影响。一些人在市场经济负面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缺乏良好的施恩意图,施恩讲求回报,严重偏离了感恩教育的宗旨,使原本纯洁的感恩迷失了方向,导致感恩实践中出现了“及时结算”、“现施现报”这类工具化、功利化现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因此,这些热议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与外部环境及社会风气的净化相结合,努力克服市场经济下崇拜金钱、追求物欲等消极思想观念对人们纯洁心灵的侵蚀与消解。同时,从感恩教育自身来讲,需要意识到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长期规划,而不是贴出几条标语,拉起几道横幅,只为应付德育工作检查或者吸引眼球,要极力避免感恩教育形式化倾向,保持感恩教育不变味。

再次,要善于进行理论上的借鉴与创新,做好理论储备工作。认真挖掘和研究中西方感恩思想,能为应对当前感恩热议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如西方思想家塞尼卡便认为,理解感恩的最关键之处是弄清施恩者和受恩者的意图性。他极为关注施恩者与受恩者之间的地位平等性、施恩和报恩应出于人们的内心自愿等问题,并指出报恩如果仅仅只是出于义务,那这种感恩是不完全的。而我国古人则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要求善待天下所有人,使得善者更善,使不善者能得到感化而迁心为善。中西方的这些思想有助于明确感恩链条两端的受恩者与施恩者的关系,引导人们确立起良好的施恩意图,避免感恩教育功利化等不良倾向,对当前如何更好地应对感恩热议话题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同时,感恩实践在不断发展,感恩理论研究需要增强感恩热点问题研究的系统性,要在总结感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理论,以更好地回应不断涌现的新问题。

最后,要提倡新型感恩理念,促进感恩教育健康发展。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新型感恩,是基于主体双方人格平等的感恩,而不是丧失了自信、跪地叩谢式的感恩,要坚决剔除传统文化中对于皇帝、上级的“愚忠”,对父母绝对服从的“愚孝”等消极思想的影响。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感恩是人的崇高情感的自然流露,要极力避免感恩的心理层面被阉割,从而出现自觉自为的感恩演变为简单的要求强制报恩的现象。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感恩,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一种美德,但绝对不是不顾法律、不计后果的冲动与盲目讲义气,做出违法犯罪、公报私恩的行为,要极力避免这种不仅使自己受到法律制裁,也危害社会的扭曲的极端消极的感恩行为。只有积极倡导与现代社会文明进步要求相适应的新型感恩理念,极力消除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才能更好地避免感恩实践中违背感恩精神实质、导致人性扭曲等现象的出现,从而有助于减少感恩热议问题的发生,促进感恩教育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 孙振军.彰显施援人高尚何必拉出弱者一起示众.中国经济时报,2006-6-2.

[2]肖隆平.对教师感恩不必过于形式化.河南日报(农村版),2008-9-8.

[作者:陈昌兴(1981-),男,浙江玉环人,台州学院思政部讲师,法学博士;刘利才(1963-),男,四川开江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施恩热议作业
明星离婚事件引发热议数月
老区,在各地两会上成为热议话题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热议新三板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