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自组织理论视野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2014-10-20黄宝权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协同学参量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一对核心的关系,它的和谐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和发展方向。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进行,师生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人们对传统师生关系的认识和做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不认真加以应对和解决,将会影响到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复杂性科学领域中的自组织理论可以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自组织理论 师生关系 耗散结构论 协同学 突变论

一、师生关系概述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的关系和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这句话说明了学校内部的关系系统是实现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保证,而“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1]。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主体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而且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特征的关系。[2]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和成败,也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和谐。但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却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师生校园暴力、师生关系淡漠、教师体罚、辱骂学生等,这些现象如果不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发展。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要在教育系统内部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以有利于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良好教育活动氛围中健康成长。在新的形势下,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3]它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养成、品行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身心和个性等的全面发展和促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有效应对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使之和谐发展,成为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问题,为此,复杂性科学领域中的自组织理论可以为我们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自组织理论及其内涵

自组织理论是复杂性科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n)认为,如果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即系统有序化的原因主要是内部的,这种有序化就叫做自组织。自组织系统与他组织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组织力的来源。他组织系统的组织力来自系统外部,系统本身无进化的动力和可能(如机械系统);自组织系统的组织力来自系统内部,即系统元素间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和系统元素对外界输入的物质、能力、信息的反应方式和过程(如复杂适应系统),其“微观组元都是具有自身目的的积极活动的主体,它们的相互竞争和相互协作推动了系统的发展”。[4]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自组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的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它是研究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组织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说,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自组织理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它是研究自组织现象、规律,揭示复杂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消亡的一个理论群。自组织理论由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超循环论组成,但基本思想和理论内核可以完全由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给出。[5]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和自组织理论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方面即“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和“突变论”来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我们知道,教育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所共同组成的,其中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师生关系共同构成了教学系统内部一对主要的关系。教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由特定的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教师和学生构成了这一复杂适应系统的教学主体,二者以教育中介为交往对象,共同建构起来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复杂适应系统。教育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自组织的涵义和研究指向,我们发现教育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这一自组织系统的组织力来自于教学系统内部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系统外部之间各组成要素和组分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教学系统在这些组织力的作用之下,在有序和无序之间来回变动和转换。在教学系统内部运用自组织理论来处理和研究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尝试,运用得当将有助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下面笔者就从自组织理论的三个方面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耗散结构理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LPrigoging)在热力学的基础之上于1969年提出来的。后来这一理论被推广到包括社会系统在内的各种系统,用于解释系统进化的动力、方式、途径等问题。所谓耗散结构,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会自动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会形成一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一旦系统的某个参数达到一定的阀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以由原来混沌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这种非平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6]也即是说,一个开放系统在处于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有可能突变为一个稳定有序的结构,这种具有有序结构的系统就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并保持一种稳定性,且不会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它是一种“非平衡状态稳定有序结构”。系统这种能够自行产生的组织性和相干性,被称之为自组织现象,所以,耗散结构理论又被称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endprint

一个系统由混沌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化,形成耗散结构,至少要满足和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开放系统;(2)远离平衡态;(3)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4)涨落导致有序。

学校教育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育中介等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形成有序是需要条件的,作为教育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师生关系这一主要关系,要想形成新的非平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也需要具备和满足一定的条件。那么教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是否满足和具备耗散结构所需要的条件呢?首先,师生关系这一系统是开放的。系统要形成自组织结构,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系统开放,因为只有系统处于开放状态才能使系统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交换,使系统朝向有序的方向转化。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系统中一对关系,其有序和和谐的程度如何,既与师生内部之间如情感、心理、教学内容、课程、手段等有关,还与这一系统的外部环境有关,教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所面对的还有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下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对教育系统中的师生产生各种影响,使师生关系的有序结构不时发生着转化,从无序结构走向新的有序结构。系统论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功能也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处于开放的教育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必然随着与外界进行各种能量和信息交换,使其结构发生变化,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自组织现象也随之出现,这样就会使师生关系不断趋向有序和和谐稳定。其次,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系统要想形成新的系统和结构,系统还必须要远离平衡。因为只有在远离平衡时,系统才能实现不断地与周围和内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保持系统内在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反过来又维持着系统的交换过程,如此来往反复,使新的结构得以自发形成。所以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师生关系在与内、外界进行各种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师生关系产生震荡,使师生关系系统内部的不平衡性加剧,这种不平衡又进一步促使师生关系系统与外界进行进一步的开放和交换,从而形成师生关系的新的有序结构,这样就使师生关系这一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使师生关系充满活力,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此外,要想实现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离不开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共同作用,系统内部要素作用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即推动系统有序化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在于各要素不是单独作用的累加,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师生关系受到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师生关系不断出现涨落和起伏,师生关系系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也不断地使师生关系从一个个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个新的有序状态。

所以,作为耗散结构的师生关系系统,是可以经由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这种因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教师与学生都是社会角色概念,师生关系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主要受教与学指导与被指导职能活动的结构制约,而这种职能活动的结构,又因课程编制及其他相关因素有异。”[8]为了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系统,我们需要使教育系统进一步与外界开放,不断地使教育系统与外界进行尽可能多的能量和信息交流,教育及其行政机构要不失时机地对师生关系系统施加积极影响,使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不再仅仅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而将其与周围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不断地为师生关系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使师生关系不断实现涨落和起伏,从而使师生关系不断走向新的有序和和谐发展。

2.协同学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协同学(synergetics)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在激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关于多组分系统如何通过子系统的协同行动而导致结构有序演化的一门自组织理论。哈肯认为,协同对系统的进化尤为重要,他认为“协同学”就是“协调合作之学”。[9]协同学研究的是那些极不相同类型的系统所普遍存在的共同特点,即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系统,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从而在宏观上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产生新的有序状态。[10]哈肯把协同学的基本原理归纳为三个方面:不稳定性原理、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不稳定原理指出,一个系统同时存在稳定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其中稳定因素使系统保持稳定结构,不稳定性因素使系统产生震荡,倾向于使系统离开平衡态,进而形成新的结构,不稳定因素是系统发展演化的革命性因素。序参量在系统失稳时,能够对系统中的其他参量进行综合集成,使系统行为特征更加趋于持久稳定,它作为系统中的起决定作用的命令参量,一旦从系统内部自组织中产生出来,就成为支配系统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系统的组织者,支配着其他子系统和组分。在系统的稳定状态下,系统各参量力量之间对比均匀,均无法主导系统的模式。但系统组分间的差异及非线性相互作用会使系统产生涨落,对系统产生扰动,使系统离开平衡态,这时,系统内部会出现变量来推动和役使系统朝新的结构和稳定性发展,使系统内部出现涨落,从而使系统趋于新的稳定和发展。这就是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协同和竞争是系统内部组分相互作用的两种方式,也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竞争使系统内部组分互相争夺,努力使自己成为系统的序参量;协同使系统内部组分和各要素相互合作,共同行动,共同决定系统的状态。竞争使系统内部各要素产生差异,使系统内部失稳,失稳产生序参量,序参量导致新结构的形成,使竞争成为系统进化的动力。与竞争相比,协同使系统内部各组分和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行动,使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新的整体。“协同导致有序,有序需要协同。”协同是序参量实现对系统支配的重要手段,序参量支配系统的过程就是使系统组分与其协同运动的过程,因此,协同与竞争构成了系统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协同学解释了多组分系统通过组分间的竞争与协同产生有序结构的机制。endprint

“协同学”作为一门“协调合作之学”,它对促进系统的进化和有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系统内同时存在着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它们各司其责,共同维护着系统的发展。要想在系统内部实现新的有序结构,必须使系统离开平衡态,进入不稳定状态,而不稳定因素是实现系统发展演化的革命性因素。在系统处于震荡和不稳定状态下,需要发挥序参量在系统中的作用,因为它能够对系统中的其他参量进行综合集成,使系统行为特征更加趋于持久稳定。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系统内一对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内部也同时存在着稳定和不稳定因素,在师生关系系统中出现不和谐、不稳定状态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利用这一系统中的“序参量”对师生关系系统进行综合集成和协调,如师生关系僵化死板的时候,教师可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另辟蹊径,使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乐于接受和理解,这样就会使师生关系得以缓解和改变。此外,为了使师生关系不断走向新的和谐状态,需要创造条件改变师生关系系统的结构,推动师生关系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状态。为此,需要在师生关系系统中引入协同和竞争机制,发挥二者在自组织演化中的动力作用。协同要求师生系统内的教师和学生等各要素之间相互合作,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和行动;而竞争使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互相争夺,都努力成为系统内的序参量,这样就会使系统内部产生差异,使系统失稳,产生序参量,使其成为系统进化的动力之源。为此,构建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和班级管理者强化同学们的团结协调意识,保持教育系统稳定,一方面要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奖惩措施激发同学们的前进动力,合理拉开差距,在班级内部形成你争我赶的良好局面,推动师生关系走向新的和谐和有序。

3.突变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是法国数学家托姆(R.Thom)在1969年提出来的,它是研究客观世界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生态学等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除了渐变和连续的变化现象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现象,如种群动态的突然爆发或突然崩溃等。突变论是一门注重应用的学科,它与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一起,在系统的有序和无序的转化机制上,把系统的形成、结构和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成为推动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突变论特别适用于用来研究系统内部作用尚属未知、但已观察到不连续现象的系统。突变论的方法就在于试图用数学方程来描述这种突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内容是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组态的现象和规律。突变论的基础是结构稳定性,结构稳定性的丧失,就是突变的开始。所以要保证系统结构不致发生突变,就要保证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系统内部一对重要的人际关系系统,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持师生关系的稳定性非常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变论告诉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系统内部,除了存在大量的渐变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现象。突变的开始源于系统内部的结构稳定性的丧失,要保证系统内部结构不致发生突变,就要想方设法来保证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所以,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要保证师生关系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师生关系系统内部结构包含有很多方面,既有物质层面的因素,也有精神层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着师生关系系统的内部结构,也影响着系统内部的稳定和功能发挥。“师生关系观的构建,必须从多个视角出发,其中,人性论和教育学是两个最主要的视角。”[12]所以,对师生关系系统中所观察到的那些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萌芽因素,师生双方要从尊重和民主的角度出发,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将其化解在萌芽之中。如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由于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心理结构等的不同,针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做法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师生关系产生矛盾。师生双方要经常做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难处,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学习和生活所发现的各种问题。要尽量避免对发生于萌芽状态的影响师生关系的不利因素置若罔闻,防止这些不利因素经过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而在师生关系系统中发生突变,从而改变师生关系系统的内部结构,使师生关系的稳定性产生突变,这样就会影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

参考文献

[1] 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教育评论,1998(4).

[2] 闵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教学研究,2006(1).

[3] Morganett L.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A key element in classroom notivation and management.Education,1999.

[4]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 http://baike.baidu.com/view/4719481.htm.

[6] 乌杰.系统辨证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 伊·普里高津,伊·斯唐热,曾庆宏,沈小峰.从混沌到有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

[8] 陈桂生.漫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发展研究,2001(9).

[9]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 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 邵晓枫.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教育学报,2007(5).

[作者:黄宝权(1978-),男,河南周口人,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学参量师生关系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性评价
聚合物熔体脉振传递过程的协同学研究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协同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环形光的形成与参量的依赖关系
含双参量的p-拉普拉斯边值问题的多重解
锁定放大技术在参量接收阵中的应用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双棱镜干涉实验中的参量取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