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协同走向均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2014-10-20王德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协同区域

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为了有效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建立区域城乡教育协同体,从师资、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教育理念等各个环节全面支持薄弱学校,增强其“造血”机能,从而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 区域 协同 均衡发展

一、前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将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并制定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教育均衡是人们对现行教育现实的审视和反思,是现实存在的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反映,也是国民对教育资源短缺,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审视,更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农村和山区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由于教育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短时期内要完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难度较大。本研究以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为突破口,为最终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产品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使用上。教育均衡的实质是政府作为控制社会运行的中枢与公共资源分配的主体,应该对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保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权利平等。义务教育均衡是人们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审视和反思,也是目前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既是现实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反映,也是国民对教育资源短缺,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反映,更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2.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的现实困境

均衡发展理论的现实缺陷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忽视了学校内在发展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由于地域区位不同、历史文化积淀有别、生源差异等方面的不均衡,以及办学理念、管理水平之间不均衡。对于一般区域,尤其是对欠发达区域来说,自身不具备推动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本和相关资源,尤其是在硬件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虽说均衡发展提倡“造峰扬谷”,反对“削峰填谷”,但是,市场经济的作用往往趋向于加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发达区域的教育由于具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配置来源更加广泛和丰富,必然对外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丰厚的待遇、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吸引外部的优质师资和生源蜂拥而至,从而使经济发达区域的教育实力产生极化效应,马太效应在区域教育实力发展之间更加凸显,虽有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的扩展效应,但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域基础教育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加大。

在区域硬实力和软实力资源均不平衡的情况下,欲在短期内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难度可想而知,也不现实。由于保证区域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硬实力的投入与建设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根据我国贫困地区目前的现状,本研究认为,从区位优势和教育基础看,发达地区要主动承担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中的历史责任。为此,应从完善对口帮扶、合作协调机制,建立教育领域间合作机制、建立教育机构间交流、协商、联动机制,以增强对全区间教育发展的辐射能力。可以先从以区域间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为先行,为最终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好铺垫,而且是一条投入相对较小而见效快的路径。

三、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

1.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内涵

所谓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就是指协调区域内两个或者多个不同基础教育单位,相互协作完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以实现区域教育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哲学内涵在于和谐与合作。由于区域内基础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只要处在开放状态,必然会产生新的有序结构,结构的有序必然使各种关系和谐、协同、合作。协同发展以系统协同为核心,并以时间协同发展和空间协同发展为两翼而全面展开,协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区域基础教育协同体

区域基础教育协同体是把区域的同级别基础教育机构作为一个场性发展的整体组织,重视基础教育内涵提升,加强学校科学管理。在办学方向、办学机制、师资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协同合作的教育教学行动组织。区域基础教育协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与沟通,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协同体成员彼此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各种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训,共同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和群际联系。

建立区域基础教育协同体是满足区域薄弱学校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教育协同体中,区域薄弱学校感到自己和区域发达学校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对协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区域薄弱学校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努力、持续的赶拼意识和行动。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携手名校促进教育发展,借助优质学校和强势群体的发展,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

(1)建立区域学科基地协同体

学科基地作为学科教学研讨基地,是学科教学资源研究与集散基地和学科教育培训基地,对全区域相应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引领、辐射、示范作用。

学科基地教研组明确职责,建立必要的规章和工作目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围绕提升质量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切实改进课堂教学,研究新课程,引领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学科基地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对相对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进行研究,对新的教育成果进行转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以制度和工作目标激励学科基地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学科基地成员,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基地工作中勇于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endprint

学科基地打破校际之间的壁垒,从相互竞争走向合作共享。在学校教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区域内学科骨干教师的潜能与作用,发挥区域内学校强势学科的协同作用和辐射作用,这对推进区域内相对薄弱学校的校本教研加力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建立区域教师备课协同体

集体备课是教师备课协同体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区域推进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利用区域内优质师资,提供专业引领,带动新课程改革薄弱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促进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交流促进,获得专业成长。使区域内的教师共享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中共同成长。

教师备课协同体中,各科教研员与课改中心组成员就相关教材进行明确分工,把每一节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一个学校备课组,由协同体各校教学校长主抓,教导主任负责,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并将此工作作为学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各学科教研员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先导,与教师共同备课。优秀课案例汇总,提供给每一位教师,由教师视班级、学生等具体情况作个人定夺。集体备课不仅可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而且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教师智力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信息化社会最大的一个便利是可以资源共享,而资源共享的前提又是教育技术装备。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数字教育”建设体系,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备课协同体搭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每个备课协同体设立平台管理员,及时将备课最新的动态,最新、最好的教学资源与成果上传到资源平台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平台管理员要统筹整个网站内容。每个备课协同体的平台管理人员负责每星期集体备课的材料收集、上传,这样每个星期网站的内容一定有更新。

(3)建立区域学校管理协同体

在管理协同体中,学校主管校长要不断提升教育思想,提高办学管理水平,真正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充分认识到唯有通过自身的变革和发展,才能实现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以协同体为考量对象,针对协同体学校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问题学校要自我超越,寻找区域协同体基础教育共同愿景,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从而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同层次学校“老校+新校”、“强校+弱校”、“城镇+农村”等结对管理模式探索,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帮带作用。

(4)建立区域教育评价协同体

区域教育评价协同体是教学质量监控行动研究组织,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协同体各学校的主管教育领导、同科目教师、被评教师本人以及授课班级学生共同实施旨在推进协同体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自查、互查,针对某一年级某一阶段的教学组织检测,开展某一学科或者针对某一主题的教学评比和学习竞赛。评比、学习竞赛的目的是推进区域协同体共同进步,排除恶性竞争的评价目标。

(5)建立区域师资交流协同体

教育要发展,仅有物质基础还不够,关键的是要具有丰富的教师资源。为了有效提高区域教育协同体的整体协同发展,要以政府主导、以区域为主体,统筹城乡,以师资力量协同发展、协同配置为重点,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稳步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编制部门,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师资资源的调配力度,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合理流动,逐步扩大交流比例和力度。积极推行校长任期制和轮岗制,加大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市区学校新提拔的校级领导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城乡学校结对交流等活动。合理设置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城镇同类学校之间、城镇学校与农村同类学校之间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应相对均衡,农村地区学校应不低于城镇同类学校标准。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名师培育工程、国培省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等,培训农村中小学骨干力量,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公开招录补充中小学教师,并且向农村学校倾斜。从制度上保障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工程的施行,明确市区中小学,尤其是示范性中小学和教育相对薄弱镇、村中小学的结对任务。

四、结论

当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短期内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任务艰巨,为了有效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可以城乡携手,建立区域基础教育协同体,从师资、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教育理念等各个环节全面支持薄弱学校,增强其“造血”机能,从而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

参考文献

[1] 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王晋堂.教育:从均衡走向公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彭奇.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的实践与反思.教育与经济,2008(1).

[4] 李利芳.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理论研究,2011(2).

[5] 师玉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追求与现实路径的分析.河西学院学报,2009(6).

[6] 董星.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纵横比较及现实问题探讨与对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7] 任善亮.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教育公平的思考.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5).

[作者:王德华(1970-),男,河南信阳人,河南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协同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分区域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协同进化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