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2014-10-20杨慧
杨慧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提出了一些见解。一、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含义;二、现实中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因素;三、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和谐、向上的班风,营造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环境;四、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前提;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创造性;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0-01
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的急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逐渐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呢?现就此问题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含义
所谓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理解、联想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是多种思维形式,是辩证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深度结合。通俗讲,“创”即打破常规,“造”即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结果――包括理论、方法、事物、产品等。创造前提是“创”,没有“创”就谈不上“造”。
二、现实中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因素
1、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第一因素。它的突出表现是:思维保守、惰性思维、迷信权威。这些都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所以,考试助长了学生的思维保守。正是考试的长期训练让学生把本属于进行时态的知识当成了完成时态,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过度重视标准答案,不考虑知识的获取过程。结果当然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接近一致,越来越淡化的就是想象力了。也就是说,僵化的应试教育是思维保守的原因。
2、发散思维受到阻碍。心理学认为,逻辑思维为聚合思维的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形成对事物的理解模式,追求答案的唯一正确;而发散思维则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也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它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答案。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与1相加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1与1的和可以是多种答案,比如等于0(两只雁往相反的方向拉车,车原地没动),等于1(兄弟两个感情好得像一个人),等于3(夫妻结婚后有了孩子)。在我们的汉语中,它也可以等于十、二、王等,这些都是发散思维也就是想象力的表现。实际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往往受到阻碍。
3、创造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向受到“非凡论”观点的影响,也就是将创造力与发明和重大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认为创造力是少数人的特长,是具有特殊能力的人才具备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非凡论”的误区,倡导创造力即“平凡论”的观点,把创造力作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只要利用和开发即可。实际上,创造力本来就是生活化的、多方面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餐馆有一道菜,叫做“棒打猪八戒”。它其实就是蒜苔炒猪肉,这就表现出了生活中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帮学生摆脱对学术权威的崇拜,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现学生的创造力。
三、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和谐、向上的班风,营造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建立融洽、平等、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既利于情感交流,又能促进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的十多年里,我深刻的感受到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就是一个生命的互动过程,应该是教学相长,彼此成为一个思维碰撞的共同体,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在生命的互动过程中,师生间分享对方的思维、知识和见解,交流彼此的观念、情感和理念,同时也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爱好,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本来就蕴藏着创新意识的一株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发扬。
四、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动力,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兴趣。比如用直观天平的平衡导入学习等式性质,由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导入数轴的教学等等。事实上,兴趣激发创造性的例子非常多,从我国的陈景润、华罗庚等数学家到国外的欧拉、牛顿、阿基米德等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惊人成就,都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相关。难怪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读书先要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首先要“疑”,没有“疑”就谈不上“创造”。而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则是迈出“质疑”的第一步。如在学了锐角函数后,有学生提问:“正弦、余弦只在直角三角形中才有吗?”“边长与锐角的余弦、正弦有关吗?”教师首先给予了肯定,并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解疑交流允许发表不同意见,教师总结。学生融入这样大胆猜想的氛围中,不仅会养成敢问敢想的习惯,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挑战性及创新的解题都得到了培养。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长为拥有创造才能的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我们从数学课堂作起,从引导每个学生作起,让数学教学变成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一起创造。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 朱 平.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中学数学,1995(3).
[3] 中学数学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