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014-10-20朱艳辉
朱艳辉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常常以探究为中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它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实验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实验能使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关键词:学习兴趣 思维发展 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
一、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是入门的先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他们好奇好动,什么都想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还必然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动作等,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集中到探求知识的境界中去。如在教学“认识空气”一课时,为让学生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我设计了几个小实验。1.将一不漏气的透明薄塑料袋的口张开,再用线扎起来,用手捏住一端向前移动,问学生袋里有什么呢?发生了什么现象?2.吹灭点燃的蜡烛,观察冒烟的样子,启发思维,空气是怎么流动的呢?在学生感知空气存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能说出空气有什么特征吗?最后借助谜语归纳:“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每时每刻少不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强烈,为实验教学活动开了个好头。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产生好奇,乐于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科学实验环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有利于生生之间信息的传递,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让他们乐于思考,乐于探究。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例如,在讲“倾听声音”一课时,上课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利用儿童歌曲“小竹笋”引入,带领学生走进声音的世界,为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好铺垫。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中,我利用一架鼓,鼓面上散了一些豆子。让学生注意观察,我不敲鼓时,听到鼓声了吗?上面的豆子有没有动?现在我用鼓棒敲鼓,听到鼓声了吗?豆子有什么变化?是谁使豆子跳起舞来的?如果鼓面不振动,鼓能发出声音吗?豆子能跳动吗?这说明了什么?在宽松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有独特见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设想,要给予支持,给予帮助。学生才能在实验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励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科学实验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观察事物持续时间短,易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系统性差、概括性差。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才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因此,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还时常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体验。如教学“观察土壤”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现象,最后得出土壤的成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增加了学生大脑表象的储存量。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教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在讲“水与生命”第一课时“观察水”后,我又提出“水除了无色、无味,摸去不粘,装在瓶里用手摇晃有清脆的声音等外,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你还知道水的哪些秘密?”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发言异常积极。
(三)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事物产生兴趣,并进行质疑时,这时学生急于了解探究的奥秘,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会让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实验探究能力。自主探究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指导他们学会做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探究,是科学课最基本的方法。当实验成功时,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遇到问题时,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去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进行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如在上“蚯蚓”一课时,我让学生带了小铁锹自己去挖蚯蚓,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自己去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体会蚯蚓的生活环境,他们甚至还能感受到蚯蚓对植物的帮助呢。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实验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启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沉与浮”时,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小木块和橡皮泥等物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学生很快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橡皮泥沉下去了。你能想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吗?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碗形。”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船形。”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空心的。”让他们大胆地去设计,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这样从不同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性,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更乐于探索,更大胆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只要在科学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营造宽松的科学实验环境,正确进行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究、去创新,他们就一定能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责编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