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中的“弱势群体”从弱到强
2014-10-20沈秀芬
沈秀芬
摘要: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提高班级中“弱势群体”的作文水平更是难中之难。所谓作文中的“弱势群体”,是相对于有一定作文能力、驾驭语言文字能力强的同学而言的。比较而言,这部分学生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作文能力都较弱,在班中明显缺乏竞争力。
关键词:作文 弱势群体
如何让作文中“弱势群体”从弱到强呢?
通过尝试,我发现着眼于生活,教会他们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用文章演绎生活,再现生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多练多改,从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着眼生活
生活,就像一部电影。每一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源源不断的活水,就是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一)启发谈话,再现生活
作文能力差的学生一般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弱,大都不善言谈,上课也鲜有发言的。怎样让这部分学生开口?除了上课有的放矢地把一些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教师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留给他们,与之沟通交流。那些不为教师所知的事,往往会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浮出水面,展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时候,帮助学生抓住这些故事,告诉他们这些就是作文的可取素材,尤为重要。
记得有一次,那天我正好带了一块糕,在吃时,有个学生见了,主动与我攀谈起来。学生的妈妈告诉他们今天是重阳节,要给老人送糕的。于是,我提及了学过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知道:这一天,人们在登高,头上还插着茱萸,这件事是很好的写作题材。第二天,那学生把他写的日记给我看,借鉴了文包诗的写法,写得很动情。看着他,我真正感觉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指导学生写作,其实也并不是一件难事。这时候,学生是快乐的,别人看着也快乐。
(二)开展活动,丰富生活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学生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天性,自己的活力。从中,也能捕捉到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想尽办法,多开展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并适时地指导他们写作。如春天到了,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踏青,感受春光的明媚,再让他们写写各自感受到的春,表达一下心中的赞美之情。
记得有个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去了湖滨大道后,情不自禁地赞道:“真是太美了!柳树婀娜多姿,风一吹,柳枝轻轻摇摆,像在跳舞,在梳理自己的头发。”
“对了!你还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少女,用拟人的方法来写,把柳树写具体,写活了。”随后,我再进一步地提醒他刚进行过古诗词诵读比赛,他恍然大悟,随口背出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另外,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学校开展的运动会,双语节的活动,科学课动手操作的一个实验,体育课上的一次精彩的球赛等,语文教师要有新闻人的敏感,要适时抓住瞬间的灵感,捕捉过来,使之成为学生作文的源泉。
二、高于生活
文学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再创造。对学生而言,再加工就得多练多改。
(一)勤于日记,力求质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写日记,对写作很有帮助。从量的累积,达到质的变化。日记的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可以这么说,日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甚至有时也像出气筒一样,成为倾诉自己心事的好对象。
对于学生,日记的篇幅、内容、思想性、文学性我不作过高要求,只要能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行,我相信水到渠成。
记得有个作文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写了这样一篇日记: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问:“现在电脑都普及了,有没有必要花这么大的工夫练字?”王静第一个举手,她说:“我认为没有必要,电脑打出来的字端正、美观;不会写的字,也只要百度一下,方便快捷。”她的话赢得了大多数同学的赞同,我可不是这样认为,我就举起手,表达了我的看法:“我认为有必要练字。第一,学习书法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第二,书法是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传承下去。”我顿了顿,又想到了一个理由:“书法还能彰显一个人的个性。老师,你不是常说字如其人吗?”说到这里,我看到老师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这篇日记,虽然没有对生活本身作多大的艺术加工,也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但光看她的语言文字,我认为她在日记中就是反映了一个学习生活的片段,表达了一种真情实感,我觉得已经足够了,已经有质的变化了。作为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因此,我毫不犹豫地打上了五颗星,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更大了。
(二)反复修改,华丽蜕变
相对来说,作文能力弱的学生其文章的表现力也较弱,写出的文章往往平淡无味。怎样提高他们驾驭文字的能力,使他们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
指导修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为了提高作文中“弱势群体”的作文能力,增强感染力,我注重指导学生的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作文,读是最好的方法。这部分学生写好草稿后,我往往会请他们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发现了语病,还能改正过来。但这还不行,还必须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富有感染力。
有一次,一个学生以“父爱”为主题,写了一篇文章,我让他修改,他边读边改,边改边读,反反复复。
文章很有生活味,可总感觉不够生动、具体。我就引导他回忆一下,想想当时爸爸的神态、动作、语言还有自己的感受。在我的启发下,他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文章开头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马上鲜活起来了,也增加了很多感染力。我马上给他画了许多红圈圈。也许是红圈圈的作用吧,他修改的劲头更大了。
立足生活,勤于日记,认真修改,是作文中“弱势群体”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冰心曾说过:花儿和儿童一样,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
同样道理,对于作文中的“弱势群体”,只要因材施教,那么,他们的作文一定会焕发出绚丽的色彩,他们的作文能力一定会由弱变强。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