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时俱进,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初探

2014-10-20郭耀锋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开放性资源课堂教学

郭耀锋

摘要:从课堂教学改革着手,与时俱进、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既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需要,也是新课改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者,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地理课程 开放性地理大课堂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地理教学要使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学的使命。而要想完成这项使命,教师需从课堂教学改革着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知识信息传授模式,整合各类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的前提

新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成败在教师。开放性课堂教学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放羊式”地开放,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开放性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需求。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多向联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放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放弃“本位主义”思想,不惧怕自己的“权威地位”遭到挑战,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的前提。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是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的基础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知识而教,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很少关注,很难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而开放的地理课堂,教师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把要讲的知识讲清楚,而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探讨问题、如何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如何在讨论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不再主宰课堂,师生双方都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既当教师又当学生,构成了“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多向互动模式,导中学、学中导,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适应了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

三、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建立开放式地理课程资源体系是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的根本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决定它与其他学科、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各类现象都联系密切。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关注生活中的各类地理现象、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整合各类地理课程资源,随时随地为地理课程补充新鲜血液,建立开放式地理课程资源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很多地理现象尤其人文地理现象都与历史息息相关,所以在地理课上常常要贯穿历史知识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世界地理《非洲》《巴西》等地区和国家时,可引入世界历史中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贩卖黑奴”等知识板块使学生加深对非洲“单一商品经济”和巴西“拉丁文化”的理解;在学习“中国的交通”时,可引入中国历史中“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等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研究发现,人们对新事物和与自己联系密切的现象关注度高。因此,在整合地理资源中,及时联系生活中的各类地理现象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内外活动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良好途径。

如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地理问题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搜集、整理家乡地理地理问题。如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我曾组织学生相继开展了“我镇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季节性焚烧秸秆问题对环境的危害”“我镇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人口的新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学生调查结果并不科学全面,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稍显稚嫩,但通过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整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起学生对社会、对家乡的自然、经济和环境等问题的关注,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真正使“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教育教学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得以贯彻落实。

总之,与时俱进、构建开放性地理大课堂,是新时代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发展观以及高素质公民的需要,也是新课改对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完成时代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黄莉敏.地理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地理教学,2006(10).

[2]孙根年主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

[3]毕淑芝等.当今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8).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开放性资源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寻求开放性道路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