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导播创作

2014-10-20杨莉董世斌

中州学刊 2014年9期

杨莉 董世斌

摘要:电视导播创作是基于导演创作基础上的一次“再创作”,是一种重要的节目创作手段,是对节目的再度修改与创新的过程,贯穿电视节目屏幕呈现的全过程,对电视节目的形成与传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电视艺术美感的呈现和转达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视听语言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导播创作既要具备一定的创作空间,同时还要运用相应的原则进行创作。在导播创作的过程中,处理好导播创作与导演创作、技术与艺术以及个人与节目三个方面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导播;导播创作;创作空间;创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9-0174-03

电视导播是电视多讯道节目制作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与现场指挥者,工作包括参与节目前期策划、指挥节目现场录制以及帮助完善节目后期制作,其核心职能是在节目录制现场对转播人员的现场调度以及对所拍摄的多个画面的即时取舍切换。尽管导播工作贯穿节目形成的全过程,但是其核心工作集中体现在现场录制过程中,所以本文探讨的导播创作即为导播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处于导播间内,基于对节目整体主旨与风格的把握,将来自多讯道的视、音频信号通过蒙太奇的手段,加入艺术元素,融合自身的艺术感受而进行的即兴切换的过程。导播创作是一种重要的节目创作手段,是对节目的再度修改与创新的过程。如果说导播工作是导播台上镜头的切换,那么,导播创作则贯穿节目从备录到录制的始终,从时间与空间上都囊括导播工作。所以,导播创作对电视节目的形成与传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电视艺术美感的呈现和转达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导播创作的空间导播创作是节目整体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导演创作基础上的“再度创作”,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过程。导播核心创作时间集中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创作地点发生在演播厅内,核心创作内容是指挥调度各演职人员以及进行即兴多画面的切换。导播创作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播出效果,决定着节目的成功与否。

1.总体风格的设计

导播创作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节目类型与节目内容设计相应的导播风格。不同类型的节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不同的视听表现手段,而导播创作就应配合节目进行创作。导播通常在节目录制之前较短的时间内熟悉节目流程与内容,对节目的背景资料与节目类型有所了解,同时初步设定相应的导播方案。例如,新闻类节目应多用固定镜头多景别拍摄,画面力求稳准,光线充足,尽量营造客观纪实的风格;文艺类节目,多用运动镜头,非常规构图,画面流畅富于变化,将灯效与音效有机配合,以浪漫主义风格见长;情景类节目就应当充分尊重剧情,配合其细节需要,关注与捕捉剧情中的“人物”状态,强调戏剧风格。只有设计了节目的整体导播风格,才能指导导播的现场创作,完成与摄像、灯光及其他工种的配合与调度。

当然,导播风格也会受到导播创作者个人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同一类文艺节目的导播创作,有些喜欢慢节奏写意的浪漫主义创作方式,有些偏好大气磅礴的创作风格,而有些创作较为客观真实。无论是何种创作风格,导播创作风格都应建立在与节目风格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同时创作者也应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创作出既符合节目需求又引领观众审美的电视作品。

2.全流程的前期介入

多讯道节目的前期策划与设计大多由节目编导负责与把握,然而现场的录制则由导播创作完成,因此导播创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录制之前的节目全流程的介入。导播创作基于对节目理解,为了配合凸显节目的整体导播风格,在节目录制之前,根据录制现场的环境,适当地对节目环节与录制方案进行设计与调整,将环境与节目完美融合。

任何一个节目的录制现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它不仅仅是节目录制的舞台,更是节目艺术展现的空间。优秀的电视节目一定是充分利用现场自然环境的优势,结合独特的人文环境,彼此融合形成独特的“节目场”。中央电视台每年的中秋晚会都会在全国各地录制,从山清水秀的江西明月山到帆船点点的黄浦江边,从徽风皖韵的芜湖到江水渔火的江门五邑广场,“秋晚”舞台成为中华民族地缘文化符号的集中巡展。“秋晚”的导播创作首先体现为外景的地域文化景观与节目的表演、演员调度的紧密结合,营造出以月亮为缘起,以天地为背景,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依托,以水泊为写意的天人合一的完美意境。其次,全流程的前期介入也是现场录制的介入,根据环境调整拍摄录制方案形成“节目场”,根据录制的地理环境设计拍摄机位,根据现场的人文环境来调整灯光组合方案,从机位设置、拍摄与运动方式,到舞美、道具与灯光的调度与配合,充分利用现代设备和科技手段,既捕捉月朗风清的自然景观,又表现人月两团圆的人文情怀。“秋晚”的导播创作对节目全流程的前期介入,从艺术到技术的适度设计与调整,充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的“借景”“分景”“隔景”“移景”等手法,呈现出月亮、天空、大地、水泊、舞台、观众六位一体的影像世界。

3.现场声画的选择与组合

导播创作的主要创作内容是对传送至导播台上多个画面的即兴取舍切换。这一创作环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观察现场流程,调动摄像捕捉画面;二是面对多个传送画面,迅速判断选择;三是在符合画面语言语法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画面的艺术组接。这种选择与切换跳跃在多个画面之间,贯穿整个录制的过程始终,也是创作思维的集中体现。

现场切换创作看似是即兴、随机的,但与创作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密不可分。发现—选择—组接,三个组合动作由导播在思考、创作中完成,深刻反映了其对节目的理解与感受。21世纪初雅尼雅典音乐会的电视转播原本是一场以“雅尼”为中心的表现雅尼音乐魅力的表演,但是在节目切换过程中,导播调度了大量的关系镜头。如乐谱与雅尼之间的前后景关系,雅尼与指挥之间的互动关系,雅尼与小提琴乐手间的合作关系,前后排乐手相互示意的交流关系以及乐手、雅尼、指挥、观众之间的多种多层关系镜头。这一创作不仅再现了雅尼的音乐才华,更表达了雅尼与其音乐伙伴之间的协作精神与默契的知音情感,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这种创作根据节目的需要,切换出了既符合基本剪辑原理,满足观众的视觉诉求,又融入了导播的主观思考与感受的作品,达到了情感的共鸣,升华了节目主题。

二、导播创作的原则

导播创作贯穿节目录制的始终,具有即时性、前瞻性与协作性的特点,其创作目的是对节目内容真实完美地呈现。因此,导播在创作的过程中将遵循一定的创作原则,运用相应的创作方法,推动电视节目的传播。

1.叙事流畅原则

叙事流畅原则是导播创作的基本原则。每一个节目都有其内在的叙事线索,依照线索衔接发展。清晰的叙事线索是观众理解的基础,也是创作者对节目整体把握的体现。导播创作也应遵循节目固有的叙事顺序,选择现场捕捉的素材,依照叙事节奏进行切换。流畅准确地传播叙事内容既是导播创作的目的也是收视的基本需求。

叙事流畅的创作应当建立在创作者对节目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叙事内容上,导播创作首先要了解节目的结构,以此为依据运用蒙太奇思维安排篇章、段落乃至镜头的顺序以及选取合适的接点切换。整个创作要力图保持叙事视点的前后一致,以免混淆观众的理解。在叙事节奏上,导播创作要把握节目内在情绪的变化,运用构图、运动、长短镜头、特技等多种视听手法形成节奏,表达情感。丰富的镜头语言能打破单一节奏的沉闷,呈现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得节目起承转合,流畅自如。

2.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导播创作的重要原则。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是由无数的“人”组成,无论是作为节目主体元素的主持人、明星还是节目辅助元素的嘉宾、观众,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孤立存在,会和周围的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情感的交流。

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导播创作首先要关注节目中的主要人物,以此表达节目的主题。但又不能仅仅只关注主要人物,他与节目的辅助人物有联系、交流、融合,也会产生故事。他们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往往会给创作带来意外的惊喜。湖南卫视2011年的“元宵喜乐会”中,原本想表现朝鲜国家杂技团的精湛表演,但现场高难度动作的屡次失败,让演员倍显窘态。导播创作即兴丰富了关注视角,多次将镜头切换给了台下的观众,关注、期待、紧张,观众表情镜头的加入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与交流感。尽管表演以失败而告终,导播及时捕捉到观众“诧异—释然—赞赏”的表情变化的全过程,以及演员谢幕与观众起身鼓掌的镜头多次组接,使得导播创作突破了对舞台的传统纪录,营造了友好氛围,表达理解与欣赏的美好情感,升华了为拼搏精神喝彩的主题。以人为本的导播创作增加了节目的亮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视觉最佳原则

视觉最佳原则是导播创作的个性原则。电视是声画结合的大众媒体,它所传达的视觉冲击力正是其魅力所在。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收看电视节目时的视觉享受成为评价一个节目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导播在录制现场即时切换创作时,针对同一内容的多画面选择,必定要遵循这一原则。

对于同一内容的画面拍摄,不同的拍摄角度、拍摄方向以及拍摄技巧会带来不同的画面感受。导播创作应具备前瞻性,预先布置最佳拍摄角度,合理调配摄像机,果断指挥拍摄。导播创作应以画面美学为基础,指导摄像组织完美的画面构图与运动,调度灯光搭配产生色彩与节奏的变化,最终形成具有视觉美感的画面表现。总之视觉的“美”是被导播在思考、修饰、选择中创造出来的,通过导播创作,这种“美”才会在现场被发现,被用镜头修饰创造,被精彩呈现。

总之,导播创作的原则是建立在对节目理解的基础上,同时又直接取决于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美学观。同时导播创作原则的实现离不开服务于一定创作原则的创作方法。具有多元性与丰富性的导播创作方法为创作原则提供了实践的手段与路径,例如气氛创作法、意象创作法、对比创作法以及故事创作法等等。同一创作原则有多种创作方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在创作同一个艺术作品时会带来不同的创作效果。导播创作者要根据节目的需要,遵循相应的创作原则,结合自身的个人风格,创作出优秀的导播作品。

三、导播创作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当前,导播创作日益活跃成熟,从技术到艺术都彰显了蓬勃的生命力。但是,随着收视需求的逐渐提升,电视技术创作的强势发展,导播创作面临了新的挑战。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还应当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导播创作与导演创作的关系

导演创作与导播创作的差异点体现为各自的创作对象、创作时空以及成果形式不同。前者以琐碎的素材为创作对象,在较长的时间内多个空间环境下进行创作,最终以节目的形式在舞台或现场展现。然而,后者则以节目为创作对象,在节目录制现场主要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进行创作,最终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于电视屏幕。从时间看,导演创作在导播创作之前,导播创作是导演创作的最终实现者,二者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从空间看,导演创作贯穿多个空间,导播创作较为集中体现在录制现场空间。

因此导演创作应当注重为导播创作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其前期创作有视觉转化的基础。导播创作应当尊重导演创作,充分利用多种创作方法与技巧来表现导演创作。在导播创作的过程中,切忌为了突显导播创作的创新力而篡改或者削弱导演创作,而应服务于导演创作,升华导演创作。

2.处理导播创作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技术是导播创作的基础,也是导播创作的实现手段,而艺术则是导播创作的目的,两者看似没有冲突,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电视技术强势发展的今天,导播台上的特技手段更为丰富,技术支持更为强大,所以导致许多导播创作陷入“技术怪圈”。绚丽的技术手段达到的视觉冲击力让许多创作者迷失,他们大量堆砌技术元素,甚至忽略了创作的美学原则。其实美学的最基本定义就是适合人们视野和想象的整体的协调性、自然性、舒适性、社会性,它的先决条件就是和谐。过度地追求技术景观而忽略了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之美,成为当今部分导播创作的问题所在。

技术是导播创作的基础,不懂技术、没有技术,也就失去了对导播台的驾驭能力;艺术是导播创作的根本目的,缺乏艺术美的作品只是一具空壳,流于俗套,易被遗忘与淘汰。过分的炫技与浮华都会让节目成为“技术控”,失去了艺术的灵动与美感。技术与艺术,二者在协调并进,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注意“度”的把握,根据节目需要进行创作,化繁为简,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达到艺术的影像呈现。

3.处理导播创作中个人与节目的关系

导播创作是艺术的创作过程,虽然有来自其他工种的协作与配合,但更多地依靠导播的个人的专业素养与个性风格完成创作。不同的导播对同一个作品会有不同的创作技巧与方法,使节目呈现创作者的主观烙印。作为一种创作,创作主体应当有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个性化的创作会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大战中差异化生存,易于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节目焕然一新。但是导播创作又是一种基于节目基础上的创作,应当以表现节目内容,体现节目主题,最大程度地服务节目为其创作目的。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个人风格应当与节目风格保持一致,不能强加于或凌驾于节目风格之上,应当自然融合于节目风格中,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个人风格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建立在长年累月的创作实践中;同时个人风格与节目风格的融合也不是浑然天成的,需要不断地磨合调整适应。所以优秀的节目需要相对固定的创作者,优秀的创作者应当要关注与参与相对固定的电视节目,二者之间在不断的熟悉了解过程中达到个人风格与节目风格的完美结合,打造品牌节目形成品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媒体的进步,观众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提出了更为丰富与多元的要求,电视节目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导播创作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导演创作为基础,与时俱进,让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月.电视节目导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2.

[2]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剪辑的力量[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