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为政》摸象

2014-10-20乐无知

人力资源 2014年9期
关键词:愿景论语君子

乐无知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思想家辜鸿铭说:“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都足见《论语》之博大精深。以笔者之小读《论语》之大,何尝不是摸象之举。然,著名学者沈善增在《心经摸象》中说:“倘若盲人能自知所摸到者只是象之局部,不执着摸到象之牙、耳、头、鼻、脚、脊、腹等即为象,则诸盲人心中合成之‘象,肯定要大大接近于真象。摸象能为接近真象作些贡献,此我愿也。我相信,只要我们真诚地寻求真理,真理必昭示于我们。”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摸《论语·为政第二》,更是从单一角度摸一局部。“摸”过N次后发现,原来《为政》是地地道道的企业文化教程。

企业文化是有层次的:使命(WHY)、价值观(WHAT)、愿景(WHICH)、战略(HOW)。《为政》二十四段正好从人力资源角度,依次阐释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

为政的使命:德被四方,就是“只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为政的价值观:把“孝”的精神推而广之,以孝治天下。

为政的愿景:人人是君子,个个是通才。

为政的战略:精进勇悍,把孝的价值观落到实处,从而实现为政的愿景和使命。

使命:德被四方

儒家是治世的学问,《学而第一》讲做学问内在的修养,《为政第二》则是学问的外用。作为企业文化的教程,《为政》开篇就谈使命,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而存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者,得也。《道德经》中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其实一也。要有所得,必先德被四方。使命足以影响一个企业的成败。彼得·德鲁克基金会主席、著名领导力大师弗兰西斯女士认为: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必须要靠使命驱动。企业的使命不仅回答企业是做什么的,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做,是企业终极意义的目标。崇高、明确、富有感召力的使命不仅为企业指明了方向,而且使企业的每一位成员明确了工作的真正意义,激发出内心深处的动机。德被四方就是孔子设想的企业使命,千秋万代,历久弥新。

如何做到德被四方,必须从人心入手,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核心价值观,培养世人的情操远比严酷的法律管用。所以,后面接着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接着,话锋一转: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什么要加入孔子成长的经历呢?南怀瑾先生解读说:“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积累。而人生经验积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所以《论语》行文的气势,轻轻一转,把孔子的自传编进来了。也就是告诉我们,为

政的道理就是要真正地懂得人情世故。”

去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也曾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为政以德”、“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情世故尽在其中。

周文王与周武王德被四方,才会取代殷纣的天下。一个企业以“德被四方”为使命,才能基业长青。

价值观:百善孝为先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仅仅是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

企业用人,要用能够接受企业文化的人,也就是要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孔子招聘用人,把孝字放在最前面。但员工岗位不同,对孝的理解也不一样。

孟懿子是从政的人,他问孝时,子曰:“无违。”所谓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推而广之是不违背天下人的意志,大孝于天下。戴·达·菲尔德的名言正好诠释了“大孝于天下”之“孝”:“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之情则是放大了的孝心。”企业高管的孝就是“无违”:不违背公司的价值观。

孟武伯是世家公子,他问孝时,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担忧的心境,你要能体会。佛教《维摩诘经》有言:“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企业核心员工一定要有“父母唯其疾之忧”这种孝,才是真正吃透了企业文化。

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孝时,孔子强调一个“敬”字,“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弟子子夏问孝时,孔子强调态度的重要性,“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企业的价值观是每位企业的成员值得敬畏的,而“能养”、“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只是表面文章。

但以上四种孝还不能将企业价值观扎根内心,而是要像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那样:“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辽宁第一时间广告有限公司的执行信条是“100%执行等于背叛”,意思是,像颜回一样,对老师的话能够接受、服从,“如愚”,但更能够加以发挥、推而广之,这才是最好的员工。

愿景:君子不器

相对使命和价值观的抽象性,愿景则是具体的,是企业为了实现使命、在价值观指导下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使命和价值观确立了,孔子的招聘也就进入了实质阶段:选人。

首先是面试。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想必曾国藩的《冰鉴》也是从孔子这里学来的。佛家认为相由心生,每个念头都会影响人的长相,因为表情其实是凝固的内心,相貌又是多个瞬间表情的积累。孔子面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看应聘者的做法、目的、涵养,通过第一印象再决定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道程序。

接着孔子要看应聘者的履历,因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应聘者的过去为依据,推测他的现在和将来,就是以过去为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孔子所看的履历,不是工作经验,而是人生阅历。

接下来孔子说用人的标准:“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个定型的人,也不是“专家”(钻牛角尖的家伙),而应是一个通才。这样的君子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二是“周而不比”,三是有学识也有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四是走中道(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德并符合“君子不器”的标准才可以录用。

香港建筑师杨照第四次申请入读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时,面试他的是建筑学院主任Chuck Tier。

Tier问道:“你知道为什么以前三次申请都不成功吗?你念过心理学吗?你对社会学有认识吗?人类学呢?”

他得到的全部是否定的回答,然后问道:“你知道建筑是什么吗?”

杨照:“不知道,但我已有多年从事建筑工程的经验。”

Tier:“这就是你三次申请都被拒绝的主要原因。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求申请人要先具备一个与建筑学不相关的认可学位吗?因为目前建筑学术理念相当混乱,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的建筑应该是怎样。本学院希望学生们能利用他们已有的学识,从多方向、多角度来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建筑道路。”

如果杨照早一点知道“君子不器”的道理,一定会少走许多弯路。

招聘成功,接着就要培训了。但对于不同位置、不同要求的人,孔子培训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正如佛教说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子张问如何拿到禄位。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只负责招聘,却不肯做个区域经理或者战斗在业务工作的第一线,于是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自己一直在“为政”,其“为政”的原则就是一个“信”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佛教说,文殊菩萨是七佛(包括释迦牟尼佛)之师,其实早已成佛了。但自己的弟子在人间成佛,他便化作菩萨来辅佐,任劳任怨。孔子就有文殊菩萨的情怀,甘为人力资源经理,辅佐高人当老板,指导员工干事业。

孔子这个人力资源经理是总揽全局的。他了解公司的战略,会为公司设计不同的岗位;他懂市场,知道人员需求的动态性,做好人员储备、招聘和培训等工作;他懂财务,知道用人的财务成本、性价比……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公司的文化,知道公司向何处去,也知道如何丰富企业文化。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是孔子从公司的发展历史看到未来。

最后,孔子提出了对员工的要求:一是继承公司的优良传统并光大之,一定要认清什么是自己企业的文化,否则就如祭错了祖先,闹出笑话(“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二是要有见义勇为的大勇精神(“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精进和勇悍。精进是佛教修行人修菩萨六波罗蜜当中的一项,就是对于善的事情要坚决修行,对于恶的事情要坚决断弃,以勇健强悍之心,克制自己的懈怠心理,从而完善自己。要做到精进,必须要具备勇悍的意志。《成唯识论》道:“勇表胜进,悍表精纯。”勇是一种前进的动力,而悍是意志精纯无杂;窥基大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其义:“勇而无惰,自策发也,悍而无惧,耐劳倦也。”勇乃是一种克服惰性的自策发力,而悍乃是无所畏惧、忍劳耐倦的意志力。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说法的方式不一样,但精悍和勇进是一样的。

人力资源理论浩瀚如沧海,何必找《论语·为政》摸象?还是看看南怀瑾先生对“十世可知也”的解释吧。《论语别裁》中说:“我们现在说传统文化,所谓传统,就是这样在一个系统中渐变传下来的,并不是顽固得一定永远保留原来的样子,才叫传统……孔子并不是有宗教性的神通,也不是先知,换句话说,是他要人凭借智慧,多读历史,就知道过去。既然用上述的法则,循历史的轨迹就可以知道过去,用同一法则,也就能知道未来。”可见,我们一面学习传统,一面拿来主义,这就是在创造传统。只有如此,才能洞见未来。

《论语·为政》摸象,力求“不执着摸到象之牙、耳、头、鼻、脚、脊、腹等即为象”,感受古人之感慨:“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责编/齐向宇

猜你喜欢

愿景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