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014-10-20李喜文
李喜文
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
在广告公司上班的康康最近的脑袋里像装满了浆糊一样,一团糟。前几天领导交给她几个广告提案,让她策划一下,要求下周一交上来。面对这几个提案,康康仿佛在哪儿看过类似的广告策划,可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吃过晚饭,康康一头扎在自己的书房,开始寻找那些与她擦肩而过的灵感。这本书里没有,那本书里也没有,康康把书房里的报纸杂志全翻了个遍也没找到想要的。抬头看一下时间,半夜12点了,算了,睡觉吧。睡觉之前,习惯性地刷一下微信朋友圈,“我的天呀!”康康像打了兴奋剂一样,“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自己想找的创意广告居然在微信朋友圈里“躲”着呢,康康睡意全无,马上起来重温了一下这几则创意广告,有了这个做参考,她连夜把策划案做了出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楼下大叔晨练的音乐响起了,笼子里的小泰迪犬叫了两声,天已经亮了。康康拖着疲惫的身体越想越懊悔,如果在平时把这些有用的信息整理记录在固定的位置,也不会在需要用的时候方寸大乱。
报纸、广播、电视、微博、微信……人们每天通过这些传播工具,会听到或看到大量的信息,作为职场人士,应时刻葆有职业敏感度,相信总有一款信息是适合自己的。如果我们仅仅是浏览而没有认真做好笔记,一旦用得着的时候,就会像故事中的康康一样,事倍功半,浪费大量本不该浪费的时间。信息的占有量启迪着工作创新的灵感,把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不但可以解放头脑,不必总担心忘记了什么,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类似问题处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电网“诊断师”老莫就有随时记笔记的好习惯。多年来,老莫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电网设备高
压电气试验工作,在旁人看来,这项工作危险、乏味,而且很难创新。但老莫并没有麻木于日复一日的预防性试验工作,而是处处留心,及时做好工作记录。每天晚上,老莫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温习白天所记下的数据和信息,并写下工作心得,把应该改进和注意的地方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下来。最后老莫成功研究出220千伏西门子CVT不拆除一次引线的电容量测量方法,和220千伏氧化锌避雷器不拆除一次引线的高压试验测量方法。
老莫说,养成天天记笔记的好习惯,不是流于形式,无需在乎记录的内容,只要是自己想记的,或者一些必须记的,都可以大胆地记下来。一线员工记数据、年轻职工记成长、繁忙职工记琐事、服务人员记留言、管理人员记行程……不管记什么,只要不排斥,不怕麻烦,秉持积极的心态,化被动为主动,就会慢慢由起初的不适应到形成一种工作习惯。老莫还说,现在的年轻人手机不离手,时不时地就会拿起手机刷来刷去,如果能把刷手机的时间抽出十分之一来温习工作笔记,渐渐地就会发现,这轻易之举将会让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身处繁忙工作中的职场人士,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觉得一台电脑来不及捕捉头脑中闪过的流星般的创意,因为你不能随时随地新建一个文档;或者,一次次搜索硬盘的麻烦导致你建立无数个桌面文件夹,并不断地定期整理它们;又或者,你把自己的工作日志写得像教科书一样丰富,但事到临头就是找不到需要查看的那一条……人人都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用它控制支出,立誓瘦身的女孩用它记录每天所吃的食物结构,办公室的职员用它检查已经完成的事项……而事实上,笔记本的应用范围和程度远比我们想到的更广、更高,当你将它用作手写的电脑硬盘,把活页、便利贴、留言条看成可以“剪切”、“粘贴”的文件,并将笔记内容重新排列、组合时,你可能已经超越了整理笔记的范畴。
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用一个竹簏来储存自己的诗作,他的笔记也因此被称为“竹簏笔记”。公元1839年,龚自珍辞官回到故乡杭州,在南方逗留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北方,其间行程九千余里。旅途中,他每有诗作,便写在纸上投入竹簏中。旅行结束后,他打开竹簏,整理诗作,共315首,这就是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己亥杂诗》。
被誉为当代“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其知识之渊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钱钟书的博学,不仅与他的天才有关,更与他的勤奋有关。据钱钟书夫人杨绛回忆,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历时十余年的时间。钱钟书的全部外文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第三类是“日札”——钱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共二十三册两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如果按每页300字计算,钱钟书读书笔记的总字数达2100万;如果按每页400字计算,总字数将达2800万以上,可谓是创造人类做笔记文字量的记录了。
人称“笔记迷”的前苏联四大文豪之一的果戈里,一生最大的“嗜好”是记笔记。他成年累月像蜜蜂采集花蜜一样,不知疲倦地把读到的佳句名言、听到的奇闻趣事、看到的人情风俗,记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这本笔记本为果戈里提供了五彩缤纷的写作素材,果戈里称其为“万宝全书”。
无数名人的成功经验表明,最好的记忆,强不过最淡的墨水。名人尚且如此,职场菜鸟又有何理由“无纸化”工作?一旦看到了重要的事物,听到了重要的信息,就要迅速打开笔记本记下来。尤其是聆听上司要求时,更应有闻必录,这不仅可以保证执行中不走样,而且也显示出对上司的尊重,这也是一个人敬业精神的体现。
日本学者美崎荣一郎说,同样在工作,但是有的人却能将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成果,变成自己的薪酬,有的人则不能。这种差别源于这两类人做笔记的方法不同。具体来说,就是“积极记录”的人和“不记录”的人的差别。看似记录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是这种习惯和经验却可以转化为丰富的资历,而这种资历与个人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且密切的关联。
工作笔记,为了不遗忘
“啪”的一声,公司的电脑意外断电,而此时的
小欣更是显得格外抓狂。例会开了一个半小时了,作为速记员的她在集中精力地往电脑里录入领导讲话内容,意外断电就意味着刚才记录的内容全都没有了。无奈之下,小欣改用纸笔记录,可是刚刚记了两页,小欣的手就开始酸痛,有些字还被标注了拼音。在职场上,相信类似小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笔纸办公”的衰落似乎不可逆了,当我们发现文档、杂志、博文草稿和照片可以被无限放入云储存空间中,使用设备即可随时进入读取修改时,记笔记也变得多元化起来。可是,尽管这种变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便利和效率,但有些东西仍无法消失在这些数字的噪音之中。
小段是一所工程学院应届专科毕业生,上个月,小段成功获得外企的“入场券”,“敲门砖”就是一本工作笔记。去年11月,小段在招聘会上得到一家美资企业的试用机会。起初,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操作一台机器。为了避免出错,他每天记工作笔记,将生产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详细地记录下来,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记了厚厚一本。一次,经理来车间检查,无意中发现了他的工作笔记,当场就表扬了他。几个月后,公司一个部门因扩大经营,需要一名技术人员。按公司规定,小段的学历和资历都不符合成为一名技术人员,但是经理和主管一致推荐,并拿出他的工作笔记,这种敬业精神征服了评委,小段“逆袭”成功,成为一名正式的外企白领。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工作笔记绝不能等同于学生时代的学习笔记。有着七年工作经验的孙凯,业务水平一直进步很慢。每次公司组织培训,孙凯都认真地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下来,谁的笔记也没有他整理得好,可为何业务提升速度却不如预想的好呢?其实,孙凯还是没有摆脱校园里的学习模式。学生是为了记忆所学的知识而记笔记,而职场人是为了“不遗忘”正确做事而记笔记。工作,不是仅围绕一件事情展开的,它要求我们每天处理很多事情。想把所有工作都出色地完成,必须集中精力先处理眼前的事务。因此,一个好方法就是把后面要做的工作先写下来,不至于过后遗忘。工作成果以及工作中的灵感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存储。把所有的事情都记在脑海里是不现实的,唯有记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这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忽然脑海中闪现出一个绝妙的创意,如果不赶紧记录下来,也许吃完饭就忘了。只要在笔记本上有记录,就有了复原记忆的“钥匙”,之后沉下心来,慢慢思考,还可以对这个创意进一步扩充和深化。即使大脑会遗忘,但是笔记本上有记录,这就好比把创意锁进了“保险箱”。此外,每天的体会、工作上失败的教训、从成功中得出的经验等,都可以锁进笔记本这个“保险箱”。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一定有他成功的道理。或许我们没有他们那样的好运气,但是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没有身份之别,据调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CEO办公桌上通常都会有一本记录簿。记住,笔记中的内容只有成为指导我们工作实践的理论武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或许,一本工作笔记就是打开我们成功之门的金钥。 责编/齐向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