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2014-10-20李兴兰
李兴兰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学生阅读,才能对课文的内容做到基本了解,从整体上感知;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立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事物感兴趣,才想学,才爱学,才能学好。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这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教师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创设情境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形成生本互读,产生共鸣。
比如,在《蔚蓝的王国》一课的教学中,我开头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每一幅图画展现的是蔚蓝的大海一望无际,天水相连,海风吹过,卷起一朵朵浪花;在海面之上,好似上百条船随风漂流,船上一群群快乐的年轻人欢快地摇着桨;蓝色的天空、平静的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表达自己无尽的依恋。”作为北方农村的学生,很少看到大海,他们带着浓浓的兴趣,一边听着钢琴梦幻曲,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大海景色,他们完全陶醉了。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一石激起三层浪,从而在他们的心里,形成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并且会把这种心理活动转化为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此时,已是水到渠成,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领略文本的无穷魅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要求教师树立生本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再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再是教师先入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怎么要求,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只是按教师设计好的思路,程式化地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文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的阅读,完全相信学生通过阅读一定会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
如在学习《鹅》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来读,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喜欢?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仿照你喜欢的内容,写一段话;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方法,如教学《矛与盾》时,让学生先思考,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阅读;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形式,如有学生喜欢独立阅读,有学生喜欢集体朗读,还有的喜欢分角色朗读,学生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选择默读。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离不开质疑。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它伴随着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正所谓“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新课标提出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探究就是针对目前小学生不愿质疑、不敢质疑、不会质疑的现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让学生在质疑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质疑中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最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时,首先,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提出课文主要讲的是“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最后怎样了?”等几个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就可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及重点。其次,可以从字词入手质疑。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课文中‘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才二十分钟这两个句子中的‘才字意思相同吗?”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专制的课堂,不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也不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教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所以开放的课堂,学生的思维也是活跃的。他们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往往出乎教师的预料。
例如,有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时,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母爱,其实课文作者也是这个意图。但总是有“刁钻”学生会站起来质疑:“为什么单单是母爱,而不是父爱呢?难道大家知道了这只麻雀的公母?”如果教师一听立刻火冒三丈,认为学生是故意捣乱,劈头盖脸把学生一顿批评,那课堂就会骤然紧张。也许这位学生以后不敢发言,其他学生也会噤若寒蝉,课堂永远不会再有活跃和惊喜了。如果教师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课堂的思想,能够掌握课堂的应变技艺,微笑着对这位学生说:“同学们,这位同学读得多认真啊,大家看看,课文明确交待了这只麻雀的公母了吗?”学生马上带着这个很有兴趣的问题,又深入文本,认真寻找答案。课堂会异常活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这篇课文是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你看,超越了文本,超越了作者,也超越了教师设计的初衷,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