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言习得对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2014-10-20赵联振

中国教师 2014年18期
关键词:读写能力小学生语言

赵联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习得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步伐的不断加大,在教学中利用语言习得来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接下来,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对语言习得的认识与实践。

一、语言习得的含义及提升读写能力的理论依据

语言习得又称为“语言悉得”,布赖恩·马克威尼(Brian MacWhinney)和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认为:“语言习得是个体通过认知能力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语言学习进行再造与改进的过程。”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语言习得就是通过点滴的积累,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之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首先,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在主观能动性的驱使下,进行能力和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语文不仅是信息的累积,更是学生自身主动的创造过程,需要促进学生形成语言方法,并用习惯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其次,从养成教育理论看,养成教育观认为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是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积累而成的,通过语言习得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受到熏陶与感染,在活动中产生学习兴趣,在浓郁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读与写的乐趣。

二、利用语言习得提升小学生读写能力的途径

1.调动感官,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习得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语言的习得。对小学生而言,读与写本身是枯燥的活动,如果进行机械化训练,不但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形象性与注意力分散的特点,充分利用形象化的事物来刺激和调动他们的感官,以建立“眼看、耳听、鼻闻、手做、口说”五位一体的感官系统,使他们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理解和应用语言。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五彩池》一课时,教师可将《五彩池》与美术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五池盆”的小组活动,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引导他们将不同的小石子涂上不同的颜色,或在盆底拼出不同的图案,比一比哪一组把自己的水盆布置得五彩斑斓,促使其迸发丰富的想象力。

2.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积累与感悟中习得语言

叶圣陶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与感悟语言,在生活积累中不断习得。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许多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感到无处下手的重要原因就是对生活的积累与挖掘不够,因此有必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让学生学会观察。例如在学习命题作文《那笑容令我难忘》时,为了让学生找到写作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开展“百笑图”活动,让学生搜集各类笑容的照片,将搜集的照片拿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待讨论出结果并且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时,再进行《那笑容令我难忘》的写作,就变得容易多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推荐课外书籍,教会他们课外阅读的方法,重点训练精读、略读、速读,从课外阅读中吸取写作的养分,摘录文中的好词句,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养成“边读书、边记录、边思考”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演讲的形式展开课堂,在课堂上举行“优秀导游比赛”,让学生依次在讲台上介绍张家界的景色,其他学生当游客,并对“导游”进行评价,比一比哪位学生的描绘生动形象,使他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赢得的“游客”最多,这样一来,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活动中加深了对张家界的印象,也积累了写景作文的素材。

3.创新方法,让学生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习得语言

如果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平铺直叙”型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利用灵活多样的策略,践行“启发式、任务驱动式、游戏式、探索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创设提升读写能力的习得环境。

第一,可利用情节补白,利用补白来创设悬念,留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培养发散思维。例如学习《景阳冈》一课,在赞叹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气概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老虎现在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武松把老虎打死,不利于保护野生动物。”这时,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从现代社会动物保护的角度,让学生写一篇穿越式作文,写一写武松穿越到现代社会,变身为护林员或动物保护工作者与老虎发生的故事。

第二,可以利用仿写迁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迁移是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对某个事物的注意力直接转移到另一事物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在读写之间进行迁移,在教材内外进行迁移,都是良好的语言习得方式。例如在学习《松鼠》一课时,描写“松鼠搭窝”的句子就可以进行读写牵引的练习。文中片段如下:“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些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一句式,迁移到描写其他小动物身上,从而起到良好的建构作用。待学生完成读写迁移并拥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之后,教师可进行创新性的迁移。例如在学习完《游子吟》《绝句四首》之后,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创作故事。又如在阅读完《空气中的“流浪汉”》《爬山虎》《太阳》等说明文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进行写作,使学生在读与写的迁移中逐步习得语言。

第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在学习《狮子和山羊》这类角色感较强的文章时,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文章创作剧本,自导自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游戏中建构他们的读写能力。

总之,语言习得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步伐的不断加大,利用语言的习得形式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也成为当务之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习得语言、回归生活,在积累与感悟中习得语言、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创设语言习得平台,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西马小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

猜你喜欢

读写能力小学生语言
Letter time 书 信 时 光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国际扫盲日
爱尔兰推出新的在线资源协助教师提高儿童早期读写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建立全球读写能力联盟
我是小学生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