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岗前培训平台,促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
2014-10-20潘骏
潘骏
摘 要: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对于新教师适应大学教师这一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通过对岗前培训的内容、方式等现状进行分析,对岗前培训的平台进行立体式构建,对新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的专业化成长,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岗前培训 教师专业化
当下,越来越多的非师范优秀青年毕业学生进入高校建设的队伍中,这些优秀青年大多数拥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头等大事,通过对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梳理发现: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分为入职准备期、岗位适应期、能力提高期、职业成熟期和事业成名期五个阶段。在高校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高校必须对新进青年教师采取措施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和创新专业教学技能,提高和完善职业修养,实现“新手”型教师向“胜任”型教师乃至“专家”型教师的迅速转变。因此加强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保障新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岗前培训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是实行“先培训,后上岗”这一高校教育制度的基础,对发展教师专业教育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教师法》第19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1997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进入高校的教师要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就必须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教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等课程的培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高校组织岗前培训主要是让新教师掌握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进而更好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二、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时间短而集中
目前高校安排岗前培训时间主要在新学年的9月-11月的周末或者晚上,总计60课时左右,而高校教师涉及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专业性和实践性比较强,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运用是比较困难的。
2.培训内容单一陈旧
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教程》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培训是学校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设定的,模式趋同、结构单一,在培训内容上不能完全体现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经历教师的差异性和实际需求,忽视高校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培训内容陈旧片面,偏重于理论培训,忽视对教学实践的培训。
3.考核形式片面陈旧
针对四门课程的培训考试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仅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对教学技能的考核。新进教师即使通过上述课程的考试,也很难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教育案例和教学技巧的知识。
三、构建岗前培训新平台
1.完善岗培制度化建设
岗前培训制度建设要建立在对国家、省级和其他相关部门对岗培政策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要在总结过去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例如制定岗前培训工作的管理和实施方案和方法,对培训形式、培训对象、培训范围、培训内容统一规范,完善考勤制度,培训期间不定时不定人抽查式考勤。逐步建立完整的个人培训档案,将岗前培训工作与新进教师的考核、转正、上岗、晋职、晋升有机结合,确保岗前培训工作全面稳定地实施。高校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正确认识岗前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从有利于新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的高度认识该项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明确职责分工。在前期准备岗前培训的工作中,应当对相关岗前培训的政策进行传达和解读,应用多种形式比如网络、会议、座谈等进行岗前培训的思想动员和意义阐述。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注重被培训教师的学习自由和个性发展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能够依据自身状况自由地、无障碍地、随时随地参加学习与交流,才能使培训真正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2.建立专门化培训队伍
高校是人才汇聚之地,拥有众多的学科和学科专家,高校培训管理机构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和资源,从各学科抽调教学和教育等方面的名师,进行“以老带新、传帮接带”。注重选拔专家的专业背景,挖掘教育教学优势点,平衡各学科的人数和兼顾各专业的特点。这样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数量充足的、创新能力强的师资培训队伍,这对于新教师的发展成长、职业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对学术、能力、技能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3.优化培训内容和形式
目前高校岗前培训的主要形式是授课,主要培训内容主要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1)改进教材内容
教材是新教师学习相关教育学知识的第一手资料,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理论学习的效果。教材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要求和发展要求相结合,关注案例的学习与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供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教学课题与教师们共同讨论,启发教师教学思维,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学习效果。
(2)丰富教学内容
开展岗前培训座谈会,了解新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岗前培训的教学要求,制定适合新教师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教学,激发新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完成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转换。对培训课程的设置要坚持内容和技能的统一。培训课程既要包含理论方面的学习,又要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灵活和多维度地对不同的教师进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培养方式,让教师熟悉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教学工作做到游刃有余。
(3)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设置要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每个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自身能力都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可以将所授知识分为“通识”和“专业”两部分,按照需求和要求的不一样,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和模式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以下培训方式:①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培训模式;②现场诊断的培训模式;③示范—模仿的培训模式;④专题讲座模式;⑤问题探究模式;⑥网络信息交流模式。以上六种模式构成了教师岗前培训教育的培训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案例分析为主的培训模式是主体,专题讲座模式是基础,示范—模仿的培训模式是重心,专题讲座模式是辅助,问题探究模式是主导,现场诊断的培训模式是发展。它们各有侧重,互相联系,紧密配合,共同促进教师岗前培训体系的正常运行。
4.建立跟踪培训的体系
岗前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新进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但是,教师的职业化特征提出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的要求,因此岗前培训涉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新进教师会在初期的工作中遇到一系列的专业和发展问题,高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跟踪培训体系,在岗前培训结束后2~3年内继续为教师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工作,确保他们能够完全胜任教学和科研岗位的职责,这是高校岗前培训工作的延续。岗前培训和跟踪培训是完整统一的有机结合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鲁烨.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阶段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5):38-42.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2013年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金立项项目高校科技领军人才成长规律研究(xjj2013-68);2014年扬州市科协软科学研究立项项目(扬科协字[2014]49号,序号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