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轮驱动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
2014-10-20李洁
摘 要: 高校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整合和流通起着重要作用。政产学研是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要不断加强高校的科研管理,完善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新思路、新办法,从而促进科技不断发展进步。
关键词: 四轮驱动 政产学研 合作模式 创新机制
2012年7月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如果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再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中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次承前启后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央政府继2006年之后,再次强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号召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并且,给出了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时间表。由此可见,在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产业,在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方面能否分工合作、协同创新,直接关系着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成败,然而,高校发展形成的格局、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等,使得政产学研合作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赢得的挑战。
目前,在政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方面,“三螺旋”(the trip le helix)创新模式具有代表性,它是由Etzkowitz和Leydes dorff于1995年提出的,是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发展区域和生产领域社会经济上统一起来,形成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三力合一,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三重螺旋创新系统理论,并在发达国家的政产学研合作中得到应用和持续发展[1]。而从我院目前科研发展的趋势,除了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产业的作用外,企业在政产学研过程中起着突出作用。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2]。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政产学研用”到“政用产学研”,虽然只有一两字之差,但后者进一步强调了政府推动的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及用户体验与创新,强调了面向应用的价值实现。所以,作为高校,更应该要结合学科、科研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支持和引导作用,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产业四力强强联合,构成“四轮驱动”结构,不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作出贡献。
1.政产学研合作的四轮驱动理论
“政用产学研”是一种创新合作系统工程,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与耦合,是对产学研结合在认识上、实践上的又一次深化。
四轮驱动(Four-wheeldrive)的概念首先出行在汽车行业,是指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从而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之后,四轮驱动理论逐渐被认为是各项工作互动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模式。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是指政府、产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互动,四位一体构筑大平台,四者关系见图1。
政府、产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四者之间形成了“四轮驱动”的核心要素,但之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协作过程,四个方面并不是独立运行的,它们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每一项核心要素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与功能,它们分别对创新环境、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技术支持等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为服务国家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趋势。
2.政产学研“四轮驱动”结构分析
高校政产学研合作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3]。
政,即政府,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和激励政策、提供资源条件,对高校发展起到引领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形态的演变,政府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和政策引导中的作用及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可以由政府牵头推动创新平台搭建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一体化发展,在强有力的政策保证下使产学研合作围绕应用转化和创新价值实现得到快速发展。
产,即产业,为高校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提供舞台。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寻找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以科研机构、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为高校、研究机构提供研究和人才开发的利用资源。
学,即学校,是高校服务发展的主体。大学是科学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整合和流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学校方面讲,这里有较多优秀的人才在从事研究,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从事创新工作的专注度,弥补了企业自身创新的不足,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企,即企业,提供知识创新成果,是高校服务发展的载体。对于企业而言,有较好的生产能力,但科技含量低,科学研究创新不够,但可以把高校的知识资源和科技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转化。所以,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缩短创新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在合作和沟通过程中,得到新的反馈,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的科技服务能力,在科研经费上也更合理和科学。
由此可见,四者结合的本质,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服务国家创新型经济发展。
3.高校政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政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在科研管理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科技成果转移渠道不畅。
现在,很多企业拿着大量资金寻找科技创新成果,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又转移不出去,导致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科技力量自成体系,独立运行,造成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等问题,导致大量的科技成果无法转化,浪费精力、物力和人力。
3.2科研人员考核制度不利于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当前,高校普遍采用职称和职务等级发放科研津贴的,而职称职务的获得,主要是看权威性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申请的项目获得的奖励,专利情况等,对于科技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问题很少看中,致使高校老师很多科技项目申请后,偏重于技术与理论,与市场需求脱节,研究的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申请了专利和发表论文的水平上,项目研究意义不大,产出效果不好。
当前,少数教授未评职称前,发论文,申报项目,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职称评定后,科研动力不足,研究成果停滞不前,更多的是享受这个教授待遇,从而导致研究资源流失。
3.3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完善。
当高校大多都成立了科技开发部门,负责校内科研成果的开发与推广,但工作内容仍然停留在校内,主动走出去联系计划和机会较少,即使走出去,迈的步子也不够大,不够深,沟通渠道较少。而且学校学科较多,每位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都不同,而学校科技开发部门掌握的资源有限,造成了科技成果和应用推广不足。
另外,高校由于学科建设发展需求、整体实力提升等众多因素影响,学校科技部和老师较多的关注点在于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项目的申报上面,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973、863等重大项目课题、各项科研成果奖励申报,而对真正获得的科技成果,如何将其转化,投入不够,重视不足。
4.“四轮驱动”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机制对策
4.1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我国高校现行的科技制度,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制度较少,应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将高校科研教师的精力可以投入到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科研活动与社会企业需求的对接,从而提高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4]。另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科研经费管理具有适应性和开放性,管理方式更灵活,从而促进科研课题研究,这样能够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性,在保证完成课题的情况下,可以和企业、科研院所间合作,多出成果,提高科研水平。
4.2加大对高校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的投入和管理,搭好成果转化的中间桥梁。
高校都有科研成果转化的部门,应该加大对这些部门的人力、财力、精力的投入,通过对学校老师科研成果深层摸底,掌握老师的研究成果,从而能够将成果带出学校,走向企业院所。同时,部门、院系管理人员应该起好中间的桥梁作用,积极保持与企业、科研人员的沟通和联系,把问题带进来,把成果带出去,从而做好过程管理,真正做到互通有无,合作双赢。
4.3以项目为牵引,增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研动力。
人才是科研工作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实力与水平[5]。高校推行科研岗位责任制和岗位聘任制,确定岗位责任和目标,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科研机构负责人等,要严格考核,引进过程中,要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一批科研人才,善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要给予奖励,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人才队伍建设得以不断强大,科研成果得到很好的转化,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以项目为牵引,合作双方科研人员交流,形式多样。例如,现在高校与地方、企业较多的互派人员挂职、教授柔性进企业、企业技术骨干在高校组织技术培训讲座、引进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学校兼职教授进行讲学,组织对口与地方的招聘会等方式,加强人员交流,是建立紧密政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有段,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4政产学研合作各方要扩大合作规模,寻求切入点,提升合作水平。
在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要找到“四轮驱动”的汇聚点,即合作领域的方向相同,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并充分考虑到未来学科发展的趋势,寻求科技创新合作的汇聚点。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与江苏太仓市璜泾镇,以及苏州荣文集团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为例,太仓市璜泾镇积极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推进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大力发展新兴的产业,在资金投入、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上,政府都给予了重点扶持和政策优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气学科,充分利用电气学科的科研成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寻求合作切入点,苏州荣文集团则提供技术支持,全力投入,实现转型升级,在合作思路、理念、项目、成果等多方面产生碰撞,真正将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4.5合作方的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参与,推动政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
在明确合作目标,汇聚合作共识,形成了科研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之后,各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对推动合作交流持续开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无锡市开展风电领域政产学研合作为例,自合作以来,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率领无锡市党政代表团先后两次访问学校,并就政产学研合作事宜与学校的领导深入交流;学校党委书记崔锐捷、校长朱荻等校领导也多次带领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专家走访无锡惠山区,实地考察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合作模式,推动政产学研合作[6]。再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政产学研合作为例,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每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的合作,全体党政领导均全程参加,并力邀相关合作方向的基层系、所、中心的负责人或科研负责人来参与,寻找合作切入点,对合作做好规划和沟通,为后续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产业是“四轮驱动”结构模型的核心要素,在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起到了支撑作用,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实践、增强互动、提供机制保障,不断探索和总结,在合理合作模式和完善运行极致基础上,真正实现政产学研的一体化,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红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4):6-8.
[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3]周训胜.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模式创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8),第30卷(4):68-71.
[4]马静.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9),第30卷(5):633-636.
[5]李序南,魏纪林,朱丽琼,倪曙光.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科技管理研究,1996(6):34-36.
[6]孔祥浩,宋迎东,熊克.政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1(7):32-33.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高校科研管理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资助编号:NR2013029;项目负责人:李洁)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