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交际的全方位视角:顺应—联模式

2014-10-20赵怡薇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关联语境

赵怡薇

摘 要: 语用学界的两大理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具有突出的理论优势,但是在实际的言语交际研究中,又各有缺陷,不能对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做出全面系统的解释。研究表明,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多方面存在极强的互补性。本文通过详细论述两者的理论渊源,提出整合两种理论精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进一步引入言语交际研究的全方位视角:顺应—关联模式。

关键词: 关联理论 顺应理论 顺应—关联 语境

1.引言

语言是人类日常生活中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人们对言语交际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早期学者的研究局限于词汇、语义、句法等静态层面,侧重于语言的形式和功能。

近年来,更多的学者把言语交际看成具体语境下的动态交际过程,并试图用不同的语用理论框架解释它。比如:Grice的合作原则;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Leech和Levinson的礼貌原则,等等。在言语交际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理论不能有效解释所有交际现象,只能关注交际的某个侧面,无法涵盖交际的全过程,无法对言语的产生和理解机制进行全方位解读。

2.顺应—关联模式的理论渊源

2.1关联理论

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专属于人类的认知活动,提出了交际的明示——推理模式,即任何交际过程都包含明示和推理两个方面[1]。

就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表达意图以使说话人取得关联的行为。为了保证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听话人付出认知努力进行加工推理,说话人要在对听话方认知能力进行估测的基础上做出最佳关联假设,从而决定采用何种言语表达方式。

就听话人而言,交际是一个推理识别说话人意图的过程。听话人根据说话人选择的言语表达方式,在语境假设的前提下,对于话语以寻求最佳关联为导向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推理得出说话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2]。

关联理论一经提出,就因其强大的解释性,迅速成为语用学界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理论。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它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言语交际包含言语的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关联理论对理解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但是在言语的产生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阐释,从而使在其理论框架下进行的言语交际分析有失平衡和完善。其次,关联理论偏重于指导性的宏观理论解释,在涉及具体语料时,对于细节的描述性不强,无法体现语言使用的具体规律[3]。

2.2顺应理论

在Verschueren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顺应论认为,与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原则相同,人类在语言的使用中,也应该对认知、社会和文化环境进行顺应,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实现。因此,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从庞大而不稳定的可能性中不断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以下特点:语言一旦被使用,就必然产生选择;选择可以在不同的语言层面同时发生;选择对象不仅包括语言形式,还包括交际策略;做出的选择呈现出选择者不同的知觉水平;选择既存在于话语的产生,又存在于话语的理解。

Verschueren指出,语言的三个层级存在的基本特征,使选择成为了可能。它们分别是:多样性,即语言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种可能;商讨性,即选择是在高度灵活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无需遵循严苛的准则;因为商讨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语言必须具备第三个特性,顺应性,从而确保言语交际的成功实现[4]。

顺应理论把交际视作动态的顺应过程,开拓了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它对于语言的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把社会因素纳入到对于语境的详细描写中,弥补了关联理论的不足。但涉及各个层面的顺应和选择,也使它在分析语料时缺乏统筹性纲领,它未能解释清楚顺应普遍性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应有的理论高度和深度[5]。

2.3新视角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看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从不同的出发点研究言语交际,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对于交际现象的深化理解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但是由于自身固有的缺陷,都不能在对语料的具体分析中达到圆满。鉴于此,建立一个更具理论优势,更加系统和全方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必然。

上文已经提及,顺应论能够弥补关联理论的不足。通过更加具体的分析比较,还能发现两者在许多方面的互补性[6]。

两个理论都致力于对言语交际提供合理描述,但是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学出发,对于言语理解的认知过程提供了宏观视角,从而在认知方面具有更强的解释力;顺应理论从社会视角出发,可看作言语交际的微观视角,在交际策略的阐述上更具综合性。

关联理论提出了顺应论未能提供的系统性推理机制,但是,这个机制又涉及太多主观因素,在操作中太过抽象;顺应论由相关联的分散的具体概念构成,正需要概括性的指导原则控制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顺应过程。

在语义范畴,关联理论既研究言外之义又探讨言内之义,但重心更多偏向后者;顺应论,把重心放于语言在认知、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意义功能。两个理论,前者聚焦言语交际的本质以解释“为什么”,后者着重语言表面以回答语言使用中的“什么”,在研究焦点上互补。

综上,关联理论只涉及社会真空条件下独立个体的形式化交际,而顺应偏重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参数。关联理论的认知视角使它不能算作“纯语用学”,而顺应论是“纯语用学”涵盖社会语用学,符号语用学等分支,它可以被视作功能视角下的综观语用学,覆盖各个层次的复杂的语言使用现象。以上方面的互补性,为整合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使之成为有机整体提供了可能性。

3.顺应—关联模式

在关联和顺应两种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有学者尝试性地提出了顺应—关联模式,全方位涵盖交际的生成和理解两个方面,并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不断互动进行语境顺应和关联寻求的过程:于说话人而言,就是通过采用具有最佳关联的语言选择和交际策略选择,做出的明示行为;于听话人而言,就是理解说话人意图从而获得交际效果的推理努力。

在顺应—关联模式下,语言的产生机制是说话人首先通过顺应听话人的语境关联,估测听话人认知语境和推理能力,得出最佳关联的假设;其次,做出具有最佳关联的选择,既包括语言形式又包括交际策略的选择;最后,通过发出具有足够关联性以吸引听者注意并为之付出加工努力的话语,结束言语产生过程。

另一方面,语言的理解机制是听话人必须建立语境假设;一旦话语发出,就立刻把语境假设同说话人提供的语言形式进行顺应。在此过程中,最佳关联既是指引又是目的,即听话人选择的语境假设是以关联性为前提的,他进行顺应的目的是要获得语境效果。经过这一顺应过程,听话人才能得出与说话人交际意图相符的推理结果,从而终结理解过程。

在顺应—关联模式下,语言的产生和理解不能离开语境因素,这模式中的语境概念指的是变量,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语言语境,也就是上下文语境,包括语体、衔接手段和词序等;第二种是情景语境,指明交际发生时的环境,类似于顺应理论的物质世界概念;第三种是背景语境,指交际过程中涉及的除上述两种外的所有因素,涵盖了百科知识、Verschueren提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世界,等等[7]。

顺应—关联模式的主要观点,可以总结如下:话语交际以关联性为前提;交际参与者的关联假设决定其特定的语言选择;话语交际是顺应关联过程,是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言语交际也是一个策略选择的过程[8]。

4.结语

整合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互补优势,顺应-关联模式吸取了上述理论的精髓,涵盖了言语交际的生成和理解,在具体分析中更具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它为人类言语交际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全方位视角,已经被运用到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中,展示出了令人满意的解释力和描述力。

顺应—关联模式虽然一经提出就获得了普遍关注,展现了强大的理论优势,作为一个较新的分析模式,对于它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其理论生命力有待观测;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仍需要在更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中证明;它的理论框架的不足之处,需要在研究出现的问题中得到体现,并且加以修正和改善。

参考文献:

[1]Sperber&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86/1995:63.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86-187.

[3]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21-28.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Ltd,2000:56-60.

[5]廖巧云.合作·关联·顺应模式与交际成败[J].四川外语语学院学报,2005(02).

[6]廖巧云.C-R-A模式:言语交际的三维阐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57-159.

[7]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2):28-33.

[8]江伟玲.言语交际的新模式:顺应—关联模式[J].中州大学学报,2010(6):91-92.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关联语境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