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4-10-19
▲插画/温京晶
◆“食品添加剂不应该是消费者关注的问题,消费者不可能看懂各种添加剂的化学名称。”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曹雁平教授如是说。曹雁平认为,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熟悉了解千百种食品添加剂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诸如食品添加剂这样的专业信息,都应该是在食品出厂时由政府相关部门严格检查控制的内容。那些已经进入流通领域的食品就应该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如果再不提升医生的整体观,国内将只有专家没有医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如是说。樊代明认为,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医疗体制等原因,国内医院分科过细,导致医生普遍缺乏整体观,缺少病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过分关注病灶而非病人,只关注于解决自己专业领域的疑难问题,却不关心这种治疗是否会给患者带来其他的损害,往往能够治好某一科的疑难杂症,却不能使病人彻底恢复健康,没有起到医生治病救人的作用,只能称之为“专家”,却算不得“医生”。而要想避免这一情况继续恶化,就要尽快提升医生的整体观。
◆“一旦手术知情同意书成了医疗事故的免责书,和谐医患关系就成了空谈。”
——某业内资深人士如是说。这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医生不是机器,难免会出现偏差,很多医疗纠纷发生的关键不在于出现医疗事故,而在于医疗事故发生以后的处理办法。现在有些医院和医生想凭借手术知情同意书来推卸责任,一旦病人或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就认为所有责任都与医院无关了,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不但会恶化医患关系,而且会促使医生丧失医德,如果这种做法得到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们的普遍认同,那么和谐的医患关系就更无从谈起了。
◆“医生如果不会看病,就算再会写文章,也根本称不上医生。”
——全国政协委员范利如是说,范利认为,现在医院以论文作为医生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这种做法实在有失偏颇。这种重科研而轻临床的做法,是导致临床医疗质量产生滑坡、医生队伍不稳的重要原因。医生本来是治病救人的,这种评级制度却促使他们花大量时间去写论文、做课题、做科研,在临床上花的时间反而很少,造成了很多外科医生不会开刀,内科医生不会看病,使他们背离了医生本来的职责,很难再称之为医生。
◆“当某些国家或者地区限制内地中国人购买奶粉的时候,为了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政府应出面交涉或干预。”
——某业内资深人士如是说。这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婴幼儿吃不到质量可靠的奶粉,就会影响到长大以后的身体素质,进而影响一个国家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了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政府应出面与有关国家或地区交涉或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