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2014-10-17吴发荣
吴发荣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浙江常山 324200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改变为基础的颈椎综合征,临床上主要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四个类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最常见,可见颈部活动受限、肌肉僵硬、上肢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症状[1]。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本研究应用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2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00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月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人民医院就诊且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40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其中,观察组男114例,女86例;年龄18~64岁,平均(42.9±3.7)岁;病程 20 d~16 年,平均(1.8±0.6)年。对照组男 107例,女 93例;年龄 21~67岁,平均(44.7±2.5)岁;病程 30 d~18 年,平均(2.1±0.8)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①症状:颈项肩背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感,颈部肌肉僵硬,颈后伸时加重,咳嗽时诱发,夜间痛。②体征:颈棘突旁压痛,并向上肢放射,叩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上肢肌力下降。③影像学表现:X线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CT检查可见1个或多个椎间盘突出、项韧带钙化等,与临床表现相符。④除外其他疾病。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愿意配合治疗,无其他疾病及禁忌证者。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类型颈椎病、严重骨质疏松、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及妊娠、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1.3.1 针灸方法 患者取坐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穴位,穴位:风池、天柱、天宗、颈椎相应节段夹脊穴、肩髃、肩髎、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肩贞、后溪、外关及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0.25 mm×40 mm毫针缓慢进针,进针约0.5寸,提插捻转至得气,留针3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针刺时注意穴位禁忌。
1.3.2 推拿手法 患者取坐位,以推、拿、按、压、揉、滚等手法推拿颈肩部肌肉、韧带,点按风池、风府、肩井、缺盆、天宗、外关、曲池、合谷及颈部阿是穴等,使颈肩部及上肢有酸胀感,之后双手托住患者下颌,拇指顶住枕部轻轻向上拔伸,并在保持拔伸的同时,作颈部前屈、后伸、旋转等动作,最后用抖法将双侧上肢牵抖各5次,每日1次,每次30 min,7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3 穴位注射 患者取正坐位,取风池、风府、夹脊穴及阿是穴。皮肤常规消毒,取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1 mL和维生素B120.5 mg混匀,进针约0.5寸,缓慢提插至得气,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隔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VAS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临床效果情况,并分析比较。
1.5 评价标准
1.5.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会监制的VAS卡,左端为0分,没有任何疼痛,右端为10分,疼痛程度最强,用直尺量出疼痛强度值。分数越高表示颈椎功能越差。
1.5.2 健康调查简表评分 (SF-6量表评分)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进行评分[3],包括躯体健康功能(P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总的健康状况(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RE)和心理健康(MH)等8个维度。每个维度根据公式换算为最终分(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状况越好。
1.5.3 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良好,能胜任日常工作。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好转:症状、体征减轻,颈、肩、肢体功能均有改善,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总有效=治愈+显效+好转。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 VAS 评分比较(分,±s,n=200)
表1 两组 VAS 评分比较(分,±s,n=200)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7.84±0.861.04±0.623.903<0.05对照组7.93±0.913.12±0.832.926<0.05 t值5.4073.242 P值 >0.05<0.05
2.2 两组SF-6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F-6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SF-6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6量表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26例(13.00%),显效108例(54.00%),有效 48例(24.00%),无效 18例(9.00%),总有效率为 91.00%;对照组治愈 14例(7.00%),显效 57例(28.50%),有效 77例(38.50%),无效 52 例(26.00%),总有效率为74.00%。观察组治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 SF-6量表评分比较(分,±s,n=200)
表2 两组 SF-6量表评分比较(分,±s,n=20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为两组治疗后统计比较
组别 躯体健康功能 躯体角色功能 躯体疼痛 总的健康状况 活力 社会功能 情绪角色 心理健康观察组治疗前59.12±19.7626.88±17.4343.99±22.5352.83±17.1958.14±23.7653.66±30.7046.49±19.8661.34±18.43治疗后86.57±13.32*85.38±34.66*82.33±16.64*78.26±19.17*80.67±14.42*89.25±21.54*90.53±16.45*82.81±16.17*对照组治疗前58.26±20.3524.37±16.4545.82±21.8753.81±16.5457.63±22.4754.62±30.8447.73±18.9062.93±19.54治疗后71.23±19.46*69.24±40.22*71.19±17.42*64.19±18.72*70.88±15.32*76.13±19.26*79.53±18.32*71.24±15.36*t值2.1092.7342.9263.3522.6313.2362.5742.935#P值0.00350.00420.00860.01760.00640.01120.00670.0088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200]
3 讨论
颈椎病是一个复杂的局部病理改变,包括周围软组织、颈椎骨质结构与神经的病理改变,属中医“痹症”的范畴,与颈部经脉痹阻、气血不畅、经脉失养有关。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颈椎的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骨刺,小关节骨质增生、松动与移位,以致椎间孔变小,颈神经根受到刺激、牵拉与压迫,从而导致脊神经根和周围组织水肿、充血,产生颈肩背及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颈椎病的治疗,大多主张非手术治疗,针灸推拿作为疗效好、费用低廉、不良反应小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活血祛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优势凸显。邱金等[5]、罗会等[6]、齐健[7]认为针灸可以舒筋通络,消除肌肉、神经水肿,改善椎枕肌群的紧张状态,解除肌肉痉挛,调整椎间隙,减轻神经压迫,增强脑供血,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改善临床症状,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徐卢勇[8]认为推拿手法可以纠正、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减轻或解除颈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放松肌肉,松解颈项背部软组织、筋膜的痉挛,恢复肌肉、韧带、血管的弹性和张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的吸收,从而改善或消除项背疼痛及上肢窜痛、麻木等症状。而穴位注射除具有针刺的作用外,所注射药物还可循经扩散,使药物直达患处,既可以延续针刺的效能,又可以增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王洪宇等[9]认为颈夹脊穴位注射有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消炎镇痛的作用。
复方当归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当归、川芎、红花,其中,当归活血止痛;川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红花活血通经,去瘀止痛;而维生素B12可以维护神经髓鞘的代谢与功能,恢复神经的传导功能。两者合用穴位注射可以使药物通过循经运行,直达脏腑,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颈肌紧张,调节神经,加速组织代谢和修复,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李浪平等[10]对4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发现治疗后3个月该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徐明等[11]研究发现颈夹脊穴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结合针灸推拿手法治疗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量、血流速度,接近于正常水平,疗效显著。张欣等[12]对30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夹脊穴复方当归注射液注射治疗发现其VA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针刺组(P<0.05),且优良率明显高于单纯针刺组(P<0.05)。本文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复方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2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方法治疗,对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推拿方法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较好,且生活质量水平较高;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辛凤,邹路,周智梁.温通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3):39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3]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63-268.
[4]张万昌,马奇.牵引推拿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156 例[J].陕西中医,2010,31(9):1217-1218.
[5]邱金,查炜,柳瑞梅.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986.
[6]罗会,江杭,钟洪.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42:15.
[7]齐健.针刺结合弹拨手法治疗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科技信息,2010,25:823.
[8]徐卢勇.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评价[J].江西中医药,2010,41(11):31.
[9]王洪宇,张唐法.穴位注射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3):24-25.
[10]李浪平,顾明红,朱婵.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医学,2012,35(6):541-543.
[11]徐明,郑庆余.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推拿治疗根性颈椎病效果显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6):188-189.
[12]张欣,张宝旬.穴位注射治疗颈型颈椎病 30例[J].河南中医,2011,31(5):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