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探讨
2014-10-17高昆廖映烨张运刘海静陶静
高昆 廖映烨 张运 刘海静 陶静
摘要:针刺手法是获得针灸疗效的关键技术。在总结近三十年从事刺法灸法学教学和临床针灸医疗经验基础上,笔者创立“平腕立指针刺手法”。该法是将刺手指力腕力融为一体,自然衔接,运针自如,组合操作提插捻转手法的一种针刺方法。为了突破目前针刺手法研究中提插和捻转单独研究的局限,笔者拟对“平腕立指手法”进行客观的量化研究,为教学临床及科研提供手法量化依据,并为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平腕立指针法;提插捻转;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11-02
1针法创立背景
现代医家对针刺手法的传承,不仅是责任义务也是对针刺手法的保护。石学敏院士对最常用的捻转补泻手法,根据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补泻定义及操作规范,更新了“大拇指向前捻转为补,向后捻转为泻”的传统定义及操作[1]。石学敏院士在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量化手法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脉症”、“支气管哮喘”、“冠心病”、“胆石症”、“高血压”、“习惯性便秘”、“截瘫”、“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九种病证的针刺量学规律,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提出将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确立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和内涵,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的方向发展。邱茂良教授[2]毕生传承《内经》、《难经》针法及学术思想,十分重视针刺手法、操作技术及作用效应,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针刺手法的临床意义。
美国学者Langevin,HM等[3]研究发现针刺手法中的单向捻转和双向捻转之间的差别可引起皮下结缔组织细胞的不同反应,并且可能是产生不同针刺疗效的原因。日本学者Sakai S等[4]发现使用针刺手法可明显增强前脑脑电活动,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动达到减缓慢性疼痛的作用。其他文献中,多为在对某一疾病治疗的系统评价中提及针刺手法的应用。
总体来看,开展针刺手法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多集中在对提插或捻转单一针刺手法的不同刺激量可引起疗效差异方面,而将提插和捻转相结合的手法研究几乎为零。
2理论基础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灵枢·经脉》明确提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可见,针法作用于腧穴产生针感,促使得气,通过补泻实现并获得针刺效应,针刺手法是针效的基础和关键因素。
《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故当深取之”,可见古典医籍对针刺刺激量已有初步的认识。明代医家徐凤、杨继洲所创立的天、人、地三才法将刺激量贯穿于深浅刺法之中,尤其是杨继洲的“刺”有大小论,用大补大泻、平补平泻来区分针刺刺激量的轻重,从理论到具体针刺手法,达到了刺激量和手法相结合的成熟阶段,古代医家关于针刺手法的总结,不难发现其中朴素的量化观点。
3操作方法及特点
“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操作具体方式如下:术者站立姿势,体态放松,聚精会神,沉肩垂肘,贯气于指,刺手(右手)如毛笔状持针,右前臂手腕与地面呈水平面,拇食指指腹呈垂直90°执针,中指抵住针身上段,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呈半握拳状。进针时,上臂和前臂放松,借腕力顺势发力同时配合拇食指微捻针柄将毫针迅速刺入穴位。运针操作时,“平腕立指手法”自然借助刺手腕力上下运动提插针体,同时拇食指指腹直立捻转运针,腕指力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完成提插捻转针刺手法的组合操作。操作要领在于刺手借助腕力自然上下均匀运动提插针体(幅度、频率、快慢一致);同时拇食指指腹直立执针(针柄与拇食指腹在同一水平线),均匀左右捻转针柄(捻转幅度、频率、快慢一致)。
提插、捻转手法是针刺技术操作的基本手法,但目前针刺手法操作中提插捻转手法较为单一,“平腕立指针刺手法”突破了这种局限:①将提插捻转手法组合操作融为一体。该手法运针流畅,指腕力并用,故针法及动作优美,控针自如。②“平腕立指针刺手法”将针法与效应相结合。针刺手法是实现针刺效应的重要手段,本法组合提插捻转手法,运用于针灸临床能较好解决进针、针下得气、针端调气、单式及复式补泻针刺手法操作,获得良好的针刺效应,促使气至病所,补虚泻实的针刺效应明显。笔者在继承传统针法基础上,针对迄今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针灸学》论述提插、捻转手法及在实际操作中的不足,总结近三十年从事刺法灸法学教学及针灸临床医疗的经验,创立“平腕立指针刺手法”,为针刺手法教学、临床及科研提供科学客观的手法量化评价依据,并为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提供科学依据。
4“平腕立指针法”的研究展望
目前对针刺手法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严密的定性定量实验分析工作较少。为了突破目前针刺手法研究中提插和捻转单独研究的局限,规范将提插捻转手法融为一体的手法,丰富刺灸学内容,为针刺手法教学、临床及科研提供科学客观的手法量化评价依据,并为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提供科学依据。笔者拟对“平腕立指手法”进行客观的量化研究,测定“平腕立指针法”的提插力、捻转力、扭力及摆动系数在内的各项指标参数,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计数资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通过实验规范作用于毫针的提插力、捻转力、摆动力参数及补泻等量变指标,建立该手法补泻的毫针操作量化指标体系,观察该手法补泻手法的针刺效应。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48.
[2]吴中朝,陈德成.邱茂良教授针刺手法与得起精要[J].中国针灸,2001,21(5):297-299.
[3]Langevin HM,Konofagou EE,Badger GJ,et al.Tissue displacements during acupuncture using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techniques[J].Ultrasound Med Biol,2004,30(9):1173.
[4]Sakai S,Hori E,Umeno K,et a1.Specific acupuncture sensation orrelates with EEGs and autonomic changes in human subjects[J].Au·tonomie Neuroselenee~Basic&Clinical,2007,133(2):158-169.
(收稿日期:201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