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的生成灵动的课堂
2014-10-17陈军
陈军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运用动态的生成教学,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的体现。那么,如何才能使思想品德课超越课前的预设,利用动态生成实施教学,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活力四射、灵性十足呢?
一、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动力源”
一堂优质的思想品德课,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学预设。教师准备得越细致,就越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捕捉到动态的课程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个人能力和教育智慧,围绕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动态资源,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改变预设的教学流程,动态地处理课堂,真正地做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融合和升华。记得听过一次市级公开课,教师在介绍“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这部分内容时,引用了“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故事。教师在用幻灯片呈现故事的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读完故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经过认真的思考,大部分学生都能从中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通过较量,从客观上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确实缺失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于是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小组认为与自身因素有关;有的小组认为与家庭教育有关;有的小组则认为与学校教育有关。可就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对这个问题讨论得差不多时,一个学生大声地问:“这种现象的出现,跟社会因素有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由此而打开了……
二、 个性的张扬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生长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生成者。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学生是有创造力的生命机体,他们富有情感,具有想象力,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喜欢张扬个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不会是死水一潭,它具有不可预测的变数,会出现许多意外,从而导致教学资源的大量涌现。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课堂上出现的、稍纵即逝的、有利用价值的观点,敢于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改变预设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充分地展示他们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张扬他们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是课堂上提出的有利用价值的问题,同学们都会重视;只要是在课堂上出现的具有新意的答案,都会得到大家的赞赏;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的探究问题的新方法,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长此以往,学生的潜能定会被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例如在教学“关爱大自然 从我做起”这一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份关于“2011年渤海湾原油泄漏事件”的材料,要求学生针对这次漏油事故,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讨论“经济发展与关爱大自然”有关的问题。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以康菲公司的身份出现,另一组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发布会上,作为记者身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事件发生后贵公司为什么没有及时上报?你们处理这次事故的速度为什么这么缓慢?对遭受损失的渔民你们准备怎样赔偿?通过激烈的对话,学生明白了一个观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
三、 科学探究是课堂动态生成的“营养液”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崭新理念,它是学生在实践和课堂活动中获取新知的方法和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运用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许多预设之外的惊喜会不断出现,原本沉闷的课堂会因此而精彩。学生本来就有一探究竟的天性,而且随着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和情感的发展而愈发愈强。在初中阶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以及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由讲堂转变成学堂呢?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再探索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生成,不断地提高升华,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还以“关爱大自然 从我做起”为例,一位教师的教案中有一段是这样设计的:1.自读课本,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通过自学你有哪些新的收获?(2)在自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疑问?2.小组内部探索、交流。3.全班展示收获,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全班继续讨论、交流并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而在他的二次备课中,则有以下记录: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现实要求?为什么说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的文化多样性?怎样理解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学生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使我始料未及,但实际效果却直接使我们的课堂生机勃勃、灵性十足。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