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图作文《獾的礼物》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4-10-17吴琳薛法根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鼹鼠图画剪纸

吴琳 薛法根

【教学内容】

仔细观察一组图画,根据情境提示,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理解图意,大胆想象,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组织语言,表达所思所感,习作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3.体会图画中蕴含的情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发挥想象,具体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文题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看图作文课,先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礼物)谁来读一读?

生:礼物。

师:齐读——

生(齐读):礼物。

师:你们得到过别人送的礼物吗?说说看,什么时候你得到过谁的什么礼物?

生: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得到过爷爷送给我的一本书。

生:在我过生日的时候,我得到过妈妈送给我的礼物。

师:什么礼物呀?

生:是一本书。

师: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看来家长们都喜欢送书给你们,希望你们多读书。

生:过新年的时候,同学们送给我很多贺卡。

师:这也是礼物,是来自同学的心意。

生:我妈妈从澳洲回来,送给我一只玩具考拉,特别可爱。

师:好极了,每个同学都曾得到过别人的礼物,这些礼物无论大小、贵贱,都代表着亲人和朋友们对我们的爱,是吗?

生:是。

师:今天我们作文的题目是——(在“礼物”前板书“獾的”)

生:獾的礼物。

【点评:作文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学生谈话,聊天,讨论……都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口语“作文活动”,记录下来就是一篇篇原始的“对话作文”。破除作文的“神秘感”,让学生亲近作文,把作文和生活,和日常的说话、做事联系起来,就可以把作文变得很容易,很简单。在中年级书面作文的起步阶段,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正确认知和积极情感,比单纯的方法技能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吴琳老师深谙此理,围绕“礼物”和学生聊天,自然亲切,有了一个“预热”的过程,作文教学就有了动力基础。】

二、阅读引文,进入情境

师:獾,你们见过吗?

生:我在动物园里见过,有点儿像猪。(生笑)

师:(出示课件中獾的照片)瞧,这就是这位同学见过的动物獾。但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童话里的獾。(出示图画)

师:在童话里,獾和人一样穿着——

生:棉袄。

师:拄着——

生:拐杖。

师:戴着——

生:老花眼镜。

师:你怎么知道他戴的是老花眼镜?

生:因为獾拄着拐杖,好像已经很老了,所以我觉得他戴的是老花眼镜。

师:你不但会观察,还很会想象。这是写好看图作文非常重要的能力。请同学们齐读文题。

生(齐读):獾的礼物。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子里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生:獾的礼物是什么?

生:獾把礼物都送给了谁?

生:獾是怎么把礼物送给别人的?

生:獾为什么要送礼物给人家呢?

师:很好,这个故事就是围绕着你们的这些问题来讲述的。想不想赶快看看图?

生:想。

师:看图之前,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这是本次作文提供给我们的材料,也是这篇作文的开头部分。

(课件出示以下文字)

獾总是乐于帮助别人,动物们都喜欢他。

有一天,獾死了,大家难过极了。他们聚在一起,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

(指名读,齐读。)

师:从这两段话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獾特别爱帮助别人,还知道了小动物们都特别喜欢他。

师: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大家很难过。

师:为什么事难过?

生:因为獾老死了,所以大家很难过。

师:很好。

生:我知道动物们都很想

念獾。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他们聚在一起,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这句话知道的。獾都死了,动物们还是不能忘记他,还说他活着时候的事情,说明大家都很想念獾。

师:你们的阅读能力很强,从这短短的两小段文字中,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对我们更好地观察图画,读出图画中的故事是非常必要的。让我们先来认识几个小动物吧。

(出示图画)

师:这是谁?

生:鼹鼠。

师:鼹鼠手里拿的是什么?你看得出吗?

生:鼹鼠手里拿的是纸。

师:是什么样的纸?

生:剪成狼形的纸。(众笑)

师:哦,他注意到了鼹鼠手中剪纸的形状。这些连在一起的小动物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是一串手拉手的小鼹鼠。(生笑)你们做过这样的剪纸吗?

生:做过。

师:说说看,怎么做的?

生:首先要想好自己剪多少个,然后把一张长的纸对折,剪多少个就得折多少次,然后剪一个,就可以出来很多个。

师:(拿出一张长条形的纸)就像这样,把一张纸反复对折(演示),剪出你需要的图案后,打开(演示),就可以得到一长串同一形状的连起来的图案。但是这样做容易吗?

生: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剪断了。

师:是啊,所以你看,当小鼹鼠向我们展示他的本领时怎

么样?

生:很高兴。

生:很自豪,有点儿得意。

师:你们真会观察。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出示图画)

生:青蛙。

师:谁看出来了,青蛙有什么本事?

生:青蛙跳舞很漂亮。

生:青蛙正在转圈。(众笑)

生:青蛙正在滑冰。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过花样滑冰的比赛,运动员就做这样的旋转动作。

师:这位同学不但观察细致,还会联想。青蛙的确在表演溜冰的技艺。你们看他的技艺怎么样啊?

生:还不错。(众笑)

师:别笑,这很不容易呢,如果不得要领,就是在冰上走一走都会摔倒呢!

(继续出示图画)

师:这位是——

生:狐狸。

师:你知道狐狸先生在向我们展示什么本领吗?

生:他好像在展示自己的领带。

师:对,我们发现狐狸先生系着领带。你们会打领带吗?

生:不会。

师:你们见过爸爸打领带吗?

生:我见过。

师:说说看,爸爸是怎么

打的?

生:我爸爸打领带的时候打得特别快,我没看清楚。(众笑)

师:下一次要好好看,反正不太容易,一定要有人教我们或示范一下才行,是吧?

(继续出示图画)

师:这又是谁呢?

生:兔子。

师:兔子太太在做什么?

生:她在用泥巴捏她自己。(众笑)

生:不对,兔子太太在做兔子形状的饼干。

生:兔子太太在做薄饼。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看到兔子太太穿着做饭时候才穿的围裙,桌子上好像还有面粉。

生:老师还说这是兔子太太,兔子太太一般不会去玩橡皮泥。(众笑)

师:你们真聪明,兔子太太的厨艺远近闻名,特别是烤饼干的功夫。

【点评:有了一个聊天的“预热”,吴琳老师并非直奔作文主题,而是给学生认识几个动物朋友:獾、鼹鼠、青蛙、狐狸、兔子。这是故事中的人物,呈现的画面是它们的拿手绝活,鼹鼠居然会剪纸?青蛙居然会溜冰跳舞?狐狸居然会打领带?兔子居然会做饼干?一个一个的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它们是怎么学会人一样的本领的?谁教的?于是,故事自然就发生了,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这些图片,恰似故事的“线头”,每一个都牵出一个特别的故事。这,正是吴琳老师“预设”的作文内容,然而却让学生几乎感觉不到。好的作文课,就是像做游戏一样,让人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作文的状态。如果拉开架势:我们今天要写什么什么,写的时候要做到怎样怎样,我想,这样的教学,尚未开始作文,就已经吓跑了一半学生,剩下的都是吓傻的。】

三、观察图画,理解图意

师:我们刚刚认识了几个小动物,让我们来看一看今天要写话的几幅图画吧。

(出示四幅图)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想一想,动物们分别回忆了獾还活着时的哪些事情?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同桌互说)

师:可以说说吗?你看懂了哪幅图?

生:我看懂了第三幅图。獾在教狐狸系领带,狐狸不会系,都系到鼻子上去了。(众笑)

生:我想说第一幅图,这是鼹鼠在向獾学习怎么做剪纸。

生:第四幅图是獾在教兔子太太做兔子形状的饼干。

生:我看的是第二幅图。这是青蛙回忆的。獾活着的时候教过他滑冰,所以他现在才会滑得那么好。

师:这位同学不但能够认真看图,还很会联想、想象,她想到了青蛙现在的情况,这是画面上没有的,看图写话就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大胆想象,(板书:大胆想象)这是非常重要的。你还看懂了哪幅图?

生:我看懂了第一幅图。这是獾在教小动物做剪纸。

师:具体说是哪一个小

动物?

生:是小鼹鼠。

师:那也就是说,这是小鼹鼠的回忆。你能把这个意思再重新说一说吗?

生:这是小鼹鼠的回忆,他回忆的是獾教他做剪纸的时候。

师:这句话不通了,不是“时候”,应该怎样说?重新说一遍。

生:这是小鼹鼠的回忆,他回忆的是獾教他做剪纸的时候的事情。

师:把“的时候”拿掉再

试试。

生:这是小鼹鼠的回忆,他回忆的是獾教他做剪纸的事情。

师:这就通顺了。那么,你从哪里看出獾是在教他做剪纸?

生:我看到鼹鼠拿着剪刀,獾把自己做好的剪纸给他看。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鼹鼠下面的草地上有很多剪坏的纸,说明鼹鼠总是剪不好,连不起来,所以獾才剪给

他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他看到了鼹鼠身后的碎纸片,就想到了鼹鼠总也剪不好,于是獾来帮助他。仔细观察图画,你就会像这位同学一样,发现很多细节,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老师把这位同学的经验也写到黑板上。(板书:仔细

观察)

生(齐读):仔细观察。

师:就第一幅图,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观察到獾教得很认真。

师:怎么讲?

生:我是从獾的表情看出来的,他一副很慈祥、很有耐心的样子。

师:很好。

生:我还看出鼹鼠学得也很认真,他手里拿着剪刀,好像很注意地在看獾是怎么剪的。

师:是很“专注”地在看,非常好!

生:我还看出獾在告诉鼹鼠怎么怎么剪。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看獾的样子好像在跟鼹鼠说话。

师:哦,你从獾的表情想象出他还对鼹鼠说了一些话。真好。同学们,我们知道,这幅图上呈现的内容,都是鼹鼠的回忆。谁能把我们刚才仔细观察到的和你大胆想象到的,组织成一段话,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生同桌互说)

师:哪位同学愿意勇敢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獾看见鼹鼠正在焦急地做剪纸……

师:请等一等。同学们请看,这里是要接着前面的内容讲的,你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师指前一段)

生:有一天,獾死了,大家难过极了。他们聚在一起,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

师:请你接着上面的意思讲下去。

生:獾看见鼹鼠正在焦急地做剪纸……

师:对不起,这位同学。我的意思是说,你讲的话要接着前面的话来说。前面说:“他们聚在一起,回忆……”那么,这里是谁的回忆呢?是不是先要交代一下,不然,上来就说“獾看见……”吓人一跳,獾不是死了吗?怎么突然出来,(众笑)就会感到很突然。你能改改吗?来,我们试试,我读上面一句,你接着我的

话说。

师:他们聚在一起,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

生:鼹鼠回忆起了獾教他做剪纸的事情。

师:这就对了,这样就很连贯,让人听起来很舒服。这一次我们写的看图作文,不是孤立的一幅图,是要把几幅图连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段与段之间的连贯很重要,每幅图的第一句话一定要接着前一段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说,这叫作——(板书:内容连贯)

生(齐读):内容连贯。

师: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连贯。好的,这位同学,我们接着来。

师:他们聚在一起,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

生:鼹鼠回忆起了獾教他做剪纸的事情。

师:我们把“回忆”换一个词儿行吗?为什么要换知道吗?

生:因为前面用了一个“回忆”,这里有点儿重复了。

师:好的,那么你能换吗?

生:能。鼹鼠想起了獾教他做剪纸的事情。一天,鼹鼠正在着急地做剪纸……

师:为什么是“着急地做

剪纸”?

生:因为他怎么剪也剪不好。

师:那你能不能先说他怎么也剪不好,再说他很着急?试

试看。

生:一天,鼹鼠正在做剪纸,他怎么剪也剪不好……

师:鼹鼠想做什么样的剪纸,结果怎么也剪不好?

生:一天,鼹鼠正在做剪纸,他想剪出一长串手拉手的纸鼹鼠,可是怎么剪也剪不好,他很着急。

师:这时……

生:这时,獾走过来说:“我来帮你剪吧!”鼹鼠说:“我想剪出一长串鼹鼠的形状,然后把它贴在墙上。”獾说:“好的。”于是,獾就认认真真地教起来。鼹鼠也认认真真地学,最后鼹鼠终于剪出来了。

师:这位同学能够想象鼹鼠和獾的对话,这很好。如果把“认认真真地教”和“认认真真地学”再讲得具体一点儿就更好了。谁愿意帮他补充?

生:只见獾把一张长形的纸对折了三次,然后在纸上画出鼹鼠的形状,再沿着边线剪下来,一拉,六只连在一起的小鼹鼠就剪好了。

师:好极了。这位同学敢于大胆想象,讲述了许多画面之外的细节,于是这个故事就生动多了。谁再来说说鼹鼠是怎么认真学习的?

生:鼹鼠很认真地看着獾,并学着他的样子折纸、画画,再剪下来,最后他终于剪成了。

师:他终于成功了,鼹鼠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高兴极了,而且非常感谢獾。

师:哪位同学能够看着这幅图,把这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生:鼹鼠想起了獾教他做剪纸的事情。一天,鼹鼠正在做剪纸,他想剪出一长串手拉手的鼹鼠,可是怎么剪也剪不好,他很着急。正在这时,獾走了过来,对他说:“别着急,我来帮你吧!”鼹鼠高兴极了,连忙坐在獾的对面,看着獾剪。只见獾把一张纸对折了几次,又在纸上画出鼹鼠的形状,再沿着边线剪下来,剪好后,轻轻一拉,一长串连在一起的鼹鼠就剪好了。接着,獾手把手地教鼹鼠,鼹鼠学得可认真了,一次没剪好,又重新剪一次,最后终于自己剪出了一串连起来的纸鼹鼠,他高兴极了,心里非常感谢獾。

师:直到现在,想起这件事,鼹鼠……

生:心里还暖洋洋的。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希望你们在把说的故事写下来的时候,要边写边读,多读几遍就会发现语句是不是通顺,语言是不是流畅。下面,请同学们从这四幅图中任选一幅,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像刚才这位同学对第一幅图的讲述一样,围绕图意写一段话。给大家10分钟时间,写在作业纸相应的图画旁边。

(学生自由写作。10分钟后反馈。)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写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生:我写的是第一幅图。

师:请你把它读好。

生:鼹鼠想起了獾帮助自己的事情。

师:这里是“想”还是

“讲”呢?

生:应该是“讲”。

师:好的,请你改一改。

生:鼹鼠讲起了獾帮助自己的事情。一天,鼹鼠正在做剪纸,獾走了过来,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鼹鼠说:“我想把自己的形状剪成一长串,可是怎么也剪不好。”獾说:“别着急,我来教你。”于是獾就教了起来,鼹鼠很认真地学,经过很多次失败,鼹鼠终于剪出了一长串像模像样的纸鼹鼠。现在,獾不在了,鼹鼠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过。

师:应该是“鼹鼠讲起这件事”。

生:现在,獾不在了,鼹鼠讲着这件事的时候,心里很难过。

师:很好。这位同学不但写得好,读得也好。他不但写出了这幅图画表现的内容,最后还补充了鼹鼠讲这件事时的心情。谁还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青蛙讲起了獾教他滑冰的事情。以前,青蛙就怕在冰上走路,獾看到了,说:“来,请你拉着我的手,我来教你!”于是,獾牵着青蛙的手,在冰上一步一步地走。

师:这里写得真好,她注意到了青蛙是牵着獾的手,一步步在冰上学走路的。请你继续。

生:就这样,青蛙不但学会了溜冰,还学会在冰上跳舞。最后,他终于学会了溜冰,感觉心里暖洋洋的。

师:老师帮你调整一下:“就这样,青蛙终于学会了溜冰,不但会溜冰,还会在冰上跳舞呢!”

生:就这样,青蛙终于学会了溜冰,不但会溜冰,还会在冰上跳舞呢!他感觉心里暖洋

洋的。

师:这样回忆着的时候……

生:这样回忆着的时候,青蛙心里暖洋洋的。

师:很好。文章写好后,一定要多读。多读,可以发现语句中的毛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修正。

生:我写的是第三幅图。

师:请读吧。

生: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领带……的事情。

师:这句要好好读,不要断开。再来。

生: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领带的事情。狐狸本来不会系领带的,獾活着的时候,就教他系……狐狸一边说,一边教,最后狐狸就学会了,还很快。(众笑)

师:别紧张,写得很清楚。只是有些地方改一改就更好了。来,老师帮你调整一下。狐狸不是“一边说,一边教”,而是——

生:一边说,一边做。

师:对。还有,“狐狸就学会了,还很快”这句话怎么说更好?

生:狐狸很快就学会了。

师:这样不是很好嘛!请你把这几句话再改一改,好吗?(学生坐下)这位同学很了不起,其实,他写的和读的不完全一样。他在读的时候,发现自己写的有些问题,就及时做了修正,所以,作文写得好不好,要靠读的,多读几遍,就会发现问题,就可以越改越好。最后一幅图,请你

读吧!

生:兔子太太回忆起那天下雪,我正在做饼干……

师:“我正在做饼干”是兔子太太说的吗?

生:是。

师:那要加引号了。兔子太太回忆说,冒号,引号——

生:兔子太太回忆说:“那天下雪,我正在做饼干……”

师:“那天,外面下着大雪,我正在家里做饼干。”这样改好吗?

生:(点头,重读)那天,外面下着大雪,我正在家里做饼干。獾走进来说:“你在做什么?”兔子太太说:“我正在做饼干。”……

师:这里太啰嗦了。你已经在前面说了“兔子太太正在家里做饼干”,那么,獾走进来,还问“你在做什么?”这话就多余了。你改一改。

生:獾走进来,说:“我来教你做动物饼干吧!”

师:改得好!

生:说着,獾认真地做起来,他的手冻得通红。不一会儿,兔子形状的饼干就做好了。我连忙说:“你辛苦了,快暖和一下吧!”獾说:“别客气,快吃吧!我为大家服务很开心。”

师:这里加个“却”字,獾却说——

生:獾却说:“别客气,快吃吧!我为大家服务很开心。”

师:这里写得真好。他想象獾的手冻得通红,还想象兔子太太和獾的对话。写得很精彩。那天,吃着獾做的动物饼干——

生:我的心里暖洋洋的。

【点评:果不其然,吴琳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凭借画面,构想一个一个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獾;每一个故事的情节都是雷同的:獾教动物学什么;每个故事都藏着一根“线”:獾给予动物帮助的友情!所谓的“礼物”,不是看得见的某一件物品,而是教会你一个生活的本领。吴老师在指导中先后提出了“大胆想象、仔细观察、内容连贯”三个要求,旨在鼓励学生把这些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通过观察形象获得更具体、更完整、更鲜明的内容表象。很显然,故事都“说”出来了,且“说”得都很具体生动。但是,吴琳老师的教学点似乎并不在此,而在于教学生如何把这些人物、情节、情感,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即教学生如何写作。这,才是看图作文的目标所在。先说后写,是一条基本的作文法则,而最终要落实到“写”。正因如此,吴琳老师让每个学生用10分钟写其中的一个故事,正是要实现这种由说到写的转化。说得好并不一定写得好,因为书面写作比口头讲述,在语言运用上有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讲述的对象就在面前,有一个互动的过程,而写作则隐去了对象,是一种“独白语言”,更需要作者的缜密思维和文字功夫。作文教学,落点就在这里!】

四、体会情感,完成结尾

师:同学们,你们看(指着幻灯片中的4幅图),动物们都回忆了獾和自己在一起的那些事情,你们说,这里有没有说獾送礼物给他们呢?

生:没有……

生:有!

师:这里虽然没讲獾送礼物给大家,但在动物们的心里,獾有没有给他们留下离别的礼物呢?

生:有!

师:那礼物就是——

生:獾教给每个动物的本事。

师:那礼物就是——

生:獾乐于助人的精神。

师:那礼物还是——

生:獾帮助动物们的那些事情。

师:我知道了,你们的意思是说,獾帮助他们的这些事情,就是獾送给他们的——

生:礼物!

师:有了这些礼物——

生:兔子就不会挨饿了。

生:青蛙就可以在冰上

跳舞。

生:鼹鼠也可以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剪出来。

生:狐狸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

师:也就是说,有了这些本领,动物们就可以——

生:生活得更好。

师:(打开第一幅图片,同时播放音乐《怀念》)让我们再看一看獾的背影,假如你就是村子里的一个小动物,当这样和大家一起回忆着獾还活着时的那些事情的时候,你最想对亲爱的獾——那个永远也不能再见面的朋友,说些什么呢?

生:獾,你做了那么多帮助我们的事情,我想说,谢谢你!虽然你死了,但我们会永远怀念

你的。

生:獾,你的乐于助人会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也会像你一样去帮助别的人。

师:你帮助我们的那些事情啊,我们都会记在心里。我们也会像你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生:谢谢你,獾,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生:獾,如果你能再多活一会儿,我一定会报答你的帮助的,我也会为你做很多的事情。

师:同学们,就把你们刚才说过的话和最想说但还没说出来的话,写在最后,作为这篇作文的结尾。

(学生完成结尾部分的写作。五分钟后反馈。)

【点评: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一个结尾,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吴琳老师以故事中的情感来引导学生构想结尾,实则是揭示故事的寓意,或者说是一种道德渗透。当然,故事的结尾也可以有多种可能,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五、朗读习作,集体评议

师:我请六位同学到台前来,每人读自己写的一段,共同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好吗?

(指名六名学生到台前)

师:你们六位同学要配合一下,在共同完成一篇作文的时候,可能为了内容的连贯,要根据具体情况把自己的一段话作适当的调整,即兴修改、朗读,可以吗?让我们开始吧。

生1:獾总是乐于帮助别人,动物们都喜欢他。有一天,獾死了,大家难过极了,他们聚在一起,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

生2:鼹鼠讲起了獾教他做剪纸的事。一天,鼹鼠正在做剪纸,獾走了过来,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鼹鼠说:“我想把自己的形状剪成一长串,可是怎么也剪不好。”獾说:“别着急,我来教你。”于是獾就教了起来,鼹鼠也很认真地学。经过很多次失败,鼹鼠终于剪出了一长串像模像样的纸鼹鼠。现在回忆起那天的事情,鼹鼠的心里还是暖洋洋的。

生3:青蛙想起了獾教他滑冰的事。那天,青蛙看见獾在滑冰,就走过去,说:“我不会滑冰,您可以教教我吗?”獾说:“来吧,把手伸给我。”獾牵着青蛙的手,一步一步地在冰上走,青蛙跟着獾小心地学习。最后,青蛙终于敢自己滑冰了,他的心里暖洋洋的。后来,他还学会了在冰上跳芭蕾舞呢!

师:你看,前面那位同学已经用了“心里暖洋洋的”,你能换一种说法吗?

生3:青蛙终于敢自己滑冰了,他开心极了。后来,他还学会了在冰上跳芭蕾舞呢!

师:好,就这样改。请继续。

生4:“是獾教会我系领带的,”狐狸伤心地说……

师:这个开头真好!请继续。

生:“我小时候总是不会系领带,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遇到獾,獾帮我打好领带,还手把手地教我,他一边系一边教,直到我学会为止。”狐狸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师:很好。

生5:听了狐狸先生的话,兔子太太说……

师:这位同学接得很好,“听了狐狸先生的话”把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连接起来了,非常自然。请。

生5:听了狐狸先生的话,兔子太太说:“那天,我想做些动物形状的饼干给孩子们吃,可怎么也做不好。后来,獾来了,他教我怎样和面,怎样把面压成饼,再用模子刻出小兔子的形状,然后放在烤箱里烤。动物饼干很快就做好了,满屋子都飘出香味。”

师:好极了,好极了,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老师给你改一个词,可以说“满屋子都弥漫着香味”。

生5:谢谢老师!

师:读完了吗?

生5: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那天的事情。

师:很好。

生6:獾给每个朋友都留下了离别的礼物,动物们在心里对他说:“谢谢你,獾,我们不会忘记你,我们也会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让爱心传递下去。”

师:真好!谢谢这几位同学,你们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了这篇作文,谢谢!(掌声响起,学生回座位)同学们,(指板书)刚才我们分别给每幅图配了一段话,这样一段一段地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有头有尾的作文。在看图作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指板书)——

生:仔细观察。

师:还要——

生:大胆想象。

师:注意段与段之间——

生:内容连贯。

师:这节课,我们只写了其中的一两段内容,下一节课,我们可以在这张作业纸上,把空缺的内容都完成,写一篇完整的看图作文,好吗?

生:好。

【点评:作文写完了怎么办?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交给老师批阅,然后再作修改,如此就完成了教学的整个任务。但是,这样的作后批改,对学生的帮助是甚微的。最好的指导在现场,即面对面地评讲,手把手地辅导。而对于学生来讲,好不容易写了一篇作文,最希望的是即刻知道写作的结果评价。吴琳老师的当堂评议,正是满足了学生对作后及时反馈的需求,且是组织学生一起评议,旨在让学生学会评讲、学会修改。更有意思的是,吴琳老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这又是一个作后修改的“法宝”——读作文。把文字变成声音,通过耳朵来判断语句是否“顺耳”,即是否通顺、妥帖。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经验,更多的是关于听说的经验,善于利用这些经验来修正书面语言中的问题,着实简便有用。叶圣陶先生正是这样教他的孩子修改作文的,吴老师借鉴得恰到好处,也很有艺术性。】

六、拓展延伸,引导阅读

师:今天吴老师给你们看的这些图画,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这些可爱的图画来自一本图画书,(出示《獾的故事》图画书给学生看)书名就叫《獾的故事》,作者是英国作家苏珊·华莱。课后,同学们可以到图书馆或新华书店找到这本书读一读,看看作者写的和你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很多的快乐。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江苏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鼹鼠图画剪纸
好饿好饿的小鼹鼠
大嘴蛙学剪纸
图画捉迷藏
手工剪纸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剪纸
剪纸
图画捉迷藏
我想做穿越的“小鼹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