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的艺术

2014-10-17吴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伯牙感性石榴

吴琳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科学地设计并在课堂上灵动地把握。在当下的语文课堂,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存在诸多有碍学生发展的问题。比如,浅层次的、偏离课文主旨的提问过多,问题指向的思维空间过窄,没有梯度,教师发问过多而不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们不妨从第8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大赛的课例中,探讨一下课堂提问的艺术,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不在多,问在关键处

广东省青年才俊皮涛老师在《中彩那天》一课的教学中,与学生有如下的一段精彩互动。

“面对这个难题,父亲最终选择了把车还给库伯。”皮老师一边勾画板书,一边总结全文。忽然他话锋一转,问学生:“父亲失去了梦寐以求的车,他得到了什么?”片刻的宁静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得到了朋友的信任!”

“得到了库伯和人们对他的尊重!”

“得到了自己良心的安慰!”

“得到了做人的美德!”

于是皮老师说:“所以,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未等皮老师说完,学生便异口同声地说:“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好一个关于“失”与“得”的探究!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想开始了一段智慧的旅程:“失”即“得”,“贫穷”即“富有”,这样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借由一个课堂提问在学生的心里生长出了健康惬意、从容大度的人生态度!这堂课,皮老师不仅带领学生走向了阅读的高处,更是带领学生走向了思想的高处。而这睿智的课堂提问,无疑成了引领学生走向高处的一道曼妙的风景。

当下,很多教师不重视课堂提问的质量,往往在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上问来问去,问题所指向的阅读空间和思考空间过于狭窄,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即可回答,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智慧含量。课堂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问到关键处,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够紧扣主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够引导学生读懂文章丰富的内涵,我们一定可以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幅图景:教室里安静极了,但你却可以感受到无数思想的小溪在流淌,接着,那条条小溪欢快地跳跃起来,腾起一束束美丽的浪花。

二、问题要理性,铺垫靠感性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感性”始终充满了人类饱满的激情,而“理性”则是过滤激情之后的冷静思索。课堂提问,旨在让学生认识规律,发展思维,应具备归纳性和总结性,也就是说,课堂提问要具有理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充满了感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同时,还要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实现学习的迁移。

浙江省的罗才军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就有如下一段富有智慧的导引。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话,老师和同学们配合着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心有灵犀。

(接着,师生配合读文,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深情款款,师生一唱一和。)

师:伯牙善鼓琴——

生: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

生: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一遍读完,师生互换角色再读一遍,在声情并茂的反复诵读中,学生对这样的语言形式渐渐有了感觉。于是,罗老师试探性地问学生:“读着读着,你们发现这样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举起了小手,一个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听了学生的回答,教师毫不吝惜自己的表扬:“你这个发现了不起呀!这样的语言形式就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诉说——

生:一个倾听。

师:是呀!你看,写得多妙啊,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如果没有师生一唱一和的反复诵读,如果没有丰富的感性体验,学生是很难发现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的;如果没有教师在学生“发现”之后那些感性的、深情的拓展与延伸,学生也无法对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丰富的认识。学生良好的语感就是这样在感性与理性的一次次的汇合中积淀起来。“读着读着,你们发现这样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提问,就像挂在枝头的果子,微笑着对学生说:“来,跳一跳,你就可以摘到我了!”

三、问题设梯度,教师巧引领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你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并预设了种种引导的策略,但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学生却不一定沿着你的期待直达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或思考方向。因此,课堂问题要设计一定的梯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驾驭能力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江苏省的倪鸣老师在《石榴》一课的教学中,就给予了我们这方面很好的启示。

师:这一部分,你觉得哪儿写得最有趣、最生动?

生:“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我觉得这里写得很有趣。

师:石榴娃娃多顽皮呀,让我们去看一看吧!瞧,石榴娃娃也对你们笑呢!(边指课件中的图画,边对学生说)这是笑得——

生:咧开了嘴。

师:这是——

生:笑破了肚皮。

师:同样都是笑,为什么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咧开了嘴”,再写“笑破肚皮”呢?

刚才还是你一言我一语、轻松有趣的聊天,忽然被倪老师这么一问,孩子们还真是没想到,但很快,他们就有了答案。

生:如果石榴笑破肚皮的话,要在它非常成熟的时候,所以它必须先要经过刚成熟时候的“咧开嘴”,成熟时间长了以后才会“笑破肚皮”。

多么顺理成章的回答,但显然不能解释“先写、后写”的原因。因为课文中的语句并不是描写石榴生长过程的。倪老师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这样评价学生:“你是一个特别理智的孩子,能从植物生长的过程来分析。”但又立即转问:“有没有同学是从‘笑上来分析的?”于是,有学生这样答道:“有一个石榴裂开很小,就说‘咧开了嘴,有一个石榴裂得非常大,就说‘笑破了肚皮。石榴先咧开嘴,才能笑破肚皮。”

显然,学生从石榴的“笑”里,已经感受到了程度的不同,于是倪老师说:“同学们,老师读懂了你们的心。作者是用不同的石榴来告诉我们石榴笑的程度越来越深,所以作者用上了一个词——‘甚至。以后,当你要表示程度加深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个词了。”

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良好的语感,需要教师在阅读中引领,去发现,去积累。这堂课,学生积累了“甚至”这个词,知道了要表达“越来越……”的意思,可以用“有的……有的甚至……”这样的句式,那么以后,随着类似的积累越来越多,学生就会对语言有感觉,无论对其阅读理解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可见,课堂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根据目标及时引导、点拨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是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四、问题学生出,学习靠自主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然而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操作,却一直是个大问题。许多语文课,教师一问到底,很少关注学生有什么问题,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探讨氛围,课堂上学生不敢质疑,不会质疑,渐渐地不习惯质疑。

福建省何捷老师在《匆匆》一课的教学中,整堂课没有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里习得了阅读的方法,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并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向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品评其中的两个片段。

师:你们从中读出了什么?说一说吧。

生:我从“一去不复返”中看出,可能作者觉得时间过去了就永远没办法回来了,所以就感叹:难道是有人偷了他们?如果是偷,那是谁偷了呢?如果他们是自己逃走了,那他们现在又在哪里呢?从这里我感到作者可能在感叹:啊,时间怎么这么快就没有了!

师:你很了不起!不但读出了味道,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阅读的方法:抓住一个关键词来读。瞧,这位同学一抓一个准,抓住了作者告诉我们的信息:感叹。

好一个“一抓一个准”!有人说,当受教育者感觉不到自己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效果是最好的。在学生发言之时,何捷老师用心倾听,凭借一个语文教师高度的职业敏感,迅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炼了方法,并作为一种赏识性的评价郑重地送给了学生。这样的细节在他的课堂里比比皆是,学生也便在这样的课堂里一直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思维也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开始了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师:孩子们,对话、倾听、思考,越读得深入,我们越应该挖掘什么更多一些呢?

生:应该是思考。

师:来,请大家整理出你们的疑问和思考。

生:作者为什么认为在八千多日子里,除了“徘徊”以外,就剩下“思考”了呢?

师:明明是个勤奋刻苦的人,怎么说是“徘徊”呢?问得好!

生:作者为什么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呢?

生:为什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是有人偷了他们罢”,最后一段又说“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这个问题从头到尾,贯穿课文的始终。问得好!下一节课,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研读。

我们的课堂,一直习惯于解决学生全部的问题,而何捷老师却让学生带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走出教室,这需要一种勇气,也是一种理念。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以学习参与者的姿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局面的很好的方式。当然,这种看似“无为”的教学方式,实则是一种境界,它需要知识底蕴、文学素养和教育经验的支撑。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则是教学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提问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手段,应成为我们在实践中认真研究的课题。课题在思考与实践中得到研究突破,便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伯牙感性石榴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石榴
石榴
高山流水
石榴
石榴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感性理性不拔河
伯牙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