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思想者和实践者

2014-10-17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贾老师教研员研讨

记者:吴老师,您好!在青岛2003年纪念袁瑢老师80寿辰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您和靳家彦老师一起朗诵了一首“歌颂袁瑢老师”的散文诗,感动了全场1000多名观众。据说那首散文诗是您写的,是吗?

吴琳:是的。当我还是一个师范生的时候,袁瑢老师就是我崇拜的偶像,但她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是教科书上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教育家。能够有幸结识袁老师及许多老一辈教育家,是我的幸运,这还要从我初任教研员的时候说起。

师范毕业以后,我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小学任语文教师。整整10年,像现在许多青年教师一样,跟老教师学习备课、上课,也参加各种教学竞赛。23岁时,我在全区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后来,便经常承担学校、学区和全区的教学公开课。28岁担任学校的教导主任,8年后,被区教委调往教研室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如今教龄31年,10年语文教师,8年教导主任,13年小语教研员。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以后,深感继续学习和提高的迫切性,于是开始向老一辈教育家们学习。

记者:听说您经常自费“打飞的”到全国各地去听课、学习?

吴琳:哈哈,没有那么夸张。那时不像现在这样,各种交流研讨活动都比较多,网上学习资源没有这么丰富,语文教学研究资料也很有限。那时能有机会听到一些老教师、名师的课是很不容易的。你知道,当教研员,除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外,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把握最前卫的教学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习是必须的,要走在广大教师的前面。

记得有一个双休日,我从北京赶到上海,听贾志敏老师上作文课。听说我是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后,贾老师邀请我同去拜访他的老师,还神秘地说:“你一定更有收获。”什么人可以做贾志敏的老师?一路上,我的心中充满期待。直到车子驶入上海的老城区,在一条狭窄的弄堂口停下来,贾老师才说,我们要去拜访的是大名鼎鼎的袁瑢老师。

记者:那一次收获很多吧?

吴琳:是。因为袁瑢啊,斯霞啊,霍懋征啊,这些教育家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是写在教育史里面的教育家。论年龄,她们跟我外婆的年纪差不多,能见到她们,简直太意外了。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袁老师,老人家是那么平易近人。她身材挺拔,目光中充满智慧与慈祥。后来,我又去过上海实验小学,那是袁老师工作过的地方,感触很多,所以写下刚才你提到的那首散文诗。在这个过程中,尊敬的袁瑢老师和许许多多小学语文教坛的老前辈们研究教学的足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为小学语文教学留下的丰厚的精神财富,让我如获至宝,使我如饥似渴地研究、学习起来。

记者:贾志敏老师是其中的一位吗?

吴琳:贾老师是我的恩师,2002年贾老师在北京收我做他的学生。如今12年了,我不但向他学习如何教语文,也向他学习如何做一名无私奉献、乐施善教的人。贾老师穷其所有,助我成长。他带我结识袁老师,让我向袁老师学习如何钻研教材;他带我听支玉恒老师、靳家彦老师的课,让我向他们学习如何备课,如何关注学生。当然,我听得最多的还是贾老师的课,几乎他的每一节公开课,我都亲临现场,有的课听过十几遍,但每次听都有新的收获。我从他那儿学到很多教学的智慧,为我日后做好教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除了向老前辈们学习,还有什么对您的成长影响比较大呢?

吴琳:其实还是学习,向一线教师学习。作为教研员,我有机会听到更多的课,不仅本区、本市,甚至全国各地的课都有机会听到。每当我坐在教室后面听课,都感到正在经历着一个生动的语文故事,活生生的课堂每天都在向我诉说语文教学的概念。我曾记下几十万字的“教海拾贝”,把我每天听课采集的精彩片段收集起来,供自己玩味,也供同行借鉴学习。尽管教研员是一个课堂教学的评论者,但我总喜欢站在教师的角度审视课堂、观察学生,从教师成败得失的经历中获取教育的智慧。所以,我常说,与其说我在帮助青年教师进步,不如说是他们在实践中成就着我的事业,促我成长。

记者:很多老师都对您幽默、风趣的互动式评课津津乐道,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苦与乐,同时也开创了课堂教学评论的新局面。您是怎么想到用这样一种方式组织教研活动的呢?

吴琳:你知道,教研员最经常的工作就是听课、评课。评课是一门艺术,要用心钻研。任教研员之前,我做过10年班主任、8年教导主任,深知评课对一个青年教师有着怎样重要的影响。好的评课,能评出干劲,评出思考,评出方向,评出信任和友谊。评课,除了你要有广博的学识、敏锐的课感、教育的使命感,还要有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和善解人意的真诚。我不喜欢那些听了课尽说赞美之词的教研活动,或者评课一言堂,不倾听现场听众的意见的教研活动。这样的活动很不人性化。你想,评课总是由专家去讲,教师只能被动地听,没有发言的机会,或是少数得到发言机会的人,也常常碍于情面,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怎么能调动所有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家思考呢?

所以,我当了教研员以后,为了让听课的教师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就借鉴北京交通广播中主持人与听众短信互动的方式,鼓励老师们通过手机短信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从短信中撷取最有研讨价值的发言与听课者和授课者展开现场互动研讨。那时,每次参加区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有四五百吧,人很多。听课人数比较多的场合,用这样的方式参与研讨是很有效果的。

“短信互动”很有意思,听课者可以自由发表心声,可以不留姓名,畅所欲言,人人都可以和专家对话。对所听的课或褒或贬,或赞或批,或提出质疑,或支上一招,或提出自己的要求,或抒发一时的感受……这样的研讨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也使我有机会听到更广泛的一线教师的心声,听到他们不同的观点,从他们那儿学到很多教育的智慧,也激发了自己更多的教育灵感。

记者:正因如此,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教师培训机构,都在一些全国大型研讨会上采用了这样的研讨方式,一些杂志还开设了“梅林看课”专栏,发表您的互动评点实录。

吴琳:是的。

记者:从《梅林对话》一书中,我看到您不仅仅是和授课教师一起论课、评课,还经常与课程专家、作家一起探讨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吴琳:是。现在许多教研活动搞得很有生气,主办方都会邀请到一些课程专家、作家以及关心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学者参加我们的活动。其中许多学者都参加过我主持的互动研讨,像王荣生教授、张华教授、郑国民教授、梅子涵教授、朱自强教授等,还有老一辈的特级教师,像张光璎老师、周一贯老师、贾志敏老师、于永正老师、靳家彦老师。这种现场互动研讨,也得到了许多活跃在小学教坛的著名特级教师的支持,像王崧舟老师、孙双金老师、薛法根老师,我有很多互动评课,都是和他们一起创造的精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教育的智慧。互动中,我在把特级教师的思想精华提炼出来放大给大家看、评论给大家听的同时,也更加丰富了自己。

记者:现在很多青年教师抱怨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阅读、写作,那么您是如何在繁忙的教研、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进行写作的呢?

吴琳:这也要感谢我的恩师贾志敏先生。我们教研员常规的工作就是下校听课、指导教师备课。我平时有个习惯,喜欢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分别记下教学实录和听课随感。有一次,贾老师随手翻阅我的听课笔记,他激动不已,说:“没有一个人有你这样的机会,能听这么多课,也没有一个人在听课后有你这么多的‘想法,你为什么不把它们整理出来,一课一篇,一天一篇,写成千字文,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故事啊!”

那以后,我便开始给贾老师“讲”这些故事,每天一篇,多则千余字,少则数百字,像写日记一样,写好后,都要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贾老师。贾老师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审视这些故事,帮我修改,点拨我从中获取教学智慧,并激励我不断写下去。有时,他还把自己听到的某个生动的教学片段打电话讲给我听,让我把它写下来。

后来,这样的教学随笔越写越多,有几十万字,贾老师又鼓励我投稿发表,并结集出版。

其实,写作是一种习惯。我们每天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也会有许许多多的思考,及时动笔记录下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慢慢就会积累成一种精神财富,让生活充满乐趣。

记者:吴老师,您是一位优秀的教研员,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为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很多成绩。不过同时我也注意到,您经常和一线教师一起活跃在课堂里,在许多大型研讨会上还看到您承担观摩课。北京要求教研员上课吗?您平时也给学生上课吗?

吴琳:没有统一要求,完全是我自己要去上课。我们研修学院一直都鼓励教研员为一线教师做示范课,毕竟教研员都是曾经最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给学生上课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如果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不给学生上课,就会眼高手低。因此,深入课堂上课是我们教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只要一线教师有困惑,学校有要求,我们就亲历课堂,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近年来,在一些大型观摩活动中,我上过阅读课《去年的树》《生命 生命》《冬阳·童年·骆驼队》《巨人的花园》等,也根据研讨的需要,上过作文课、识字课。和学生在一起,感觉到生命成长的力量,激发了无尽的教育智慧,也更加丰富了我的教学研究。

记者:吴老师,2014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成功举办首届“国际儿童文学阅读周”活动,许

多媒体都做了报道,我注意到您正是这个研究中心的教研部长,这个活动是您参与策划的吗?您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吗?

吴琳:我算是策划者之一吧,主要是王泉根会长、崔增亮教授、王蕾博士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有各级领导的支持。从2012年开始,我应邀加入长春出版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修订和编写工作,注意到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的密切关系。目前,我和王蕾博士正在对“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同步阅读”进行研究,我们组建了由30名小学语文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的研究团队,做了大量工作,正在编撰一套促进学生阅读成长的儿童文学同步阅读丛书,很快就可以和读者见面了。整个研究和编撰过程使我们的研究团队提高了文学素养,增强了研究能力,对阅读教学也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记者:期待着您和王博士主编的这套丛书早日问世。最后,请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您的成长经历,给读者一些启示。

吴琳:学习,学习,再学习。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贾老师教研员研讨
神秘的礼物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