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教学初探
2014-10-17丁振安
丁振安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般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方式,文言文教学尤为如此。这样,教师上课主观地照本宣科,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近年来,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在文言文教学中参照外地先进学校的经验,尝试使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读、译、练、背、总”五步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读、译、练、背、总”五步教学模式
第一步:读。
首先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鼓劲,然后指名学生轮流读课文(每人四五句,以中下水平的学生为主),其余的学生随时准备正音,这样可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学习,而且学得紧张。当试读的学生出现错误时,不少学生都能随时指出,纠正后再由该试读的学生重读。如果全班都读不准,此时教师进行指导,再指名学生试读。这样,通过让全体学生自行试读,出现问题随时点拨纠正,在不断试读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能顺利完成文言文的朗读教学任务。
在实践中我感觉到,文言文教学教师先范读或全体学生齐读,不如让个别学生试读。在学生试读时,试读者认认真真,唯恐读错;听读者仔仔细细,积极发言,辨析正音。这就使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
第二步:译。
在讲授文言文时,放手让学生对照书上的注释,边读课文,边练习译讲课文,尝试翻译重点词句,遇到疑难问题时同桌讨论或举手问教师。经过几分钟(视具体内容而定)的准备后,指名中下水平的学生练习试讲,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按照“读原文——译重点字词——译句子”的步骤轮流译讲课文。在译讲过程中,学生译对的,教师加以肯定,不再重复;译讲不完整或错误的,则由其他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补充、纠正;学生不会的,则由教师引导讲授。这样,学生通过自学,充分暴露了存在的问题,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任务。
第三步:练。
这一步主要是学生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学生通过译讲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我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就设计了以下题目。
1.在文中找出以下句子,并翻译。(1)千古名句;(2)提挈全文的句子(主旨句);(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4)写室中人的句子;(5)写室中事的句子;(6)画龙点睛的句子。
2.陋室不陋,体现作者什么情操?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三分钟后,指名掩卷作答。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它们对学生理解课文,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背诵水平有明显的作用。在课堂上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第四步:背。
文言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读读背背,了解大意”。因此,朗读、背诵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而在理解内容以后的“读与背”,更有事半功倍的妙处。在教学《陋室铭》时,我还根据骈句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最后三分钟抄课文,毕竟“一抄胜十读”。
第五步:总。
每节课我们都学到不少的知识,如果不加以总结归纳,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教师应总结一些规律,让学生容易掌握。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累文中的成语。如《桃花源记》中有“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等成语,找出并弄清成语的意思。
2.通假字。弄清通假字的读音、意思,找出例句和出处。
3.古今异义字。弄清古今异义字的古义和今义,找出例句和出处。
此外,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也是总结的范围,多提示学生在以后碰到相同的字词时,力求举一反三,做好积累。
二、“读、译、练、背、总”五步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译、练、背、总”五步教学模式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它的优越性不断显现。
1.能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讲的时间只有五六分钟,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读书、译讲、讨论、质疑、释疑。这样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全过程让学生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得到加强。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不依赖教师,按照自学指导,紧张地看书、练习、讨论。这样,由旧知向新知不断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便于“培优补差”。课堂上,学生在读书、练习、讨论中出现了问题,优生给差生更正,讲给差生听,这样一来,优生的能力增强了,差生的疑难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
当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定好教学目标,做好自学指导,特别是要精心出好思考题。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确保讨论不走过场。对学生真正难以弄懂的问题,教师还必须做出必要的讲解。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过程让学生学,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比较容易了。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