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智能穿戴设备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建议

2014-10-16姜梦静

移动通信 2014年17期
关键词:产业链

姜梦静

【摘 要】通过对当前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分析,指出健康医疗有望成为其市场突破口,并为健康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智能穿戴 健康医疗 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17-0064-05

1 引言

2013年是智能穿戴产业的爆发元年,在谷歌眼镜、苹果iWatch及三星智能手表的“明星效应”下,智能穿戴的概念得到广泛普及。英特尔、索尼等公司竞相涌入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国内百度、盛大、中兴、华为、联想、小米等企业也纷纷宣布其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上市计划。智能穿戴的概念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市场前景也得到极大认可,但是其发展的路径还不清晰,商业模式也有待探索,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风光同在。一面是可期待的市场需求,一面是难预料的投资风险,国内的商家们该如何抉择?是继续拼硬件、拼价格?还是复制iPhone的成功模式?或是另辟蹊径,在产业链的某一点打开突破口?笔者认为,在当前这个越来越关注长寿、营养、健康、幸福的社会里,监测健康状况的可穿戴设备和应用为智能穿戴市场提供了一种清晰的使用模式,可以使商家在这场混战中突围,找到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入口。

2 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现状

从2012年开始尤其是2013年以后,智能穿戴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Google眼镜、MYO臂环,到Jawbone手环、Galaxy Gear手表,再到Geak戒指、咕咚手环等,可谓层出不穷、花样不断。根据艾媒咨询的统计,2013年我国约售出675万台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已初具规模。目前的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尝鲜”的需求,但其具体的产品定位和发展模式尚不清晰,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1 市场分析

纵观电子产品的发展历史,笔记本对传统电脑的替代、手机和平板对笔记本/电脑的替代都说明了智能和便捷是符合人类使用习惯的发展趋势。智能穿戴设备真正将人体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入口,是人的智能化延伸,在智能网络的辅助下,人们可以更好地感知外部与自身的信息,实现无缝交流,智能穿戴设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反馈回来的数据如图1所示。在数量方面,2009年到2013年PC和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远高于其他智能设备,占有绝对优势。以2013年为例,PC出货10 032万台,而智能手机产量为3亿台,两者之和占了整个智能设备市场份额的94.27%。但从增长率方面来看,PC出货量的增长率后劲不足,近两年增长率仅维持在10%左右;而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其最低水平也保持在30%以上。同时,智能穿戴设备作为新生事物也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2013年我国约售出675万台智能穿戴设备,2016年有望突破7 350万台,并发展成为一个169.4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这进一步说明了便捷和智能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智能穿戴设备将改变人类信息交流、内容获取以及生活的方式,其在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方面都有着光明的前景。

图1 2009—2013年我国PC/平板/智能手机/智能穿戴出货量及增长率对比

2.2 主要问题

在过去的两年里,各大商家已经把能设计成智能穿戴的数码产品开发了一遍,投资市场热火朝天,但消费者是否需要这些纷繁的“高科技”呢?以目前上市的部分智能手表为例,其功能与智能手机相比并不具有足够的颠覆性和扩展性,硬件同质化,软件作为最能体现产品创新的方面也表现不佳。那么,消费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我要买一个缩小版但功能有限的智能手机?仅以“尝鲜”为卖点吸引部分用户,必然不是长久之计。

目前智能穿戴产业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发展都不成熟。首先,现有的智能穿戴设备,无论是Google眼镜,还是Galaxy Gear手表,都只是对市场的一次试探,具体的产品定位和发展方向尚不清晰。便利化、娱乐化、健康化是未来智能穿戴设备的3个发展维度,但生产商要想获得一定的客户群并提高客户粘度,就必须舍弃“大而全”的模式,选好市场突破口,在细分领域里做精做细。其次,以智能穿戴设备为核心的产业链尚未形成,芯片制造商、设备生产商、内容与应用提供商还未适应产业环境和自身竞争力的变化,也未找到自己在生态体系中的最佳位置。最后,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也没有形成合理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激发产品价值的关键。智能穿戴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应当结合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特点,积极探索合理的商业模式。随着智能设备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拼硬件、拼价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靠跟踪和模仿,在低成本、本地化等方面建立自己微小差异的竞争策略也已经行不通。如何在硬件过硬的基础上实现“终端+应用+服务”的一体化服务是智能穿戴设备商业模式形成的核心。

3 健康医疗有望成为智能穿戴设备市场

的突破口

根据当前的产品趋势和设计理念,可将智能穿戴设备分为2大类。一类是体外进化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这类设备能够提升用户的信息感知与处理能力,实现更流畅的娱乐与沟通;另一类是自我量化型,如运动健身户外领域的手表、手环等配饰,医疗保健领域的医疗背心、腰带、手环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健康和医疗日益成为消费者的关注重点。健康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对人体进行长期监控,并为治疗提供数据支持,这恰好迎合了人们的关注点,其前景可期。

3.1 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比例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老龄人口的占比就明显上升,2013年我国的老年人口达到20 243万,占总人口的14.9%,如图2所示,这个比例在2014年会继续上升。比一般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棘手的是,我国独生子女多,养老体系尚不健全,空巢老人比例大。全国老龄办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到49.7%,大中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达56.1%,中年子女养老压力大。智能穿戴设备能长期对老年人身体进行监控并在紧急时刻向医院发出求救,这无疑减轻了子女照看老人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老人的安全,所以其需求量在未来必然会增加。endprint

图2 1953—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

以及占总人口的比例

3.2 慢性病年轻化

慢性疾病也严重威胁着我国人口的健康。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中显示我国慢性病确诊患者达2.6亿人,其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在死亡总人数中占到了85%。以糖尿病为例,在全球3亿糖尿病患者中,我国占到了1/4,而在这些人群中,只有24%的人知道自己患病,这就给及时治疗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今后的10年中,我国因心脏病、心脑血管和糖尿病等导致的过早死亡将产生5 5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到2015年我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 000亿美元。在此情形下,非常有必要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对人体生理情况进行系统性监测,充分挖掘人体生理健康指标,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我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低龄化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为健康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带来了一片蓝海,而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也为智能穿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如果健康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能实现精准的监控,并完成专业的配套服务,其大规模普及便指日可待。

4 健康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建议

健康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生态系统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构成。目前,在感知层要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精准的数据采集;在网络层要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保证服务质量;而在应用层要实现完善的一体化服务,探索合理的商业模式。

4.1 精准的测量与监控是基础

健康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监测人体生理健康指标数据,其监测到的人体动态是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也是医生诊治的依据。所以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健康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的功能,必须保证数据监测的准确性。

目前的健康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可分为健康监测类和病理检测类,但这2类设备在数据监测的准确性上均存在问题。如对于号称能计算跑步数的设备,只需要活动手臂就可以轻易“欺骗”系统;而目前的无创血糖、血压、血氧数据采集也都不如传统的人工测量来得准确。因此,在未来的设计中既要保证此类设备的准确性又要提高舒适度。在准确性方面,完善内置传感器对动作的侦测、优化软件的算法是提升设备精准度的前提;其次要提高感知层设备之间的兼容性,统一感知信息的数据格式,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准确性;最后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自我优化的技术优势,不断更新数据库,并通过密切的实时监控和实时数据分析,消除非专业测量带来的偏差,实现对人体生理健康指标的真实还原。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对人体工学的考量,实现人体和设备的完美结合。

4.2 大数据和云存储技术是保障

构建以智能穿戴设备为核心的保健、预防、监测、呼救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在网络层面需要大数据和云存储技术的保障,离开了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也将是无源之水。首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算法识别和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对智能穿戴设备传至云端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信息,为医生的分析提供依据。其次,数据、图像、视频的高速传输还需要有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的网络环境和通信环境作保障。如CardioNet是一家心脏监测的设备制造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其主要产品可以通过传感器为患者提供24小时的心脏数据检测服务,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控器,监控器监测到心律异常时自动将心电图发送至位于加州或宾州的CardioNet监测中心,监测中心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有心脏监测专家进行数据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诊治。其优势就在于拥有专业的医疗服务平台以及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即时反馈。目前,我国只有极小部分公司为客户搭建了健康监测的个性化专业分析服务平台,这种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的搭建需要时间,也是当前一些产品的瓶颈所在。

4.3 完善的一体化服务是核心

数据的准确采集只是第一步,专业化的健康分析和一体化的服务才是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部分。所以,厂商应将产品的价值链嵌入到消费者的需求生态体系中去,实现定制化服务。未来的智能穿戴设备,不仅要保证流畅的设备体验,还要实现完善的配套服务,使其由可有可无的产品转变为必不可少的日用品。

消费者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发现健康问题后,还需要后续的一体化服务。这就要求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在垂直细分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特色服务。如图3所示,嵌入到消费者需求生态体系的专业一体化服务才能形成更强的客户粘性。针对有健康疑问的用户,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提供问诊平台或视频会议系统,让患者和健康专家直接交流,春雨医生就是一款提供问诊平台的应用,其通过患者自诊断和医生问诊2种形式帮助患者快速找到病因,完成初步诊断。针对有用药需求的患者,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提供药物信息,掌上医生这一类应用就提供了药品查询和咨询服务。针对有就医需求的患者,智能穿戴设备还可以完成挂号、预约、缴费等。所以,设备生产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应形成合力,整合产品价值链,与线下的医院合作,实现一体化服务。

图3 产品价值链与需求生态体系的融合

4.4 本土化的商业模式是动力

对于健康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厂商而言,仅销售设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医疗监测的大数据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这涉及到设备制造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对发展模式的选择,也是当前健康类智能穿戴企业的最大难题。在这个问题上,国外的一些厂商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表1所示。

根据国外商业模式的启示,设备厂商除了获得出售设备的收入外,还可以向保险公司、科研机构、药企、医生、消费者等收费;服务厂商的盈利模式也是如此。我国的企业可以借鉴国外的商业模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本土化需求。对于设备厂商来说,与保险公司合作,向保险公司收费是比较稳妥的方案。设备厂商与保险公司合作,一方面设备厂商可以为有医保的客户提供服务,实现快速准确的客户锁定;另一方面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可以帮助医疗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由此实现共赢。对于内容与应用提供商来说,药企的参与有可能影响药品信息的公正性,尤其是在不成熟的市场条件下,这种做法的风险较大。而向消费者收费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从表面上看,大多数完全免费的网络体验已经把我国网民娇惯得相当“吝啬”,但是健康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门槛较高、专业性较强,付费的服务会让消费者觉得更有保障,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调查显示:73%的患者未来愿意尝试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对病情进行远程监控并享受一体化服务,而且几乎所有患者表示愿意为此付费。目前春雨医生的“空中医院”项目就在做这方面的尝试,空中医院是医生根据自己的专长提供单项特色服务,如化验报告的解读、24小时的急诊电话等,这种付费的服务进一步满足了患者的深层次需求。商业模式的确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合理的商业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将大力推动健康医疗类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这也将改变人们对医学模式的认识,使得以诊断为主,以医院为中心的治疗模式逐渐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以家庭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医学模式。

5 结束语

总之,用互联网服务的渠道和思维来服务用户是智能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思路,也是每个厂商努力的方向。虽然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尚需时日,但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便携、云端互联等性能优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健康医疗的需求日益上升,二者的完美结合无疑会成为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卢玥,陈曦. 智能穿戴设备:爆发前还要跨过多少坎儿?[N]. 人民邮电报, 2014-03-18(5).

[2] 李扬. 新一代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J]. 高科技与产

业化, 2013(10).

[3] 姚尧. 掘金可穿戴设备[J]. 中国经济信息, 2013(15).

[4] 阙星文. 智能穿戴设备 突飞猛进中的启示[J]. 互联网周

刊, 2013(15).

[5] 朱永宏,徐白杨,王先发,等. 智能穿戴技术与应用探讨

[J]. 科技资讯, 2013(31).

[6] 李娜. 基于人体运动状态识别的可穿戴健康监测系统

研究[D].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2013.

[7] 李亚婷. 大数据推动智慧医疗落地[J]. 中国经济和信息

化, 2014(7).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贺州市全方位打造石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纺织非遗,保护链+产业链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产业链春之奏鸣
手机恶意软件产业链博弈及演化分析
孵化电商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