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硫脒与蒙脱石对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2014-10-16李爱媛
李爱媛
0 引言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是儿科常见和多发疾病,主要是由于病原菌对患儿肠粘膜造成破坏,引起肠道吸收发生障碍而产生内毒素,进而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该病发病率高,且四季均可能发病,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1]。由于本病临床多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增加等炎性反应,临床上多采用抗生素加其他治疗。本文对头孢硫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73例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105例,女68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6.8±3.3)岁;病程0.5~4 d,平均病程(2.5±0.8)d。按照感染程度分为轻度51例,中度1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95例和对照组78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感染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①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患儿;②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发热;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红细胞均明显增高。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②对头孢类抗生素过敏者;③伴有全身性严重感染或多重感染;④近期使用过其他抗生素且患儿病情明显好转。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输液并对脱水进行纠正治疗,停止使用其他止泻药。对照组静脉滴注头孢硫脒50~100 mg/(kg·d),分2次给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蒙脱石散1~3 g/d,分3次给药;治疗5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治疗后于清晨空腹肘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备用。采用硝酸还原法与比色法对血清 NO测定;采用透射比浊法对血清IgG、IgA、IgM 进行测定。
1.4 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大便恢复正常,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有效:大便次数减少,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大便次数和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腹痛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30 min内患儿腹痛消失;有效:治疗30 min内腹痛明显减轻;无效:治疗30 min内腹痛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好转、止泻及退热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74.3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8,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腹痛疗效对比 治疗组腹痛减轻有效率为86.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8,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治疗组止泻、退热以及体征好转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9、2.436、11.147,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d)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s,d)
组别 例数 止泻 退热 体征好转治疗组95 1.93±0.71 1.47±0.64 1.16±0.38对照组 78 2.77±1.68 1.78±1.02 2.57±1.16 t值 4.419 2.436 11.147 P值0.000 0.008 0.000
2.4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NO、IgG、IgA、IgM 水平对比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4,P<0.05);血清IgG、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795、12.355,P<0.05);而血清IgM 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8,P>0.05),见表4。
表4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NO、IgG、IgA、IgM水平对比( ±s)
表4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NO、IgG、IgA、IgM水平对比( ±s)
组别 例数 NO(μmol/L)IgG(g/L)IgA(g/L)IgM(g/L)治疗组 95 69.54±15.42 8.08±1.23 0.87±0.210.90±0.24对照组 78 96.83±25.31 7.34±1.33 0.52±0.150.91±0.27 t值 8.724 3.795 12.355 0.258 P值0.000 0.000 0.000 0.398
3 讨论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儿科常见的疾病,其在儿科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严重威胁儿童健康。该病主要由多种病原菌侵袭导致,于国慧等[2]对574例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患儿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发现病毒感染237例,细菌感染337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41例,志贺菌属208例,大肠杆菌135例,因此认为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病毒和细菌感染,且四季均可能发生。由于小儿抵抗力较低,一旦发生肠道感染,会引起肠粘膜损伤,进而发生感染。
头孢硫脒是一代头孢类抗生素[3],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达到灭菌的效果。其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更强。刘磊等[4]观察头孢硫脒对感染性腹泻的疗效,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且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且盲目使用抗生素还可能引起肠道内菌群失调,造成耐药株的出现,因此,可以考虑联合用药治疗[5-6]。蒙脱石散为天然蒙脱石微粒粉剂[7-8],具有层纹状结构和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其对消化道黏膜还具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的作用。临床上蒙脱石散广泛用于消化道止血、脓血便以及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且疗效得到广泛证实。
有报道,肠道内炎症可以刺激细胞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的释放,进而诱导炎性细胞产生大量NO[9]。此外,炎症感染也会使患儿体液免疫受到抑制,具体表现为血清IgG、IgA、IgM水平降低[10]。
本研究中,采用头孢硫脒联合蒙脱石散对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腹痛减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相近[11],说明两种药物联合可以显著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此外,治疗组止泻、退热以及体征好转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联合用药可以减少患儿的治疗时间,降低治疗成本,加速肠道功能恢复。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IgG、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虽然血清IgM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仍有所降低,说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显著降低炎症细胞的产生,提高患者的T、B细胞功能,促进Ig的分泌,增加了患儿的体液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头孢硫脒联合蒙脱石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疗效确切,不仅降低治疗时间,还能提高患儿的自身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Forbi JC,Agwale SM,Ndip LM,et al.Genetic analysis of hepatitis A virus variants circulating among children presenting with acute diarrhea in Cameroon[J].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2012,84(5):728-732.
[2]于国慧,董方,刘锡清,等.2009年北京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1):33-35.
[3]鲁澄宇,张小娜,陈方,等.头孢硫脒在大鼠生理药动学模型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1):60-63,78.
[4]刘磊,宋晓东.头孢硫脒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临床观察[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33(2):121,124.
[5]Yang SY,Hwang KP,Wu FT,et al.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peculiarities of norovirus and rotavirus infection in hospitalized young children with acute diarrhea in Taiwan,2009[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10,43(6):506-514.
[6]葛桂芝,张维红,朱国蕊,等.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学分析和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2):188-190.
[7]肖吉群.康复新液与蒙脱石散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3):15-17.
[8]左晓峰.蒙脱石散、双歧三联活菌散、丙种球蛋白三联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2):21-23.
[9]何桂珍,董良广,崔晓雨,等.谷氨酰胺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通透性和肺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5):484-489.
[10]王艳,张立,沈媛珍,等.金樱根、金樱茎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270-272.
[11]柴昶虹.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抗菌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观察[C].第十届全国微生态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