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拍球活动的教学策略探究
2014-10-16裴朝霞孟凡芳
裴朝霞+孟凡芳
摘 要:拍球运动作为幼儿园长期开展的一项体育运动,深受幼儿喜爱。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重技能训练;没有考虑到全班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家庭生态环境;教学策略单一、笼统;教师缺乏体育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指导达不到预期效果。拍球作为一种动作技能,它的获得与所学学科的知识技能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师只有清楚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运动;拍球;策略
拍球对幼儿来说,是一项非常有益、非常必要的活动,它不仅能促进幼儿手眼动作的协调及动作的敏捷性,而且能增强幼儿体质;拍球反弹时的不同方位和时间能提高幼儿辨别方位的能力,使之形成时间概念;幼儿用左右两手轮流拍球,可以促使左右大脑平衡发展;拍球还能锻炼幼儿的耐力、坚持性等良好的品质。拍球作为一种动作技能,它的获得与所有学科的知识技能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掺杂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师只有清楚地了解幼儿在学习拍球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变化,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拍球活动中的教与学,真正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那么,拍球技能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幼儿的心理活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怎样针对幼儿的心理变化来调整、优化教与学,帮助幼儿不断进步,从而掌握拍球的技能呢?一般来说,一项运动技能的掌握都会经历“运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初步形成”“运动技能的改进提高”“动作熟练掌握”四大阶段,拍球活动也不例外。幼儿在这些阶段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活动,需要克服怎样的心理障碍?教师掌握这些就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心理学基础,使得教学活动能遵循一定的心理规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笔者大体将学习拍球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对拍球动作的认知阶段、动作初步形成阶段、动作改进提高阶段、动作熟练掌握阶段。针对幼儿学习拍球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教学策略。
一、第一阶段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丰富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拍球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活动室专门开辟了一块空间,取名为“我爱拍球”,张贴幼儿对拍球感兴趣的话题:有些是收集来的图片资料,有些是反映幼儿学习过程的照片和心得。与此同时,一系列的拍球比赛活动在班级里开展起来了。我们设计了表扬栏和英雄榜,引导幼儿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也看到自己通过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大班幼儿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和集体荣誉感,他们喜欢挑战,享受着成功,同时也在练习中互相学习。在那个时间段里,幼儿丰富了拍球知识,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对学习拍球的兴趣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2.不同层次的动作练习方式
可以通过教师或专业运动员的示范开展练习。教师亲自示范或通过呈现专业篮球运动员的视频,让幼儿获取感知材料,形成视觉表象的第一层次,为幼儿实际模仿提供视觉、听觉、动觉的各种感官信息。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的示范要正确、优美、轻松,以完整示范为主,可以是简单的单手拍球,还可以是花样拍球,结合讲解和恰当的情绪感染,激发幼儿练习拍球的兴趣。(1)个别幼儿示范。将示范对象由教师变为同年龄幼儿,幼儿处于近似自己水平上的第二次有距离的视、听、动感知信息,有利于树立信心。教师要注意事前对示范的幼儿做好指导、帮助工作。(2)幼儿自己尝试模仿。这是幼儿在观看教师示范和同伴示范的基础上亲自尝试,是关键性的层次。教师要注意观察,给予指导和帮助,必要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幼儿出现意外。如提醒幼儿找空地方练习,以免互相干扰。同时,要多鼓励幼儿,不能指责和嘲笑,以免打击幼儿的练习积极性。(3)在幼儿充分感知拍球运动后,头脑中重现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景,形成了运动表象,使得幼儿能进一步掌握和改进动作,为达到自动化程度奠定良好的基础。运动表象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幼儿依靠大脑中储存的动作视听觉表象进行独立的模仿,但还是需要教师的言语提示和个别动作的再示范,即以重复动作为感知对象,从而加快动作感知向表象的过渡。因此,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幼儿的反复练习是形成运动表象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3.表象的形成
幼儿开始拍球动作的特点有了自己的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这时就进入了形成“动作概念”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理解动作的实质、要领和规则以及完成动作必须遵循的规律,并将其不断加深、扩大和精确化,这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利用直观教具、模型式动作示范;采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幼儿区别动作的本质特征。
二、第二阶段教学策略
这一阶段教师要多示范,示范讲解时要突出重点难点,不宜太快太细;可以分解示范并结合讲解,帮助幼儿掌握动作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轮廓,以便使幼儿形成正确、清晰、完整的动作表象。对于动作发展较差的幼儿,可以适当降低动作难度,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之产生信心,对练习保持兴趣。在幼儿练习过程中利用拍照片、录像的手段,再现幼儿练习情况,帮助幼儿自我分析、评价、抓细节着重示范,切实解决练习中的细小困难,以推进练习成效。如幼儿的手形、力度的问题看似很小,但如果幼儿掌握不正确,就会影响拍球的动作,于是教师要具体指导幼儿改进,使幼儿不会再为拍球问题而烦恼,让拍球练习变得更加顺畅。
三、第三阶段教学策略
根据这一阶段的学习心理特点,教师应当重视纠正错误动作以及动作连接上的缺点,帮助幼儿体会动作细节,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以便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在拍球动作上出现过于夸张的动作时,就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拍的?和自己比较有什么不同?他那种方法有什么好处?然后指导并鼓励幼儿改进拍球动作,体会正确方法带来的轻松体验和对于提高动作质量的好处。
四、第四阶段教学策略
这一阶段教师指导、鼓励幼儿练习,应围绕完成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强调改进动作的细节,精益求精。通过加大运动量,增加练习难度,采取比赛方式,使幼儿的技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同时培养幼儿完成动作时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程度。
教师只有观察分析幼儿,对幼儿有充分的了解和尊重,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真正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快乐体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馨,学前儿童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