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
2014-10-16胡小卫
胡小卫
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激发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在教学中应将小组合作讨论、优化课堂教学落到实处。要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产生实效,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能有效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的技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即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长、已有知识经验等,将学生分为四人或六人一个小组,优、中、差生的比例约为2:1:1,采用前后两排排列的方式。小组讨论时,前排学生回过头来,即可与后排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活动。这种由优、中、差三类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同时,由于各小组整体实力不相上下,有利于各组之间开展有效的竞争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在成立小组时,分好工十分重要。可以这样给小组成员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个学生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二、加强引导
1.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有效组织
组织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展开讨论。如在教“不等式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对照“等式性质”,找出二者有何异同,并提问:“为什么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变向?”又如“用一个平面截几何体”的教学中可引出这样的问题:用一个平面截去正方体的一只“角”,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截面是什么图形?在“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教学中可引出这样的问题:“‘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即‘AAS成立吗?为什么?”在问题提出后,教师趁机把学习任务分配到学习小组,学生的思维因疑而动,大家各抒已见。所以,教师要分配好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各小组要密切配合,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2.发展全体学生的能力,特别关注差生
在小组讨论的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优等生侃侃而谈,中等生偶尔有见解,而差生往往是欲言又止,有时甚至干脆沉默不语,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差生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更要关注差生,对差生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在小组讨论中可暗示先让中、差生发表意见,尤其是一些直观性较强的问题。例如:在讨论“位似变换与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旋转、相似等其它变换有何关系”时,笔者让一位成绩中偏下的学生发表其观点时,他竟能做出这样的回答:“如果把位似关系的相似条件改为全等而其它条件不变,那么位似关系就成了中心对称关系。”这种回答出乎笔者的预料,笔者对其作了极大的肯定。从这之后,他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在小组讨论中也更加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只是等待和观望,而应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见机适时引导,根据讨论中所反馈的信息,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测量旗杆高度”时,笔者安排学生讨论:“除了课本上介绍的几种利用‘相似知识测量旗杆的方案外,还能设计出其它利用‘相似知识测量的方案吗?”笔者也参与到了他们中间,倾听他们所设计的方案。有一个组讨论出的方案是竖直拿着一把知道其长度的直尺在眼前适当地前后移动,等到这把尺子刚好把旗杆挡掉时就可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另一小组的方案是正对着旗杆拍照,再测出背景中较小物体的实际长度和相片中的长度,并测出并旗杆在相片中的长度,然后由比例可得出旗杆的实际长度。但其他学生是否也已意识到这点了呢?看来下堂课有必要对前面有一节课中讲到的“幻灯片上的多边形和投到银幕上的多边形形状相同”这点内容做补充讲解,在投影时分“正投”和“斜投”进行,让学生再次体会。
四、改良评价,激励交流
在教学中要重视交流,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交流时外部的评价语言是否恰当,极大地影响着学生间的交流质量。
1.评价语言应以肯定为主
肯定性评价能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如肯定学生的交流成果,肯定学生积极交流的态度,肯定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尊重他人的行为意识,肯定学生敢思敢想的创新精神等。教师要抓住学生交流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及时用赞赏的语言加以评价,激励学生交流的欲望。
2.评价语言应注意开放性
创新教育要求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元思维,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开放性的评价:“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没有明确的答案,而是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就不会压制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只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体现有效性,才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