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功能锻炼对6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
2014-10-16兰礼华
吕 岚 兰礼华
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江西 兴国 3424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是女性日常生活中常见疾病,而妊娠、分娩均是FPFD的高危因素[1]。为控制FPFD发生率,我院根据孕妇意愿,在产后指导其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分娩的产妇118例,年龄为23~40岁,平均 (29.1±3.5)岁;孕周为38~41周,平均为 (39.1±1.2)周;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且为足月分娩。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6例,观察组62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产后均给予精心护理干预,包括饮食指导、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展开盆底肌功能锻炼,由专职护师给予指导,盆底肌锻炼方法为:产妇吸气且收缩肛门,3~5s后呼气并自然放松,反复锻炼,15~20min/次,2~3次/d,连续锻炼4~6周。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产后3个月及6个月时,根据尿垫试验法及国际尿控协会的标准统计患者尿失禁发生情况,利用性生活质量问卷 (PISQ-12)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性生活满意情况进行观察,PISQ-12共包含12题,各题评分为0~4分,总分为48分,分值高于25分为满意,低于或等于25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研究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 (±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尿失禁发生情况分析 对照组产后3个月尿失禁21例 (37.5%),6个月尿失禁16例 (28.6%);观察组产后3个月尿失禁10例 (16.1%),6个月尿失禁6例(9.7%);观察组产后3个月、6个月时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尿失禁发生情况分析[例 (%)]
2.2 两组产妇性生活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对照组产妇产后3个月性生活满意度为19例 (33.9%),6个月时性生活满意度为34例 (60.7%);观察组产后3个月性生活满意度为31例 (50.0%),6个月性生活满意度为55例(88.7%)。观察组产后3个月、6个月时性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性生活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例 (%)]
3 讨论
FPFD是临床常见的对女性正常生活有直接影响的疾病,该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已被划定为全球性五大疾病之一。相关统计显示,成年女性中约33.3%存在FPFD[2],其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为便秘、盆腔器官脱垂、大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等。FPFD主要发病原因为妊娠、分娩等,有报道[3]称产妇分娩后展开合理的盆底肌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FPFD的发生。
分娩是女性正常生理过程,可对产妇盆底肌和骨盆结构造成损害,这种损害可直接对骨盆造成机械损害,也可损害阴部神经,致使患者发生去神经损害、神经萎缩,从而对骨盆肌肉带来间接损害,而这些损害均可导致产妇产后出现尿失禁。为预防产妇产后出现尿失禁这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我院为观察组产妇展开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产妇盆底肌功能锻炼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等,反复强调盆底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促使产妇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大幅提高。同时护理人员在展开日常护理时,主动询问产妇盆底肌功能锻炼开展情况,督促产妇持续开展功能锻炼。经产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时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性生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2]一致,由此可见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可促使产妇盆底肌力显著增强,尽早唤醒其盆底肌肉与神经,促使阴道恢复紧缩状态,从而促使其性生活满意率提高。
综上所述,初产妇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促使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与产后快速康复,值得推广。
[1]张颖,赵纯.产褥期妇女坚持盆地肌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57-159.
[2]梁贞文.心理干预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4):43-45.
[3]瞿东晖,孙晶珠,瞿金桂,等.产益康栓配合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