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探析及实践路径思考

2014-10-15吴海群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4期
关键词:初中德育价值取向实践路径

吴海群

摘 要:初中若没有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仍由他们叛逆的性情自由蔓延,则将可能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目前初中德育工作者的普遍认识严重削减的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使其成为了功利主义的实现手段,这是不能被容忍的。初中德育价值取向的探析应建立在德育的哲学基础、方法基础、现实基础、评价基础之上。探析的结论包括:德育工作应该落地、德育工作应该具体、德育工作应该控制。通过现状反思,实践路径则需要围绕着:重构德育工作价值取向、结合具体事由展开工作、结合学生经验进行教育、有效控制德育工作强度来展开。

关键词:初中德育 价值取向 实践路径 探析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225-02

德育教育构成了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此时的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并在性格上呈现出叛逆的特征;同时,这个阶段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萌芽和形成的关键期。由此,初中若没有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仍由他们叛逆的性情自由蔓延,则将可能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如果这样,学校则无法面对家长的期盼和社会的期望。正因如此,思考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之所以引出“价值取向”问题在于,由于当前的应试教育环境导致了德育教育出现了诸多缺陷,较为常见的便是对德育教育的目的认识模糊,普遍认为初中生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因此德育工作也就围绕着规范他们的学习行为而展开。对此,笔者并不赞同。或者换句话说,这种普遍认识严重削减的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使其成为了功利主义的实现手段。可见,这是不能被容忍的。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对德育价值取向问题的解构

“德育论”本身就是教育界的研究领域,也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研究内容。结合初中德育的功能,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解构德育的价值取向。

1.1 德育工作的哲学基础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由此,初中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萌芽和形成阶段,体现为社会意识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进路则依赖于他们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在他们眼中社会存在包括:家庭的存在、学校的存在、人际关系的存在。从这三个环节中可得,德育工作需要建立综合的体系架构中来进行。

1.2 德育工作的方法基础

德育工作的方法基础植根于德育工作的哲学基础,由社会存在所导致的社会意识,使得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因此,德育工作在方法的构建上,应从现实生活的生动案例中来提炼可供教育的元素,这一元素应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范畴。这就要求,传统的说教方式将使得德育陷入形而上的危。

1.3 德育工作的现实基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主题,这一主题是历史逻辑与思维逻辑的辩证统一结果。因此,在初中生所生活的这个环境中,必然会有诸多现实问题困扰着他们,这就构成了德育工作的现实基础。从一般到具体的转换,是我国解决德育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建立在具体问题下的德育才能是这项工作落地。

1.4 德育工作的评价基础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除了自然科学以外的其它科学都具有主观价值判断。这就使得,我国德育与西方德育存在着本质不同。因此,在确保德育工作符合价值取向的要求下,需要对德育工作建立起评价机制来。

2 解构基础上对初中德育价值取向的探析

在以上解构基础上,对初中德育价值取向的探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2.1 德育工作应该落地

针对初中生德育工作应该落地的价值取向,实则来自于德育的哲学基础。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面对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应从案例和他们身边的事情入手,循序渐进的向其传递正能量。考虑到初中学生所处青春期的事实,在使德育工作落地的同时还应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感受将借助他们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而做出,从而也是实现德育工作进入到他们内心的重要一环,通过交流和沟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操守。

2.2 德育工作应该具体

由“具体到一般”体现为问题的分析方法,而从“一般到具体”则构成了问题的解决方法。根据上文的德育价值取向解构可知,针对初中生的德育需要建立起具体事项的基础上。当然,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是德育的核心工作之一。那么如何来理解具体事项呢。对它的理解包括:(1)从学生行为失范的具体事情入手,来找寻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对症下药。(2)结合当前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有针对性的给予肃清。可见,这些都反映在了德育工作应该具体。

2.3 德育工作应该控制

控制作为一项工作的职能,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对于初中德育工作而言,这里强调事前和事中控制。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在于,初中生的心理特质决定了,他们十分敏感。随着他们社会意识的逐渐形成,已经在意自身在集体中的角色扮演,也在意周边人对他的看法。若依照传统德育工作模式,极有可能使教育走向反面,走向因学生自卑而导致的消极和玩世不恭态度的形成。因此,需要重视德育工作的控制职能。

3 中学德育实践的现状反思

以上都是从理论和原则层面所进行的阐述,那么应怎样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来实践这一价值取向呢。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对中学德育实践的现状进行反思,从而以解决短板问题为抓手来实现德育工作的优化。

具体而言,对德育实践现状的反思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归纳。

3.1 对德育目标的反思

前面已经提到,当前初中教育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从而含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这似乎已作为唯一的学校教育管理中心,而促使其它任何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展开。实则不然,从现阶段媒体所披露的一些社会问题可得,如川大高考状元,因有女生笑他丑而促使他杀害那位女生,这一事实深刻暴露了中学德育教育的缺失和价值取向的错误。因此,初中学校管理者和德育教师应对德育目标进行重新认识。

3.2 对德育手段的反思

当前从事德育的教育者一方面来自学校的教导处,一方面是由各班级的班主任担任。从德育工作的表现来看,针对初中学生能够做到树立标兵,而批评后进者。笔者认为,这一传统模式将可能导致两个问题:(2)标兵学生的自我膨胀,以及对挫折承受能力的下降;(2)后进学生的妄自菲薄,以及对缺乏足够的自信。不难看出,这些都将使双方产生措施的“社会意识”。因此,手段的使用应具有针对性,并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3.3 对德育结果的反思

这里对德育结果的反思就是上文所指的控制,但从目前的现状表现来看,似乎并没有重视事前和事中控制。对于所谓后进学生的德育工作,甚至都是在教育者负面情绪下实施的,这一结果只能是以学生的口服、心不服而结束。不难想象,在不久以后还将旧戏重演。

以上从三个方面所进行的现状反思,实则是与德育价值取向的解构和探析作为参照的,因此以此为参照的反思也将成为下文实践路径构建的切入点。

4 反思引导下的实践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实践路径的构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4.1 重构德育工作价值取向

德育工作者包括管理层都需要重构对德育价值取向的认识,认识可以沿着哲学基础、方法基础、现实基础、评价基础来进行。这里特别强调哲学基础,这是德育工作方法论的来源。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解当前初中生的所思、所想,以及行为失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面对家庭的存在、学校的存在、人际关系的存在,德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并引导努力引导他们处理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4.2 结合具体事由展开工作

应从现实生活的生动案例中来提炼可供教育的元素,这一元素应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范畴。关于这一点十分重要,反观部分德育工作者动不动就上升到集体主义的高度,甚至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这是不必要的。为此,针对学生群体所进行的德育教育,可以从身边的好人好事说起,以及结合《感动中国》中的典型人物的故事说起。这样,便在学生的认识范围内完成了很好的精神洗礼。另外,对于部分行为失范学生的德育工作,则可以在保护他们隐私的情况下,采取谈心、批评为手段的教育模式。

4.3 结合学生经验进行教育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一般处于13~16岁之间,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他们极小接触社会。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十分有限的。从而,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且父母日常言行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他们。因此,在保持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基础上,应选择初中生能够理解的事由为依据,着力培养他们的爱家人、爱身边人的道德情操。

4.4 有效控制德育工作强度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这也是指导初中德育工作的原则。应避免当前公开批评或不顾学生感受的公开指责行为的发生。即使对于树立标兵的活动,也应结合标兵学生的具体事迹而展开,并应泛化他的影响。实践表明,这对于标兵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5 问题的拓展

5.1 中学思想教育现实植根性要求

现实植根性本是中学思想教育的应有之义,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被走样。许多同行往往通过引入一个案例,来体现教学与实际相联系的特征。其实不然,现实植根性应以学生为主体,以他们能够理解的生活经验为素材,这样才能满足教学之需。

具体而言,现实植根性要求可归纳如下。

(1)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这里须引入主体性教育的观点:即在授课过程中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通过引导、启发等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观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就体现为,对具体素材的选取能激发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教学手段上应建立起探究形态,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合理寻找素材的要求。素材的寻找关系到知识点与现实经验的契合,从而将深刻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如,“必然性、偶然性”这对哲学概念,如何使学生理解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呢。笔者认为,教师便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取材。切忌动不动就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这已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5.2 中学思想教育現实植根性的构建

(1)现实植根性之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当前已经成熟的教学手段,来支撑这一目标。比如,对探究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具体而言,针对“事物是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的”这一知识点进行讲授。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便可以让学生把身边事物的状态进行信息收集,包括自然界、生活领域等诸多信息。从而,使他们在收集过程中便能感知到事物的变化无常。结合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师还可以在知识点的讲解中,适时播放拍摄于学生身边的影象来给予具体表现。总之,这些都是构建现实植根性的要件。

(2)现实植根性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实则属于课程设计范畴,具体指向教师对哲学案例的选择。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能给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法,但在讲授过程中也因晦涩而使学生难以理解。为此,在结合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来充实案例。比如,将“学习不努力,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的常识,引入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知识讲解中;将“现在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只要努力跟上就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引入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知识讲解中。

5.3 学校德育部门工作的现实植根性构建

(1)以当前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行为。当前热点问题很多,包括留守学生问题、困难学生问题等,都可以在作为中学思想教育的载体。目前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已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那么作为学校方来说则,需要更多的给予这部分学生以关爱。因此,可以组建帮扶小组,让条件好的学生通过情感交流、学习互助等形式,来解除留守学生内心中的孤独。与此同时,也能促使了条件好的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情操。对于困难学生而言,应发挥其他学生在精神帮扶、学习帮扶上的能量,使之在和谐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2)以仪式性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情操。中学德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中学生的可塑性特质,这就为思想教育建立了有效前提。基于这一前提,应时常举行仪式性活动来感染中学生。具体而言,德育部门应评选出在帮扶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还应将其树为标兵。通过学校范围内的宣传和学习等方式,促进其他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的提升。

6 结语

本文认为,初中德育价值取向的探析应建立在德育的哲学基础、方法基础、现实基础、评价基础之上。探析的结论包括:德育工作应该落地、德育工作应该具体、德育工作应该控制。通过现状反思,实践路径则需要围绕着:重构德育工作价值取向、结合具体事由展开工作、结合学生经验进行教育、有效控制德育工作强度来展开。

具体而言,面对家庭的存在、学校的存在、人际关系的存在,德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并引导努力引导他们处理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部分行为失范学生的德育工作,则可以在保护他们隐私的情况下,采取谈心、批评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在保持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基础上,应选择初中生能够理解的事由为依据,着力培养他们的爱家人、爱身边人的道德情操;应避免当前公开批评或不顾学生感受的公开指责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禹淑萍.初中德育与传统美德教育初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17).

[2] 刘树生.关于初中德育中存在问题以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3(9).

[3] 陈建春.浅谈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做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8).

[4] 戴静.新课标呼唤德育新理念—— 谈新课标实施中的初中德育工作[J].中国文房四宝,2013(6).

[5] 石艳艳.有关初中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0).

猜你喜欢

初中德育价值取向实践路径
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初中班会课模式初探
浅谈初中年级组长如何开展年级德育管理工作
论“以德促教,以德树人”的初中德育工作探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