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上的积累教学实践探究
2014-10-15王海英
王海英
摘 要: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学生的积累,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督促和巩固学生课外积累的成果,使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抓好课前3分钟,激发积累兴趣,培养积累习惯。第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品评经典作品,教授积累方法。总之,应充分发挥课堂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使课堂为积累服务。
关键词:语文素养 积累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184-01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积累对于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意义,然而,一提到积累,很多人会认为是课外的事情,其实,语文课堂教学对于积累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对于积累的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学生的积累效果,应引起语文教师高度的重视。以下是笔者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积累的一些实践。
1 抓好课前3分钟,激发积累兴趣,培养积累习惯
课前3分钟活动是学生自主积累的一块阵地,积累的内容可以有字词、语言运用、作文素材背诵积累、每日一诗积累等。这个时段积累的具体内容可以由教师提供积累的原则,放手让学生去搜集,也可以师生一起配合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研究积累的具体内容。
(1)推薦读练笔。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推荐的在课下评选出的好的练笔。这样既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生的练笔写作,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2)即兴介绍事物。根据不同场合、对象选择简明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即兴叙述自己的某段经历,发表自己对一些现象的观点看法等。这也成了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的说话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美文交流。学生认真读文章,写阅读评注,然后在班级公开交流,可以朗读诗歌、散文等美文佳作,也可以讲故事。要求学生读准节奏,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气和感情,训练良好的语感,可结合教师指导示范、师生共同点评讨论的方式进行。(4)展示“积累成果”。主要对学生的积累方法予以指导,督促学生养成每天积累的好习惯,强调贵在坚持。组织学生利用“课前3分钟”展示积累成果,评出一二三等奖,提高学生背诵积累的积极性。(5)讲新闻,评时事,关注生活,关心社会。课下看“新闻联播”或者报纸以关心时事,并谈出对时事的看法并和大家一起分享。因为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种对时事的品评、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社会的议论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6)背诵名人名言,歇后语,熟语,文学常识,古诗。每节课课前3分钟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应共同给予适当的评点,语言应多以鼓励为主,对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品评经典作品,教授积累方法
我们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这样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时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我们应当将课堂教学作为指导学生积累的主要阵地,在讲授课文的同时,通过朗读、诵读、品读、赏读等方法,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滚瓜烂熟”,感悟作品语言内涵,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逐步掌握积累的方法。
2.1 朗读美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积累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它有其他学习手段不可比拟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还能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将阅读感受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要重视课文的朗读,化烦琐讲解为诵读,给学生大量读书的时间。老师可用有声有色的范读来引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还可以运用同桌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增加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有所获,读有所乐。
生活就是一本无字的书,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往往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取材,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把那些打动自己心扉的事物或者感悟记录下来,学生的“源头活水”被激活并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2 品读美句,发现美点,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价值的积累内容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学习这些文章,要引导学生追踪美点,品析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富有深刻哲理的句子,通过品析,让学生学会正确地选择有价值的积累内容。
2.3 利用课堂指导课外阅读,促进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开展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和他们的阅读积淀成正比的。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读的书提出了明确的量的要求,并且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大量的阅读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大量的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指导课外阅读,促进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其形式有以下几种。
推荐优秀读物。我们可以在每学期的开学或者每月的月初,利用语文课堂让学生推荐自己认为比较有益的书籍。既可以推荐长篇小说等大部头,也可以推荐优秀文章等短篇读物,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把自己读到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加广泛的选择。
阅读方法指导。教师可以在教读课本的时候,将阅读方法教授给学生,也可以设置专题,将阅读方法归类,读书有速读、浏览、泛读、精读等方法,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扩大阅读容量。
阅读成果交流。学生的阅读基本上是在课外进行,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阅读质量。开设阅读成果交流课,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与体会,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汲取阅读中的精华,也能起到督促学生积极开展阅读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交流,有效地指导课外阅读,准确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正如叶圣陶所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学生的积累,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督促和巩固学生课外积累的成果,使学生举一反三。总之,应充分发挥课堂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使课堂为积累服务,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1~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王鹏伟.中学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何金云.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益[J].成才之路,2009(17):34.